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主戰場觀後感

在央視網看完《東方主戰場》八集大型紀錄片,感懷革命先輩們為我們創造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之餘,憤慨日本帝國主義的冷血,慮及當下對日之形勢。匆匆而淺見,不妥處見諒。

首先想說的是,日本為什麼要侵略,為什麼要成為亞洲之霸主。其一,從日本歷史來看,它曾一直是中國的進貢國和附庸,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二腿子、小癟三。明朝時期,一度經常到中國海域撒野,為什麼來?都是因為窮。早些年被英國人揍開了門戶,加上滿清的昏庸無能,讓它覺得原來最大的老闆靠不住了。它覺得學了中國那么些年,也就是種種田、賣賣茶、紡紡布,拿著棍子和刀去拚命。於是,它轉過頭,改拜師門,派了好些人去歐洲已開發國家學習。(當然,我方後來也派了一些人去[洋務運動],可人家去的是真學,取到了真經。“甲午海戰”可以說明很多。)在20世紀之初,它終於從歐洲boss那裡學成歸來,不管是先進技術、工藝、產品,甚至是發展理念,還有侵略思維。(現在看來,德、日的工業還是世界一流。)當然,我想說的是侵略思維,連比利時當年都能在滿清時期來大撈特撈。日本人不傻,有肥肉在嘴邊,那么遠的小國都能吃上一口,它不想吃?侵略意識已然從那時開始深深植入部分日本人的心裡。其二,日本國土面積小,可用資源受限,時至今日它還是各類資源進口大國。我們常說“窮則志短”,而日本人在被打了後,開始了“明治維新”,發奮要改變窮苦面貌。日本人思變求變意識很強,始終有不服輸和不氣餒的精神,但是用心想想,要求一個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瞬間成為世界強國,又無太多的基礎,連最起碼的生產資料都求人,哪來強大的生產力?不去靠一些“特別的手段”,諸如《平凡的世界》里的金富同志(他確實猥瑣了點),怎么可能快速壯大力量,不讓別人小瞧。而侵略又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既拉動gdp,又能不花錢直接吃肉。其三,日本當時國內矛盾加劇,對當時的執政勢力來說,開戰轉移民眾視聽,增強凝聚力,是非常好的一個手段。而且它在台灣和朝鮮嘗到甜頭後,更加把這項工作當成重中之重、頭等大事。占領台灣和朝鮮後,把大量國民輸入到這些地區,讓他們也發戰爭財,到這些地區去當“頭等人”(不做事也能欺侮“低等人”),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什麼“大東亞共榮圈”,無非是日本圈錢、圈地、圈人(女人)、圈資源的噱頭,關鍵是解決了國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它能一呼百應、一擁而上。算了,說直白點,就一句話:它要它想要的東西,而我們好欺負。

第二個層面,為什麼日本能在那個時候能長驅直入,輕鬆占我大片國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所不能,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諸如南京大屠殺等可謂中國對外戰爭史上最恥辱的事件。其一,日方在戰爭前做了大量精心準備,從國際到國內、從組織到戰備等等。尤其是日本人很強的服從意識,讓從“天皇”、“首相”等命令得以一以貫之。其二,我方當時處於精力分散,內有國共兩黨的間隙,還有國民黨內部勢力的爭鬥,而且對國際形勢不明,前期對日本的企圖不知,對做好戰爭的準備不足。其三,我方戰鬥力有限,不論是武器裝備、軍隊人才,還是軍隊動員、後方支援(含財力)。敵我雙方都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更遑論日方有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日方海軍整體實力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它們與老美的那場著名的海戰,知道的就不多說了),那時我方僅東北軍、蔣老爹的嫡系部隊等陸軍實力較好。在部分地區、小區域接觸性戰鬥以少勝多的戰例,那時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也是靠著頑強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完成的。其四,日方侵略中國和亞洲的野心勃勃,妄想成為亞洲之霸主。這一指導思想下,其軍隊和國民的自信心爆棚,曾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其最初想法是想迫使我方低頭,成為日殖民地和奴役國。日方作戰模式基本上是宣傳-滲透-拉攏-收買-準備-突襲-開戰-奴役(吸收本地奸細和偽軍),達到增強其軍隊實力的目的(偽軍比侵華日軍人數多且不只一倍),達到最終實現統治的目的。而我方有指揮不當、配合不力、信心不堅定、防範不周、少數敗類為其效力賣命等因素,導致輕易被日方在戰爭中撕開裂口。

第三點,別的我不想多說了,戰爭是永遠的傷痛。我們需要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吸取到什麼對今日、今後比去更多的分析更加重要。1、宣傳。當今世界,話語權為什麼被某些強國把持住,因為他們有強大的宣傳工具。目前,我們的宣傳工具、手段、技術、力量、人才等等,都與他人有差距。不說西方媒體的什麼nn、日報、郵報,就是電視、電影、動漫、小說等等,我們都有很多課要補。有些是因為別人發展的早,各方面體系很完備,你一時半會想追也很難追上。但是我們有的是內容,但因為形式跟不上,導致宣傳乏力。內容在哪?傳統文化(東方文明)、制度優越性、發展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參與國際事務、對地區穩定和世界經濟的貢獻,哪怕是我們的善良,對周邊猴子、跳蚤的容忍之心,無論哪一點都值得我們宣傳。光說不做假把式,但光做不說,都讓別人替你說了,反而說成壞的了,無益自我。2、軍隊。平時抓戰備,上陣不磨槍。就我們“單獨”政策而言,從一些人口較少國家徵兵的實踐來看,再從今後徵兵的困難來說,個人認為應該啟動“18周全民服兵役”政策(具體此文略去)。知道有不同意見,但好處多多,簡略說下:可以凝聚人心、增強國防意識;震懾對手、讓其不敢隨便動歪腦筋;萬里挑一、更好的吸收和儲存軍事人才;去偽存真、減去不必要的各類形式化軍訓;提高素質、錘鍊國民強壯身體和精神。3、技術。軍之大器,出手必扼其要害。尖端技術必須趕超,花再多錢也在所不惜,只要財力許可,就剩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我們的短板還有很多,無論海空,但真正阻礙我們的是工業核心技術(如發動機)。這一點,要學會取師。4、經濟。經濟是國力的基礎和支撐。防範金融戰爭。5、民心。抓住民心的關鍵是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6、工業。民用其實是配套,不可忽視。

時值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從小看《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等等抗戰片,如今認真看完《東方主戰場》,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英雄值得我們敬佩和祭拜。但,我想這遠遠不夠,防患於未然是我們應該做的,因為當下有“小丑”在國際舞台表演,其用心之險惡不輸當年。為此,備好槍彈,等待豺狼,方能保我大好疆土和千秋偉業。借用抗戰英雄朱耀章的一句詩來收尾:寧碎頭顱,還我河山!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