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一)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位影迷。可是當我偶爾看到《肖申克的救贖》後,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影片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鏡頭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儘管影片的大部分場景只是在灰色基調的監獄裡,可是你卻絲毫感覺不到壓抑,看《肖申克的救贖》就像聽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訴說。或許是因為當前我的情緒多少有些低沉的緣故吧,我覺得《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劑困境中的強心針。

由於典獄長利用安迪的知識和才能為他洗錢,那個殺死他妻子的真正兇手的出現也未曾給安迪帶來一絲光明,那個可憐的孩子在典獄長與他在獄牆外的一次談話後而永遠的消失(越獄假象),所以安迪注定是一輩子不能離開肖申克的。在我們看來安迪應該徹底絕望了,然而命運青睞有準備的人,一把藏在聖經里的岩石錘,一張掛在牆上足可以封住洞口的美女海報,再加上20xx年的時光(鑿洞用了20xx年),終於給了安迪自由。相信上帝,更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自由,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安迪不僅救了自己,救了好友瑞德,也拯救了黑暗的美國司法。

以下僅談談看《肖申克的救贖》的幾點體會:

1、環境改變人!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體制化”。該片中被體制化的象徵人物是監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被關押了50年,這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光陰。然而,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精神近乎崩潰,他竟要製造一起“殺人”事件,因為他已經離不開這座監獄,他要繼續留在肖申克。

監獄使他們完全有時間被環境所征服,老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一旦脫離了原有的環境,一切失去了意義。他從內心深處依戀著那間剝奪了他的自由的監獄,所以在出獄後,完全迷茫了,他終於選擇了自殺來尋求自己永遠的寧靜。

2、即便別人有錯誤,也要在自身找找原因

安迪的妻子背叛了他,難道都是妻子的錯嗎?安迪成功越獄後也不得不反思了自己,從某種程度講,是他導演了這場悲劇,安迪不是直接的殺妻兇手,心理卻背負著深深的愧疚,他先前在事業、後來在肖申克都是是成功者,然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婚姻經營者。

3、勿以貌取人。

安迪外表柔弱,以至於入獄第一夜勞瑞為他輸掉了兩包煙。當監獄上空飄著《費加羅的婚禮》的時候,所有犯人都驚呆了。最難忘是當獄友們在樓頂上喝著安迪用勇氣和智慧換來的啤酒時,安迪倚著矮牆那一次難得的微笑,就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縷強光。這個世界終究是少數精英的世界。

就像片中那句膾炙人口的台詞:有的鳥是不會被關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美麗了。幾十年里,人們只有承受,當絕大多數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的時候,可在安迪的內心世界一直堅守者自己最初的信念,那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偌大的肖申克,漫長的時光里,只有一個安迪改變了肖申克的世界。

4、不放棄,相信上帝更要相信自己

“希望是人最美好的東西,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隨。”

犯人走進肖申克,典獄長的第一句話就是:“把靈魂交給神,把身體交給我。”可是真正可怕的還不是肖申克的高牆,而是被犯人們被監獄的體制化所逐漸打磨掉的勇氣與希望。

然而,當安迪冒著被看守長推下房頂的危險,用替警官逃稅為夥伴換來啤酒時,當安迪堅持6年給政府寫信終於迎來了肖申克的犯人圖書館和講習班的時候,當監獄上空飄起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的時候,原因只有一個:無論我們曾經怎樣的沉淪和不羈,怎樣的失去光明,但千萬不要放棄理想,放棄那份希望,人類追求自由與公正的腳步是無法阻止的。

《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二)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這是在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的感覺。

當看到老布被假釋後,我產生了一種無奈而心酸的的感覺。他說,他想回到肖申克去,因為在那裡我還能做一個圖書管理員,還有人向他笑,親切的叫他老布,他還能和瑞德他們聊天說地,又或者說一些生活瑣事,這樣一切都好,這樣的生活是他想要的,而在被假釋之後,他幾乎什麼都幹不了,受到忽視,呵斥等等,也沒有人會叫他一聲老布。老布說過:我想,當局不會注意我這么個糟老頭子的。於是老布便死了。

同樣的,當安迪和瑞德坐在牆根下說話時,我注意到瑞德說過的幾句話:他也被體制化了,像老布一樣,在肖申克里,他幾乎是萬能的,什麼都能搞到,但在外面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假如沒有安迪,可能他也會像老布一樣崩潰吧!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因為你被需要了,說明你來這個世上是有價值的,你對別人是有價值的,你對他人有利,有人承認你來這個世上不只是來消耗資源,你還可以發光發熱,你還可以用自己的光自己的熱,來照亮他人,溫暖他人。

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因為我們被需要著,我們還有對他人的價值。可如果當某一天,我們都不需要彼此了,孤單寂寞的活著,在自己的世界中生火取暖,可能那時我們會面對苦痛,因為我們活的毫無價值。

《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三)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影片故事情節很簡單,充滿了好萊塢的傳奇色彩:被誣謀殺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判終身監禁來到了肖申克監獄。他的與眾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並最終結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總是沉默寡言並儘可能地維護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應該保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用自己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助獄卒們"合法"地逃稅,甚至幫助典獄長洗錢,以此換得一些對囚犯、對自己稍微寬鬆的待遇。他甚至不厭其煩地給州政府寫信,並在幾年後得到了回應---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贈了圖書、唱機、甚至史無前例的監獄圖書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終於從一個新來的囚犯那兒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殺的真相,當他向典獄長提出申訴的要求時卻遭到了粗暴的回絕。因為此時貪婪的典獄長已將安迪當作自己謀取暴利的搖錢樹,他甚至不惜殺掉那個知情的囚犯從而將安迪永遠地留在肖申克來滿足自己對於金錢無止境的貪慾。安迪對於法律公正的幻想破滅之後,終於不動聲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在一個月黑風高、閃電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來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獲得了自由。

影片中有幾句話是非常經典的。(1)瑞德:監獄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2)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自己。瑞德:你指什麼?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訴你,有希望才危險。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高大森嚴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象徵,仿佛我們在現實中經常遭遇的一種冷酷的權威的代表。當我們對自己還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便開始不斷地接受這種權威的訓練、鍛造和暗示,我們不斷地被告誡要完全清除乾淨自己內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從而贏得它的獎賞,以期獲得我們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並實踐自己單純的夢想。但權威卻正不可感知地、潛移默化地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我們的心臟和呼吸擁有了權威所賦予我們的統一的節奏,而我們自己對此卻一無所知。他形象的表達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順從制度失去自我,還是懷有希望找尋自由。

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應該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從而珍惜你現在還擁有它的機會。因為我們人類始終是這樣: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才又拚命地去爭取奪回來,然後又不去珍惜。希望、自由、友誼是我們最基本、最起碼的感覺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難道還祈求別人去珍惜和維繫嗎?

同時安迪的形象也刻畫得非常出色。他看上去懦弱,但實際卻非常堅強。他不怕毒打,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聰明而有學識,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從沒忘記自己是個有尊嚴的人,從沒忘記希望和自由。

瑞德(獨白):於是呢,在完工前一天,49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點坐成一堆,喝著冰涼的啤酒。鯊堡歷來最狠的獄官請客,這王八蛋還裝大方呢。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繕自家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安迪呢,他窩在陰涼下,臉上掛著奇異微笑,看著我們喝他的酒。你可說,他想拍獄方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誼,但我認為他只想重溫自由,即使只一剎那。

他敢於冒險卻很細心。當瑞德認為用一把小錘要120xx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時候,他實際只用了20xx年就做到了。他有信心和勇氣。

說實話,我被這部影片徹底的震撼了,灰色高大的圍牆隔開了目光,隔開了一切。漫漫無期的歲月,寂寞無望的日子,精神一點點被磨蝕,靈魂逐漸在扭曲,心靈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經感覺不到麻木。哀大莫過於心死,所謂的"希望","信念"已然連同他們的肉體一同被禁錮起來。生活就像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蕩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朱古力永遠都是可口的。只有《費加羅的婚禮》響起的那個一刻,所有的犯人被這恍如隔世的聲音震撼了--一絲來自俗世的氣息帶著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剎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個飛掠而過的閃光,卻似乎喚醒了囚犯心底里一絲尚未完全泯滅的東西。或許這片刻的清醒,剎那的釋放,將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就如揭開傷口上的血痂。

《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四)

當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時,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麼希望,在絕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難。人們總說不要和命運抗爭,可是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恰恰是命運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拍攝於1994年的經典,故事發生在1947年,講的是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後誤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他的餘生。該片透過監獄這個強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人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所謂的救贖,並不是安迪本身,因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面對獄友的拯救體現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讓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這兩個人,在安迪真正獲得救贖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預警榜首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展現音樂的美;而第三次,則是在獄中辦起了圖書館,其經費是安迪以每個禮拜兩封信向州長申請的,這是個劃時代的勝利。

後來,出現了來一個扭轉乾坤的年輕犯人,他知道關於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兇,然而很不幸的,這個年輕人被殺害了。這時,瑞德以為安迪會在使我中選擇自殺,恰好相反,真正想獲得自由的人,會選擇另一條路,一條通往自由的路。真兇自由應該也是本片所要表現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經對那個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忙著或,就是忙著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於人的選擇,有時候是死亡,有時則是繼續生存下去,當面對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么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一個人能夠在痛苦的監獄生活,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所以他成功了,獲得了自由。

其實,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鑒於,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社會體制化的產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們心裡,放棄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記得《誰動了我的乳酪》書中一言: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對大家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肖生克的救贖》觀後感範文5篇(五)

最近看了部好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污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後,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台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裡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說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便是翅膀,一隻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於欄桿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髒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鑽出時,上帝賜於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沖走蚩伏於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著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占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牆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脫自己又無礙於他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於他人又值什麼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辭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他人的救贖,那是聖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著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