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00字左右

《追風箏的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那么這本書的讀後感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字,希望幫助到你。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字

決定執筆寫《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前,我在豆瓣網上讀了大量書評,看到了大多數書評都在讚譽哈桑的單純、忠誠、純良和正直。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么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讚譽。

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鏇的一個辭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勵志故事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後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後的唯一倖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後的倖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後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幹的。

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為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並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

哈桑為什麼甘願去做炮灰?

當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後,阿米爾去了喀布爾,從已成為塔利班官員的阿塞夫的手中將索拉博帶回了巴基斯坦,而代價是險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彈弓將阿塞夫打成獨眼龍的話。

在巴基斯坦,阿米爾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國。索拉博一開始沒答應,並說出了他的擔憂:"要是你厭倦我怎么辦?要是你妻子不喜歡我怎么辦?"除了阿米爾,幼小的索拉博已沒有其他親人,這時,他作為一個孩子產生這樣的擔憂不難理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親說出他的心聲。原來,哈桑之所以做炮灰,為了阿米爾的一個藍風箏而被凌辱,為了阿米爾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槍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擔心阿米爾會厭倦自己,會不喜歡自己。

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後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於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辭彙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辭彙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徵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哈桑不例外,阿米爾也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辭彙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願意做阿米爾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

因為,奉獻者的生命重量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後者會發現,除非他給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報,否則他心中總會有歉疚。

或許,虧欠感是我們最不願意有的一種心理,而如何處理虧欠感便成了左右我們人生道路的一個關鍵。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僕人阿里——其實她和阿米爾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長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這令他心懷歉疚。為了彌補這種歉疚,他的辦法是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對此,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人處理歉疚的辦法,儘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著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很多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族人有歧視)",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的生命價值,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這種貶低心理是很常見的,我們既可以在文藝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發現這樣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們很少會得到接受他們幫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對恩人的仇恨勝於對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於是一切人均被他們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辱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夢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這種愧疚感顯示他仍然是一個有良心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

最近幾年確實很難完整而又快速地讀完一部小說,不是因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來閱讀,就是因為小說本身沒有獨特的吸引力,無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難怪,在網路時代,快餐類的小說越來越泛濫,內容越來越膚淺,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讓人難以產生心靈的共鳴和思想的震動。閱讀一部好的小說,仿佛成了一件難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追風箏的人》,其簡潔的文字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不忍釋卷,一周之內就字斟句酌地讀完了22萬字,字裡行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贖讓我掩卷深思。有人說,閱讀一部好小說會餘音繞樑,讓人陷入到小說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認,在讀完這部小說後的幾天時間裡,我的思緒依然還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風箏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少爺出生在一個頗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富人家庭,他與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於追風箏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言聽計從,寧願自己受到傷害,也要拚死保護少爺。但是當哈桑受到強權的傷害時,阿米爾少爺卻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兩人之間純真的友誼和兄弟之情。雖然心中充滿了愧疚,但為了掩蓋自己的心虛,阿米爾少爺將哈桑趕出了家門,從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見。阿米爾少爺舉家遷往美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內心深處的愧疚越發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情緒幾近崩潰的邊緣。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九死一生,也依然義無反顧。故事情節簡單而又複雜,平鋪直敘而又縱橫交錯,輕描淡寫卻又引人入勝,從中能感到作者的舉重若輕,也能感受到情節安排的遊刃有餘。小說對兄弟、父子、情侶、朋友乃至同鄉的情感描寫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說僅僅是上述情節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卻很難稱得上優秀。而讓小說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發生的環境——動盪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極其複雜,種族傾軋異常慘烈,先是蘇聯的入侵讓人民流離失所,後有塔利班統治讓百姓民不聊生,惡劣的環境極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和現實意義,也讓主人公的贖罪之旅充滿了艱辛和曲折,對主題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過這部小說,將這樣一個充滿悲劇、夢魘和動盪的阿富汗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了解了阿富汗悲劇的根源,告訴世人一個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於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賽因所說:“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灰塵,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極具藝術性和文學性的政治史詩。

再回到故事中來,追風箏的人看似是指僕人哈桑,因為他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每次都能幫助阿米爾少爺追到風箏——在阿富汗,這種斷線的風箏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哈桑身上,展現出了質樸、忠誠、堅毅和勇敢的品質,這就是哈桑的風箏,不僅讓主人公阿米爾少爺自愧不如,也讓讀者為之動容,當哈桑被種族主義者殺害在街頭時,一種發自內心的疼痛湧上了心頭,就像一件美好的東西被打破後帶給人剎那間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透過哈桑的高貴品質,折射出的是阿米爾少爺心裡的陰暗,阿米爾由於自己的懦弱、背叛、謊言而背負了羞恥、內疚、自責,雖然已經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動盪且處處充滿危險的阿富汗,走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哈桑將風箏交到阿米爾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爾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對哈桑越來越冷淡疏離,不僅如此,他還想將哈桑趕出家門,幻想哈桑的離開能夠將自己的懦弱一起帶走。

阿米爾將自己的手錶放在哈桑的床上,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爾做的,怕他被父親責罵,就承認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離開了那個家。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從此這對小夥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的時候,就剝奪了別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後他與父親搬到美國,成為一名作家,與往事再無牽絆,也難逃往事留下的陰影。直到阿米爾的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經死在了塔利班的槍口下,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阿米爾應該回去將自己的侄子帶回,這是他唯一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讓人震撼,大概是因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處,並折射出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小我,那個背叛朋友的我、那個踐踏親情的我、那個不知感恩的我、那個自私自負的我……進而讓我們深感自責和內疚,心中湧起了贖罪的衝動,也許人生就是在這樣一種“犯錯——救贖”的循環往復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實現人性的升華。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可能因為自身所處的環境做過一些難以啟齒的事。但是我們應該像阿米爾少爺那樣,勇敢地透視心中的那個小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贖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風箏。這與中國古語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國賢人勸誡大家要自省、思過,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說卻鼓勵我們不僅要勇敢地面對,還要積極地承擔自己的過錯,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我的救贖。

優秀的作品總會給人向上的力量。這部小說不僅讓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曾經的罪責,還要積極地放飛自己心中的風箏,使自己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讓善良、正直、誠實、擔當等優秀的品質在空中高高飄揚,讓其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黏合劑和潤滑油,讓這個世界少一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多一些坦誠相待、真誠友善、互助互愛,讓真善美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世界到處瀰漫著愛的味道。

這部出版於20xx年的小說,一上市就受到了熱捧,大獲好評,並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20xx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夢想與勇氣——《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字

大學時代,我曾經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那時候的我對於故事還不是特別懂,多年以後再回想,才發現人性真的是一件神奇的東西。

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為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令人可惜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風箏,在我們的想像中是童年夢想的放飛,是可以親近夥伴的橋樑。在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看來,這也能拉近自己和父親的距離。阿米爾曾有一個值得依賴和信任的朋友——哈桑,他們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但卻因為他的膽小懦弱和內心的私慾,拋棄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為他甘願含冤默默離開、為他願意放棄自己的人。然而那個人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那個本應該是自己最親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正如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時候離開了。分別或許會令人悲傷,但時間的齒輪並沒有因此停止轉動。多年後,阿米爾等到的是哈桑的死訊,當他得知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找到了哈桑的兒子,這一次,他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扛起肩上的責任,也終於實現了人生的救贖。為你,千千萬萬遍,感謝這一切,讓阿米爾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和勇氣,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小說中,風箏是象徵性的,它可以代表任何我們所缺失的品格或者我們所嚮往的事物。阿米爾和所有那個年齡的孩子一樣,他的性格並未健全,他所缺失的正是他要追逐的風箏。也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成年後當他每每回想起兒時的自己和哈桑,罪惡感便會洶湧而至。後來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著,最終,他帶著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追風箏,這是一個讓人想起來很美好的場景,然而哈桑卻因為這樣的事經歷了人世間極大的悲傷和痛楚。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著忠誠、友誼、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也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那個自己認為最親近的朋友、自己全心全意去保護去照顧的人,終究還是拋棄並背叛了自己。

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阿里巴巴的創辦者馬雲。馬雲的學生時代經歷了多次失敗。他想考重點國小,失敗了;想考重點中學,失敗了;考大學也是三年才考上。畢業後的馬雲當過老師,做過銷售,開過英語角。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網際網路;1995年初,他首次接觸到網際網路。這一次,馬雲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正式進軍網際網路產業界。之後的多年,馬云為完善整個電子商務體系,先後創辦了阿里巴巴、淘寶網、天貓、阿里雲等國內電子商務知名品牌,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如今的馬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贏家,電視報導、網站、報紙到處都可以看到他的訊息,看到關於阿里巴巴集團的訊息。我想,馬雲是幸運的更是了不起的,他已經追到了人生的風箏。他是網際網路界永不可磨滅的明星,他的努力、堅持、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馬雲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我們呢?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和友情,其中也包括人性的真實寫照,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被指責時的尷尬和委屈;愛情乍到時的竊喜和不安;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它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時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正如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一樣。《追風箏的人》告訴我們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生長在荊棘中的花,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所謂命運,勇敢追逐自己想要的,不輕易妥協,更不談放棄。我命由我不由天,許多事情的成敗僅在我們一念之間。擁有夢想並不難,難的是勇於追夢。做一個追風箏的人,不要怕夢想太大風箏太高,不試一試,又怎么會知道呢。其實,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美夢,總會有成真之日。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雖然布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風拂過臉龐,在臉上掛一個大大的微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為了自己的夢,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吧!你,追到你的風箏了嗎?作者:張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