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選

電影《金陵十三釵》並沒有交代結局,但這也足夠了。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麗,令人仰視。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1000字

她們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學生”。這是我想像的,因為女學生對她們來說是個夢,她們是按夢想來著裝扮演女學生的,因此就加上了夢的美化。

嚴歌岑大家耳熟能詳,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極具故事性和畫面感,也許曹雪芹筆下的金陵十二釵讓你情有獨鍾,秦淮八艷讓你記憶猶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釵則更讓你出乎意料。

這是一部在南京大屠殺的語境中,通過翻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傳統妓女形象,結合了金陵十二釵的悲慘命運,融入秦淮八艷的悲歡離合,創造性的重寫了一部“妓女從良”的故事。張藝謀導演的傾心力作便取材於它,它被定位為一部面向國際市場的戰爭史詩巨作!其英文名”The 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釵》為戰爭之花。

影片與原著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當妓女們興高采烈地脫下一身俗艷性感的行頭,換上女學生的素淨藍袍時,洗淨鉛華,返璞歸真的她們乾淨了,也回歸了!最後她們毅然踏上了不歸路……這時作品的深沉意蘊一覽無餘,影片開放式的結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脫依附之習”這些戰爭之花們是當代版的“羊脂球”魯迅認為她們在當代具有悼念價值,她們全是可憐人,不幸地上了歷史與數目的無意識圈套。她們由於悲慘,不但不被正視,反而被選擇性遺忘,結局不了了之。故作了無名的犧牲者,成了歷史上的失蹤者。正如魯迅所言:“其實他是生前死後,竟與社會不相關的。”

它成功的體現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無論真實與否,與歷史的縫合有無折扣,作為中國人理當信以為真。因為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國格和人格已是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立場。若戰爭也有性別,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槍林彈雨,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這本應是男兒的決鬥場女性卻從未缺席。在各色題材的作品中,女性是危險的物種,注定無處可逃。直面戰爭的血腥與殘酷,這本應是蓬頭垢面、狼狽不堪的妓女。卻被嚴格岑另闢蹊徑地塑造成烈焰紅唇、濃妝艷抹。特別是在彈唱《秦淮景》的顧盼神飛與風情萬種讓人心醉神迷。尤其是集千嬌百媚於一身的趙玉墨,讓人一見傾心,神魂顛倒!盡顯秦淮女子的絕代風華,這是場奢華的視覺盛宴,所以說她們是戰爭之花,是抹在戰爭黯淡背景上的一抹粉紅。

結合電影拜讀它之後,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慶幸生於太平盛世,國富民安,沒有戰亂紛飛,不用擔驚受怕。我深深的體會到要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珍惜來之不易的青春與學習機會!回憶那段屈辱不堪的歷史,今天我們更應理性愛國!雖不能戰死沙場,但在捍衛釣魚島主權時應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同仇敵愾,愛我中華!

作為女性,我們更應該潔身自好,自尊自強!告別男尊女卑,展現新時代“巾幗不讓鬚眉“的的凌雲壯志與颯爽英姿!

同時對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我們不能帶上有色眼鏡,認為她們低人一等,對她們不屑一顧。還記得20xx年汶川地震後慷慨解囊的乞丐們嗎?還有那救起小悅悅的拾荒老人。對待失足女性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不能像書中的女學生那樣對她們冷嘲熱諷,指桑罵槐。若我們如此,還能算的上是一個和諧社會一個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嗎?

或許我們更應反省自我,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它都是相對成功的。正好給我們上了一堂道德課與政治課。它們是互補的,尤其是電影的結局。都值得每個人的深思,或許我們更應捫心自問,國難當頭時,是否會挺身而出?在人性問題上,是否公平公正、問心無愧?

讀《金陵十三釵》有感

我,一個90後,從小便是聽著父母“好好讀書,光耀門楣”的經,10歲前從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國家大事、倫理綱常,一心去學那些課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會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道理,也拜讀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對於世事也有幾分了解。偶爾看著那些新聞,也會義憤填膺得評論幾句,嘲諷幾句,雖是客觀獨到,卻仍不夠深遠,堪堪稱得上一個雛兒罷了!

精彩一:思想

從不喜看抗戰片,不是對於國家不上心,只是覺得片子很虛偽。演員的演技固然精卓,卻也不過是吊線木偶為了彌補沒有靈魂的缺陷而刻意為之罷了!我不懂,為何幾乎每一部抗戰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績為首,而女人的功績卻輕描淡寫,虛無的更本難以發現?即使是《劉三姐》,劇本作者也不忘凸顯的去寫寫男人們的光輝,試問,為何男女待遇差別如此之大?

呵,當我看到《金陵十三釵》並且拜讀了一些時才終於為一部抗戰片笑了,不僅僅因為她是屬於女同胞的書,更因為她總算把歷史的魂寫出來了。

世人皆以為“娼妓無情,戲子無義”,即使是被上帝滿面慈悲所薰染的教徒們、神甫們也仍是如此,視其生命如螻蟻、草芥。而他們呢?卻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雲端,自以為純潔正義,最後呢,不也還是要靠這些他們眼中花街柳巷、見不得人的風塵女子女人換來苟存的機會?

不管是頗有傲骨、八面玲瓏的趙玉墨,還是表面刻薄無情的豆蔻她們不過都是可憐之人罷了!要知一個毫無背景又無文化的女人在亂世中能夠苟延殘喘實在不易啊,她們的無情不過是一張面具,遮擋悲傷的面具罷了!而這些又怎會是那些嬌養深閨的牡丹能知的?又怎會是那些或衣食無憂或有自保能力而不會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釵”外柔內剛的巾幗形象,矯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實內心思想,這便是此書吸引人或者說靈魂所在。

精彩二:揭示

文中那個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為日本這個在世界上被譽為最守秩序的國家會快速的解決這場混戰,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軍在這場戰役中全然失去了屬於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獸一般廝殺、掠奪、淫樂,血洗了整個南京城,此處是對日軍嗜血、戀戰品性的一個揭示。

文的一開頭還寫了軍閥自相殘殺的片段,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語有云:治國齊家,方能平天下,此處便是犯了“未齊家”一大忌。我們的國家相當於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員,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連自己的家都無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談治理一個泱泱大國?何談去抵禦外敵?如此說來,南京淪喪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敵人兇狠了!

點評:作者筆墨豐潤,刻畫人物攻其最平常的神、語、行,寥寥數語卻恰到好處得將一個靈動鮮活的人物駕於紙上,其中半掩半露的將一個簡單的“理“道出,毫不枯燥,作者筆墨之深,實在讓人嘆服!

觀金陵十三釵電影有感

落座影院,猶如坐在燈光搖曳的一方四方桌前,聽一個老人娓娓講述一個驚心動魄而又美艷動人的悲慘故事。老人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於我,自然是托腮凝神,聽者用心。

看他揮灑所有氣力,潑墨揮毫,堆砌出一個多維度的廢墟,最後,讓一朵美艷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頂上燦爛盛開!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鮮血的殘垣、在他的指揮下,統統成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夠看出攝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誠於畫面鏡像中巨大的視覺反差:行走於硝煙烽火中的女孩,炮火聲中低吟淺唱的女子,還有一個維繫於她們之間的異國男子。毫無疑問的是老謀子這次拿到了一個好劇本,想比之前的幾部作品,這個故事更加撼動人心,情節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邏輯。

觀影完畢,感覺身邊的人與我一樣,沉重、悲憤的情緒猶如擁堵在喉,無法言語。糾結其中的,無非愛國情、民族恨之類的東西。但細細品味整個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卻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霧藹藹,模糊難辨。手捧琵琶吳儂軟語的絕色女子也好,血肉橫飛的戰場上智勇雙全的狙擊手也罷,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義的假神父,人物一個個的都濃墨重彩一一呈現。就如張藝謀本人所說的,整個故事就是想要展現出戰爭中的一抹粉紅,他最終做到了。但是,於我,也僅僅是這樣一副精美畫面,僅此而已。

想起同樣戰爭題材的一部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讓人在快樂中流淚、悲傷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跡。此片曾囊括3 項奧斯卡大獎以及 6 項提名。老謀子這次也想要角逐奧斯卡,在我看來,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姑且不論整個故事描繪的方式是否得當,眾多初試演戲的演員膚淺的表演也會成為此片的一大致命傷。也許老謀子真的是距離平淡的生活太久遠了,用盡各種雕刻的工藝技術、耗費巨資所雕琢出來的作品,外表炫目卻無法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畢竟,既要注重每一個細節,又要對得起巨額的投資是很難兼顧到的。但願如我這樣的觀眾很少,畢竟太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上少一些我這樣的挑三揀四苛刻者,也許這樣的話,中國電影人才會信心滿滿,走得更遠。

之前看過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這也是成為我走進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後工作人員努力的工作、導演整夜整夜的討論劇本、小演員們剪掉長發時的傷心哭泣、巨大的戰場和氣勢恢宏的教堂從無到有。每一個鏡頭十幾二十次的重複,所有這些背後的點點滴滴均因為真實、因為執著,所以美麗。於是,過程相比結果本身,更甚於深刻與動容,於我來講,這份背後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觀《金陵十三釵》有感

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南京。

這裡的樓歪歪斜斜只剩框架,這裡的街巷塵土飛揚屍橫遍野,這裡的空氣充滿著硝煙與血腥,流彈穿梭在煙塵之中。這裡還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個洋人神父。還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們身負罵名,被世人唾棄,卻為了女學生們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臨死前手中還緊緊握著琵琶弦,想起豆蔻對蒲生純純的疼愛,想起這些秦淮河的女人們心底的善良,也痛心於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觸目驚心的傷痕。

長谷川大佐用不帶一絲憐憫的口吻要求女孩子們去為他們的慶祝會助興唱歌,而其實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絕不僅僅是唱歌,女孩子們的寧死不屈讓讓我擔心。南京城已經屍橫遍野,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嗎?“我們替你們去。世人說我們無情,姐妹們就做些有情有義的事,來改改這千古罵名。”這是秦淮河的女人說出的話,也是這部電影中最讓我震撼和難忘的話。

送死前夜,她們還是笑著。在身上藏著鏡子做成的小刀,笑著說能賺鬼子一個眼珠子。剪去曾經打著卷的漂亮頭髮,和一個守護著女孩子們的神父養子陳喬治,來到了鬼子的慶功會。

南京的硝煙還在飄蕩,盤鏇在南京的上空,盤鏇在我們的史書中,飄蕩在我們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軀和鮮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軀和鮮血一點一滴,一磚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個女人展示著她們的風采,唱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和不屈。“秦淮緩緩流啊,盤古到如今,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啊。”

她們帶來喧囂、混亂、醉生夢死,大敵當前,她們還要吃要喝,嬉笑耍鬧,賣弄風情。但她們的喧囂透著生命活力,她們的調笑混雜著人性溫暖。她們卑賤,卻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們用自己薄弱的力量,為和平壘起一道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選

自從看完《金陵十三釵》已然一周,留連之餘卻遲遲沒有動筆寫點什麼。其實早前業界媒體對該片的呼聲一度飆高,自然讓人滿懷期許。筆者實在小家子氣,甚至連坐在影院的當下都依舊難掩內心的激動,雙眼緊盯銀幕目不斜視,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放映時間非但沒有讓人睏乏,反而始終讓人神經緊繃。不得不說,上一次讓我有這種感覺還是那部風風火火的《讓子彈飛》,時隔一年之久,更讓人慨嘆這佳片匱乏的大陸電影市場,免不了一番唏噓。

從影片宣傳之初《金陵十三釵》就不斷與好萊塢主動靠攏,一方面讓十三釵能夠大搖大擺的走向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卻讓太多潛在暗示影響了觀者的心緒。張藝謀數次失意飲恨奧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與否,這種遺憾卻已然把自己趕鴨子上架,處於尷尬的境地。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聯手嚴歌苓的這部十三釵也必然要將申奧之事順水推舟。其實明眼人心裡都懂,奧斯卡的光環再耀眼,也不過僅僅一個公關遊戲,得獎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絕不是靠水準就能搞定的事,更何況是涉及到國際話題的最佳外語片呢。

回歸到電影本身來講,片子固然不差。從張藝謀自身找標桿比對的話,確實遠超“十面滿城山楂樹”之流,也算對得起票價,但若真想以經典論之卻還是底氣不足,言之尚早。對這看似在所難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覺得很大程度上緣於過多的期待。歸根結底,畢竟這早就不是《黃土地》那般“單純”的年代,市場的介入讓電影技術的渴求有了買單的對象,可與之俱來的還有讓人無所適從的機械感,縱使有恢弘的場面逼真的特效,卻始終有種心生斥避的虛幻揮之不。

劉恆的操刀改編的確讓嚴歌苓的故事更加張弛有度。刪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進而豐富了約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釵作為故事靈魂般的核心,玉墨、紅菱、豆蔻、香蘭、美花等十三個風情萬種的妓女同樣性格迥異,形象鮮明,能將相對龐雜的群戲控制得簡而有序,實屬不易。然而不同於一般影片的傳統模式,影片後半段拋棄了大開大合的敘事走向,“女學生欲跳樓自盡,十三釵捨命代赴會”的重頭戲之後,故事卻在敘述者書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壓抑的情緒無處宣洩,難免容易讓人誤解為高潮缺失,虎頭蛇尾。但客觀上講,其開放性的結尾的確克制了相應的血腥與荒淫,也讓故事的升華迎刃而解。

儘管如此,劇本中種種人物行為動機的處理還是顯得刻板規整,為了使約翰的轉變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節,為了讓玉墨的選擇更具說服力於是交代她幼時被繼父xx的悲劇。諸多衝突的化解大多依靠台詞陳述,生硬且不夠討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蘭緣何為一雙耳環送命,這樣關鍵情節的詳略控制還是存在疏漏,以至於影片的戲劇性過於強烈,真實感大大降低。

當然,現在贅述所謂的缺點都更像雞蛋裡挑骨頭,在我看來,《金陵十三釵》依舊瑕不掩瑜。特別是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在色彩的運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對比爆破中的絢麗彩布、掃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運用都蘊含著深刻的隱喻。沉重的戰爭之殤並不能埋葬國民軍的壯烈無畏以及女學生的純真善良,片中的每一個畫面無不揮灑著國人面對殘酷屠殺堅毅抗爭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電影並沒有流俗於刻意的煽情,配樂的淺淡以及鏡頭的克制讓與悲慟隨之而來的憤怒都點到為止,《金陵十三釵》無意利用民族軟肋煽動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個民族的自醒與自勉。

從最初的好評如潮,到最近的負面新聞層出,輿論的陸續登入讓《金陵十三釵》的口碑喜憂參半,更準確的說,是兩極分化。毫無疑問,這樣敏感而特別的題材會引起太多愛國之士的義憤不恥,事實上,讓我們自己來評斷南京大屠殺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歷史難以再現,質疑也無法控制,但無法容忍的是太多觀者都帶著可恥的有色眼鏡評價這部電影。還原真實就難以避免流血暴力,戲劇表達也必然著力情節特性,主觀客觀都無力討好,讓金陵十三釵難逃某些孤芳自賞的偏執辱罵。

我相信張藝謀並無娛樂大眾之意,特別是執掌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沉重而嚴肅的題材,選擇用這樣虛構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惡”向善,是他的創作,更是他的膽魄。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成為英雄。並非每個人都擁有犧牲的勇氣,《金陵十三釵》正是這樣一個在戰爭中激發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無分貴賤,才讓十三釵的故事能撼動人們日益麻木的心,而人性本就複雜,太多存在永無好壞之分,“惡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著影片宣揚情色醜化國恥的人,我更想告訴你們,只有簡單善良的人才能看見一個美好光明的世界。

電影的產生即因娛樂,但也精妙於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著重讀歷史的態度,那《金陵十三釵》絕不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但它本身並無錯,錯在太多輕佻的靈魂正緩緩偏向世界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