柴靜《看見》觀後有感

想來已經很久沒有寫什麼書評、影評、劇評了。但是在柴靜新書《看見》銷量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也追個新潮、趕個時尚買來一本讀了起來,感受一下這姑娘外柔內剛里透出的那令人折服的智慧。

可以很準確的說,我對柴靜的了解並不多,原因是在眾多繁花叢里有太多的記者、主播、評論人,而讓我能真真正正的去關注一個衣著多以暗色為主、出境基本素顏的陌生女子著實有些難度,當然我還是承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以貌取人者。但是當我開始關注她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經成為中國記者隊伍裡面頗具影響力的女性了,當然也可以這么說,是因為她的現在的名氣才使我對她有更多的關注。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形容柴靜為記者。柴靜看見讀後感,為什麼呢?因為從我了解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是以記者身份去採訪,並非是單純演播室里的播報機器,就其這一點,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整個新聞行業裡面可以做到無縫對接的人卻著實不多。

柴靜新書《看見》裡面首先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陳牤。一個對柴靜人生起到了關鍵轉折的一個人。雖然書中沒有更多的去渲染陳牤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如何幫助的柴靜,但是字裡行間中都能品的出來柴靜對陳牤的感謝與懷念。當然因為陳牤的這個伯樂讓我們首先認識到了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然後就是柴靜。

書中起初寫到了柴靜那種略帶文藝女青年不羈的性格,和對體制內工作的不懈,到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女子走入到央視的經歷。一步步應正著伯樂的正確,當然無論你是多么有才華的人,你依然需要努力才會獲得收穫,這裡年輕時候的柴靜那種原本不服輸的氣質也凸顯了出來。

到底新聞評論應追求的是什麼?柴靜第一天走到央視新聞評論部時候她看到了:“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當然這幾個字在柴靜未來的工作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看見》開篇介紹她第一次在央視做節目的時候,仿佛就已經奠定了她今天應有的節目風格,因為:陳虻在會上公開批評柴靜的一段話,我相信對柴靜影響之深也之刻骨。陳牤說:“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面?”當然從我個人對柴靜後期節目的觀察和分析中尋找到了她剛剛走進央視評論部看到的“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的影子。

在《看見》新書里,我很少感受到柴靜說自己多么才華橫溢,多么形象出眾被選入央視,而字裡行間卻讀到了她是一個不折不扣菜鳥進入的央視。她沒有出眾的長相、沒有過人的文筆、甚至沒有主持人科班出身的經驗,也許這樣會讓很多人羨慕,就這么一個人都能成名,那我又有何不行?但是後面你讀到了柴靜所忍受到的非議、壓力、艱辛。甚至想到,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我真的會選擇放棄。但是柴靜沒有放棄,同時在書里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成功,而是擁有了很多人的幫助她才會留在央視,才會進步,才會成功,基於這么真實的柴靜,這么懂得感恩的柴靜,我想才會做出那么多優秀的片子,才會寫書這么一本書。

當然就像柴靜新書《看見》開頭所提到的,“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導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導自己。

柴靜看見讀後感,我不能說柴靜再一次次的挑戰某種底線,但是她的傳播再一次次的發揮著作用,當央視的《焦點訪談》說的是用事實說話時,我想柴靜的《看見》是將事實還原,還原到最初的樣子,並尋找背後的影子。她會從大量的質疑、憤怒、譴責、謾罵等等一切態度中尋找一個她認真最真實、最公正、最平等東西,也許這些需要她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歷、乃至可能遇到的危險等等一切我們無法想像的困難,但對於柴靜來說,她只為尋找一個足以說服她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不會是大家通常能看到的答案。

她始終將“求實、公正、平等、前衛”作為她職業道德的準則去執行著,也因為這幾個字成就了今天的柴靜和她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