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決戰中途島》電影觀後感影評精選

《決戰中途島》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決戰中途島》觀後感

這是一部關於戰爭的電影。戰爭不再作為普通人物命運的背景板,或者偉大領袖的極端環境出現,而是踏踏實實地做了一次主角。戰局從偷襲珍珠港的挫敗,到扭轉太平洋戰爭整個局勢,為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樣的主角弧光可以說非常鮮明了。全方面地展示了備戰雙方的在相同情況下的籌備和最終決策。最為背水一戰的美軍,在極端不利地情況下,領導將領沒有貿然聽從白宮的指示,而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情報人員,最終證實,這樣的信任沒有被辜負,情報人員準確地破譯了日方代碼。將突襲逆轉成為一場有備之戰。而執行任務的空軍飛行員完成了一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在“飛機無法擊沉軍艦”的“常識”面前憑藉非凡的勇氣和超高的飛行技能,擊沉了日方的軍艦,終結了這一場關鍵之戰!

導演一向擅長大場面的調度和呈現。過程中飛機一次次地對日方軍艦實施轟炸,焦灼狀態下的與日方飛機追逐、奔襲、左躲右閃,造成決定性傷害的完美俯衝,直線墜落的巨大視覺衝擊帶來的緊張感和千鈞一髮時刻的完美拉高帶來的劫後餘生感。導演完美地掌握了戰爭的節奏感,也掌握住了觀眾的心跳。

對於人物的刻畫,有的寥寥幾筆,有的濃墨重彩。起飛前的口香糖;脫口而出的賭注;奪走又歸還的眼鏡,一個個私人化的瞬間,將人物塑造得立體鮮活。病痛折磨領扣無法再扣起來的艦長;在甲板上等待戰友歸來排成一排的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衝上高台的隨軍導演;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人物構成了一個絕地反擊的隊伍。

導演的鏡頭下美軍也好,日軍也罷,沒有士兵是符號是對與錯的代名詞,熒幕上是活生生的一個個個體,他們想活下去,他們有想保護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信念。他們也會恐懼,他們也會悲傷,但他們勇敢無畏,他們鐵血擔當。他們是軍人,他們是人。戰爭殘酷,因他在剝奪的是所有人的生命。這種沒有評判的立場,以看待歷史的客觀角度,去呈現這一場真正關鍵性戰役,也是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有感

《決戰中途島》,聽起來是說中途島的,實際上囊括了珍珠港、杜立特炸東京、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等幾場戰事,可謂買一送三,有些地方雖只是一筆帶過,但細節卻無比豐富:山本和美國情報官早在1937年的交鋒,艦載機的花式著艦,航母機庫全景,美帝魚雷的不給力,鸚鵡螺號潛艇的孤軍深入,俯衝轟炸的恐怖。。。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角率領飛行中隊的俯衝轟炸戰術,之前只是聽說二戰時納粹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威力,據說俯衝時發出的嘯叫讓地面上的人肝膽欲裂,《決戰中途島》展示了俯衝轟炸機的駕駛員要面對的更為恐怖的場景:從數千米高空面對密集的高射炮火一直俯衝到敵艦上空數百米的高度,中間這段距離不僅是實打實的死亡俯衝,更讓觀影者獲得了如坐針氈的沉浸式體驗。

電影裡無論是各個角色的原型還是軍艦戰機,基本都符合史實,完全可以當做偽紀錄片觀看。這是一部爽到爆的戰爭片,甚至可以說是我在大銀幕上看過的最震撼的戰爭片。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體會

“希望拍出《珍珠港》的升級版。”“我只要能看到激烈的海戰就滿足了。”“希望別來個愛情戲、我最討厭戰爭片中愛情戲占主導了。”……講述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經典戰役的《決戰中途島》將於11月8日在中美同步公映,而很多影迷早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期待和忐忑,在國內影評網站豆瓣上留下擔心和期盼之語。

二戰題材作為電影創作的“富礦”,在過去的大銀幕上已體現良多。而作為太平洋戰場走向勝利的轉折之戰,中途島戰役也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出現過。那么,曾經拍出過《後天》《20xx》和《獨立日》的羅蘭·艾默里奇,又會拍出怎樣不同的中途島之戰?影片前晚在廣州進行了一場針對影院經理的試映,答案隨之浮出水面:沒有什麼“別出心裁”,因為艾默里奇這次的野心遠比“拍出不同”要大得多。從前因到後果、從己方到敵方,從個體到集體——他呈現的是一個前所未有全面和壯觀的中途島之戰。

與其擔心愛情戲,不如擔心你的臉盲症

《決戰中途島》中有愛情嗎?當然有。它就藏在士兵們掩蓋思念的玩笑里,或從後方妻子們焦慮而故作鎮定的身影中一閃而過。但就像“回家”是每個士兵不會說出口的祈禱,愛情也只是《決戰中途島》中那些支撐著人們戰鬥到底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並未喧賓奪主。

事實上,影片從1941年12月7日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前講起,一直講述到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戰役結束之後——在別的影片中需要展現120分鐘的珍珠港事件,在這裡只是一個大場面的引子而已;而重頭戲的中途島戰役也絕不僅僅是3天的慘烈戰鬥,影片還拍出了美軍複雜的戰術指揮決策過程,包括戰場指揮官與華盛頓方面的意見不統一;至於戰役本身,更有多條視角,其中稱得上主線的就有三條——以美軍飛行員們為主角的空中視角,以海軍情報官和密碼破譯員為主角的情報工作視角,以及以山本五十六、山口多聞、南雲忠一等日軍將領為主角的敵方視角。愛情戲,在如此龐大的敘事體系中實在難占一席之地。事實上,中國觀眾或許更應該關心自己的跨種族面孔識別困難:特別是影片前半段,在一水兒的制服之下,要分清誰是誰還真有些難度。

以少勝多之戰,連細節都遵循時間順序

在中途島戰役發生幾十年後的今天,導演艾默里奇堅信這些故事仍然關乎當下:“最初,他們不想涉入戰爭,但珍珠港改變了一切。那是個更單純的年代,但也是一個你必須為理想而將生命置之度外的年代。”這種精神在今天很稀缺,在當時卻極其必要,因為中途島戰役是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之戰——最初日軍的力量幾乎碾壓美軍。這也正是為什麼這場戰役天生就是拍電影的好題材,畢竟在很多戰爭片中,我們對美軍的印象就像《決戰中途島》中日軍將領所說的:他們都很惜命。此外,影片也對當時的日軍尤其是作為戰役地方總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展現了一些非同以往的視角——他曾經預見到日本在癲狂之後的覆滅,甚至一度想力挽狂瀾,但最終還是只能被失控的軍國主義裹挾著走向萬劫不復。

故事的動人,更多並非來自那些美式主鏇律的刻意煽情。相反,艾默里奇堅持影片在所有細節上都儘可能保持“精確”。編劇韋斯·圖克透露:“羅蘭堅持銀幕上發生的故事要和歷史事件一樣真實,且遵循時間順序。” 在調研過程中,他們欣喜地發現了一批全新的學術資料,裡面前所未有地用英文講述了戰役中日方的情況。此外,故事中絕大多數的主角,都在影片結束時交代了原型和他們的結局。監製馬克·謝潑德表示,羅蘭·艾默里奇想要拍攝《決戰中途島》的願望持續了20xx年: “在這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海戰中,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全力奮戰——羅蘭一直痴迷於他們背後的故事。”

幕後揭秘

●為了還原戰役中航母和戰艦的細節,劇組去華盛頓特區的海軍資料館和國家資料館,拿到了儘可能多的數據、建築圖紙和影像。

●影片得到了美國國防部的支持,其提供的拍攝便利包括在美軍弓鰭魚號潛艇上拍攝,使用福特島和珍珠港上的設施等,而這些在平時都是禁用的。

●影片中大黃蜂號、企業號和約克城號上的餐廳全部是按原尺寸復原的,飛行甲板的尺寸也分毫不差。

●影片重建了兩類不同的美國戰鬥機: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蹂躪者式轟炸機。後者的原型已經不存在了,為此劇組只能按照文獻資料去還原了一架博物館級別的複製品。

●影片在真實搭景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少必要的特效,譬如在甲板上製造狂風,模擬航母在太平洋上的航行,此外還用特效做出了那些因槍炮、輪船、迷霧和大雨等元素帶來的畫面混亂感。

●影片只用了20個特技演員,大多數動作艾默里奇還是要求演員們親自表演。特技指導派屈克·科滕透露:“羅蘭不喜歡使用替身演員。”

●片中很多武器都早已消失了,譬如所有對空大炮都在1942年被扔進了大海。劇組進行了大量的機械製造工作。

●蹂躪者式轟炸機上安裝了刻度盤、轉換開關和無線電裝置。這些細節,觀眾可能並不會注意,但對演員來說,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在真的開飛機而不是假裝表演。

●今天我們所用的五金器具,當時都還沒出現。所以片中所有的螺絲、螺母、螺栓這些小東西,都是美術部門一個個重新做出來的。

●電碼破譯員生活在地下室,用當時最先進的IBM,他們抽菸、熬夜,破譯每天傍晚從情報站發來的報告。拍攝場景也是如此:空調開著冷風,所有人都穿著毛衣,菸灰缸里堆滿菸頭,咖啡杯里泡著咖啡。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心得

作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戰役因為規模龐大且“劇情神逆轉”而被世人熟悉。今日,還原該戰役的影片《決戰中途島》在中美兩國同步上映。日前,該片在寧波舉行看片會,用136分鐘還原了一段“決勝時刻”。

電影由曾經執導過《獨立日》《後天》的羅蘭·艾默里奇擔任導演。作為業界有名的特效大師,他慣用的綠幕制大場面在《決戰中途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開篇就以一段長達十幾分鐘、極具視覺震撼力的戰爭場面征服了觀眾,而在全片兩個多小時裡,艾默里奇全方位演繹了戰爭場景,戰鬥機對艦俯衝、穿梭在密集的彈雨中,以及航母遭受炮彈襲擊炸裂下沉等不少橋段,都讓觀眾身臨其境。

“美中不足的是,我覺得影片對於戰爭中過渡事件的描述,既不夠精煉也沒有太深入的刻畫,這種兩不靠讓人看得有些不舒服。”當天參加觀影的周先生表示,影片的戰鬥場面絕對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水準,如果在故事情節的串聯上能再連貫些,就完美了。

近年來,好萊塢戰爭片產量下滑,除了20xx年的《血戰鋼鋸嶺》和20xx年的《敦刻爾克》,似乎再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口戰爭片。“從票房數據上看,戰爭片對觀眾的吸引力確實不如漫威、迪士尼的大片。即便是口碑爆棚的《血戰鋼鋸嶺》,票房也是差強人意。”寧波一家影城的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儘管不少戰爭片製作精良,但因為客群比較有指向性,也會遭遇邊緣化。“11月是電影淡季,開月的進口大片《終結者:黑暗命運》就沒能拿下漂亮的成績單,因此《決戰中途島》能否成為黑馬,尚未可知。”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感想

自從《決戰中途島》這部好萊塢大片公布拍攝以來,早就被很多影迷所期待了,畢竟這種改編自歷史真實戰爭的大片最受人喜歡。其實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早在十五年前就想拍這部電影了,據他自己介紹,當時向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提出拍攝計畫,沒想到趕上了該公司被日本索尼影業收購,因此拍攝計畫被擱置十五年。

中途島之戰是第二次世紀大戰太平洋上的一場經典之戰,對陣的是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時間是1942年6月初,雖然中途島只有4.7平方公里,但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性質,如果中途島不保,就會令夏威夷門戶大開,所以雙方對其極其看重,都為此次海戰做了充分的準備,最終美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扭轉了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局勢。

此片136分鐘,從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講起,一直講到1942年6月國中途島之戰,在之前很多講述中途島戰役的影片中,偷襲珍珠港一般都作為重頭戲,而中途島戰役反而分量很少,這次珍珠港只是個引子,大部分都在講述中途島海空戰以及情報工作與戰術指揮決策過程。

此片大致可以分為三條主線,一是以空軍飛行員的空中視角來體現此次戰役。二是從美國海軍情部門和密碼破譯員,還有決策者為主角的視角講述此戰役。第三是從日軍的敵方視角來看待此戰,日軍主要以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山口多聞等將領為主角,尤其是山本五十六,在看到日軍的癲狂後,預見日本將可能覆滅,極力想阻止,卻無法力挽狂瀾,最終在日軍的失控下被裹挾著走向萬劫不復。

此片主要演員是伍迪·哈里森、盧克·伊萬斯、派屈克·威爾森等,從此片的宣發與介紹來看,是一部真正的戰爭大片。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武器和飛機都沒有了,為了拍攝,劇組仿製了很多道具,如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蹂躪者式轟炸機,也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持,很多禁用的設施都給予了劇組最大的方便。此片並沒有過多地煽情,儘可能保持真實,可以說,此片體現最多的是慘烈的海空戰以及軍人的血性。

對於觀眾來說,最怕的是把戰爭片變成愛情片,國內的如此,國外的也如此,就像之前的《珍珠港》,前面一個小時都是在拍愛情,所以《珍珠港》在大多數觀眾眼裡被視為愛情文藝片,根本算不上經典戰爭片。但《決戰中途島》卻是一部不談情說愛、只有戰爭的好萊塢大片,就算有,也只是藏在士兵們掩蓋思念的玩笑里,或是後方妻子們的焦慮中,因此《決戰中途島》是一部能讓觀眾熱血沸騰的真正戰爭片。

當近日公布該片於11月8日在中美同步公映以後,最多的呼聲當然是“期待”,但是,也有很多網友卻吐槽:“此片就兩個人泡在海里,沒有什麼太多的戰爭場景”。還有網友說:“一百多分鐘的《決戰中途島》,只有五分鐘戰鬥戲,其他時間都是兩人泡海水裡,太垃圾了這部”,還有:“上半場在機上話癆,下半場基本上就是在海里泡澡。”這些吐槽一出,讓很多網友笑了,回懟他們:“明天上映你哪裡看的”,“還沒公映你看啥”,“看的山寨版吧”。其實,這些吐槽的網友弄錯了,他們看的都是《無畏 中途島之戰》,跟《決戰中途島》根本不是一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