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決戰中途島》電影觀後感影評5篇精選_看決戰中途島有感

《決戰中途島》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決戰中途島》觀後感

《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就跟這裡99%的影評一樣,初看條理清楚、內容詳實、修辭得當,再看其實也就幾台復讀機、一堆流水賬,拿格式當結構、拿矯情當角度、拿點讚當深度。誠然電影不好拍、文章不好寫,但沒有才華幹嘛不早點回家養豬——難道五六十塊錢一公斤的豬肉不香?

能吹的點我先說光:情節符合史實、風格硬核熱血、場麵點面結合、人物乾淨利落、特效氣勢恢宏——就像你大姨媽給你介紹的對象:腿長一米八、胸肌頂呱呱、衣服安德瑪、盡說甜的話、掏錢買了花。

你以為這電影會是史詩大片,但看完能知道也就大桶裝爆米花;你以為那對象會是誰家公子,但約完能明白也就一健身教練。所有優點乍看上去都無可挑剔,實際上細細品味沒一項核心競爭力——真相只有一個,缺文化!

一部電影要是有藝術的態度,當然要尊重事實,但也絕不能不作加工和升華。觀眾買票看故事,你卻簽售教科書;你一部美國二戰片,講的東西在遙遠東方的中學歷史書里都算詳細,我們需要你從珍珠島到中途島一字不差地再科普一遍?所謂“情節符合史實”,不該是劇情平白、平淡、平庸的免死金牌吧?那么多真人真事真歷史改編的藝術作品,難不成我們會強求它們全部按編年體來寫?《決戰中途島》在情節上照搬歷史時間線,線條上能連上的點儘量都連上——這叫藝術創作?信不信這種作品放頭條號、百家號都算原創度不夠?

我能真誠讚賞“人物乾淨利落”的思路,畢竟沒放我最討厭的無謂床局、愛情戲,說明大導演艾默里奇不至於媚俗。但是對比看過的《坦克大決戰》、《從海底出發》、《拯救大兵瑞恩》等同樣的群戲式戰爭電影,你真不覺得《決戰中途島》里的群像過於單薄、臉譜?即便是美國電影裡從不缺席的俗稱“貧嘴”的“美式幽默”,在這電影裡也因情感鋪墊不足而略顯尬貧?更別說那么多沒頭沒尾的故事線、多個全無必要的場景和人物,鋪墊半天哈爾西結果講的是斯普魯恩斯帶混編大隊……你是溫瑞安嗎喜歡湊字數?你是南派三叔嗎喜歡隨緣挖坑?信我,你拿搞情報的羅徹福特當主角,以他的視角展開整個戰爭,觀眾還能多入戲一些,不至於那么多人吐槽乏味。歷史本身就是散亂加運氣的結合,你一電影藝術家,能不能搞清楚自己該做的重點?

至於“風格硬核熱血”、“場麵點面結合”、“特效氣勢恢宏”,真真兒算給艾默里奇面子上的恭維。風格再剛,能剛得過滅霸?再點面結合,出彩的不就一個俯衝轟炸?滿屏CG,真算公元20xx年該有的特效?我知道7500萬美金拍二戰電影有點難,但這也不是把以前電影大雜燴般雜糅進來的藉口吧?且看,偷襲珍珠港、轟炸日本艦隊、破譯密碼、日本海軍等哪裡橋段、場面不“借鑑”?就算單論場面,都不如以前我給3星的《珍珠港》。當然,爆米花觀眾一般看不到那么多道道,戰爭片嘛,對大家來說乾就完事了,但讓我熱鬧完還要夸這多好,對不起辦不到。

前有李安《雙子殺手》,後有艾默里奇《決戰中途島》,我都說了“沒文化”。當然不是說導演真沒文化,而是說他們給出來的作品壓根就沒考慮文化輸出——如果《雙子殺手》那假巴意思、包個皮糊弄一下的“克隆”話題算,當我沒說。現在的電影市場,完全不缺視聽效果和盛大場面,主流和非主流的觀影者起碼都知道好作品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窺探文化的深度。觀眾捧李安上神壇,是因為《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背後的文化和深度,絕不是你搞個3D、4K、120幀。說艾默里奇也一樣,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擅長場面的導演,但你差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或者《拯救大兵瑞恩》真的只是場面不夠嗎?我直接說吧,我看這兩部都哭了,看《決戰中途島》只覺著無聊。

越人語天姥,爭取一下或可睹;一部電影想成為經典,靠技術和場面,假如像《黑客帝國》、《阿凡達》那樣具備里程碑性,還是有機會的,也具備重大意義;但對於大導演的每一部新作品,對不起,技術、場面、故事、深度這些,一般我全都要。

所以,怪觀眾苛刻?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有感

二戰,作為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參與國家最多的戰爭,一直是軍事迷們熱議的焦點。而堪稱“二戰轉折點”的關鍵戰役——中途島戰役,也因為它的重要意義和美國以少勝多的精彩逆襲,一直是世界戰爭史上為人稱道的經典戰役之一。

然而,在中途島戰役上著墨的文藝作品雖多,但是真要論歷史還原度和細節真實度,依舊是寥寥無幾。讓作為軍事迷們能夠“置身”於中途島戰役之中,重溫當時的激烈戰況的作品更是非常少。1976年那部《中途島之役》,也是影迷和軍迷心目中的經典,但因為時間過於久遠,以及技術所限,無法拍出戰爭的宏大場面,也是一種遺憾。

今天,“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戰爭史詩大片《決戰中途島》在全國影院上映,像我這樣的軍迷們就徹底嗨了,“走進中途島戰役”、真真實實感受當時戰役點點滴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喜大普奔!

為啥這么說?

首先,眼見為實,場景壯闊扣細節。

在影片釋放出的終極預告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海戰、空戰連線不斷,讓人目不暇接,炸裂的爆破和突擊讓整個場面格外波瀾壯闊、震撼人心。

在預告中,除了讓人頗為期待的戰鬥場面以外,各種貼合時代的裝備設定也讓人代入感十足。

比如情報員戴的眼鏡、主角們居家的明黃檯燈,如果說這些只是開胃小菜的話,那么戰鬥當中所駕駛的飛機、機槍還有航母切換的特寫鏡頭,則讓人心潮澎湃。眼尖的軍迷們一定能夠看出,飛機的造型與二戰中美方使用的戰鬥機樣式幾無二致,足以證明影方“處女座”般的細節把控。

其次,權威蓋章,質量歷來有保障。

“災難片大師”艾默里奇,曾經創作出《獨立日》、《20xx》、《後天》等多部將壯觀場景同人性刻畫結合在一起的出色電影。

這一次,導演再次發揮他在《20xx》、《後天》里的細節把控能力,復刻二戰時期軍事設備和戰術設定,為電影加成不少。

翻了翻物料,在觀看過電影之後,除了不少大咖如導演李少紅、黃健新、王晶等來臨為這部質量過硬的電影站台認證以外,不少軍事專家如“局座”張召忠、宋心之等在影片放播之後,也都大讚《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還原度高。

張召忠甚至表示這部電影“像是一部軍事教學片或者軍事記錄片”。

能獲得軍隊出身的專家們如此認可,足以可見,這部電影在軍事專業細節上的苛刻追求。

重視感情,戰爭之外是人性。

與傳統只追求視覺刺激的商業戰爭片不同,在艾默里奇充滿感情的鏡頭下,戰爭中的人物和人性成為了主角。

艾德·斯克林扮演的理察·迪克·貝斯特中尉,是個聰明伶俐的年輕人,在電影裡他不僅帶領自己的團隊抓住機會,翻轉局面,也在電影中有大篇幅對於家庭和感情的刻畫。

這絕對不是畫蛇添足充戲份,而是真正把目光投注到在戰爭背後的家庭和愛上面,認真描摹每個參與在這場戰役上的角色,使得他們有血有肉、真情實感,也傳遞了這樣一個觀念——在戰爭的炮火之外,還能夠存在希望和安寧的沃土。

對於每一個真正的軍迷而言,相信都能夠理解導演這種對戰爭核心的解讀。儘管軍事迷們專注於對兵器、戰術等軍事話題的討論和深入了解,但他們其實更懂戰爭深處所包涵的人性。

在戰爭之外,人的故事才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是衡量一部戰爭片所達到藝術高度的終極奧義。

總之,無論是震撼激烈的戰爭場面,還是戰爭背後的人性挖掘,《決戰中途島》都做到了極致,這也是權威蓋章後的結論。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體會

《決戰中途島》是由羅蘭·艾默里奇導演,艾德·斯克林、盧克·伊萬斯、派屈克·威爾森、伍迪·哈里森主演的戰爭題材電影,用藝術形式呈現了歷史中的硝煙戰火,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映射了戰爭片中的人文關懷。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41,日軍偷襲了美軍的海軍駐地珍珠港,奪去了英美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海軍基地,半年後,中途島戰役是美軍利用情報優勢,進行的一次有力反擊,扭轉了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局勢,也給予中國以喘息和決勝的機會。

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開分成績從7.1分上升到了7.5分,貓眼9.2分,淘票票開分8.8,隨後上升到9.0分,三大平台清一色的好評,可見觀眾對於這一部電影還是極為認可的。

而且,這也是20xx年的所有電影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在開分之後不降反升的,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01,紀實性的畫面風格

《決戰中途島》中,大量的使用了藍黑色調,色彩飽和度整體偏低。

日本軍官的黑色衣服,黃色徽章,美國士兵的土黃色戰衣,嚼著口香糖的空軍飛行員,蔚藍的海洋,都讓人耳目一新。

通過跟拍、高速攝像、第一人稱俯衝等拍攝方式,讓畫面更富有動感,讓觀眾身臨其境,在讓觀眾無比爽的同時,達到內心的情感認同。

空中隆隆而過的日本偷襲轟炸機,星如雨下的魚雷,從小女孩的頭頂一晃而過,遠處的母親在呼喚著女兒趕緊撤離。

電影用直接的鏡頭將戰爭的環境直接呈現給了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性,引發觀眾對於戰爭的思考。

02,和女性觀眾的共情

戰爭在極端的壓力和環境之下,更容易塑造出鮮明的人物性格。

在戰火紛爭,生死離別之前,女性們的性格顯示了出來,在愛人的陪伴和世界的和平之間捨棄自我的精神更顯得彌足珍貴,凸顯人性的力量。

劇中一個情節頗為動人,情報長官埃德溫·萊頓在晚上研究情報的時候,他的妻子走過來,很心疼地拿下了他的眼鏡想讓丈夫休息,她說,"難道非要用你的命來換取勝利?"

而在丈夫的堅持下,她還是重新為丈夫戴好了眼鏡,說"我去給你做個三明治"。

理解,關懷,在一個個小的細節中,達到了和女性觀眾的共情。

還有一個片段,當飛行員貝斯特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可能沒有生還的時候,她說去一趟衛生間,然而,卻在衛生間默默落淚。

在戰爭期間,男人們都將自己的腦袋懸在褲腰帶上,隨時準備著用自己的生命去敬畏值守,保家衛國,而女人們卻也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自己的丈夫。

故事在以男性視角為主線的同時,也從側面凸顯了女性的偉大和善解人意。

隨著戰爭的爆發,男性大多上了前線,而大多數女性們雖然不能持槍上戰場,然而,她們也貢獻了自己的生產力,據資料顯示,二戰期間的美國兵工廠負責製造武器的大部分都是女性。

03,反戰思想和人文價值

在影片的結尾處,倖存的飛行員貝斯特終於熬到了最後一刻,飛到了自己的母艦上。

他坐著輪椅和自己的妻子團聚,並且表示"後半生會彌補你"。

身處戰亂時代,即使是為正義而戰,對每一個犧牲的家庭而言,都是無法彌補的傷害,他們勇於戰爭,然而卻從內心深處"抵制"戰爭,反戰性在這裡體現地淋漓盡致。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很多人的士兵排成一列在甲板上撿飛機降落後留下的殘渣。

其實根據導演的解釋,這一個鏡頭是士兵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等待歸隊的戰友,很多人走了就沒有再"回來",這是對於戰友的一種敬意!

電影在硬核戰爭的包裝中,也彰顯出了普世的人文價值。

中國:無畏的先行者

在電影中,主要以美國和日本的海軍對戰為主,中國的鏡頭出現了大約有兩分鐘,然而,卻讓人很揪心,中國士兵為了護送迫降大陸的美國飛行員突圍,被日本人圍剿,甚至被嚴刑拷打逼問美軍所在;

當時的中國處在槍林彈雨中,卻也是無畏的先行者。

美軍的轟炸機迫降中國境內,日軍甚至轟炸中國普通的平民老百姓予以報復,屍體堆積而成,沒有旁白,卻也能夠呈現出戰爭的殘酷。

中國在抵扣日軍侵略中,承受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卻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拖延了日本在亞洲的侵略計畫,大大消耗了日軍實力,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贏得了時間。

也顯示了電影主創人員對和平世界的殷殷期盼。

04,醞釀了20xx年之久,真實場景還原

《決戰中途島》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是一位教科書般的傳奇導演。

從《後天》到《20xx》再到《獨立日》,擅長執導災難片的羅蘭導演,在呈現戰爭場面上,還是遊刃有餘的。

和以往的電影不同,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改編的,在這場著名戰役中,對於導演大場面的把控力要求極高。

羅蘭導演說:

"我們搭建了許多真實場景,原尺寸打造了戰機,還設計了大量第一視角的空戰特效鏡頭,目的就是為了給觀眾獻上一次絕對不可錯過的大銀幕體驗。"

這一部電影,羅蘭也是醞釀了20xx年之久。

根據採訪報導,羅蘭說:

"當時我已經和哥倫比亞影業談好了,這部電影至少需要1.5億美元。但那時候索尼公司(日本)收購了哥倫比亞,索尼那邊想了很久,最後說不行,他們不想花1.5億美元來拍一場他們(日本)打的敗仗,這事兒讓我非常沮喪。"

計畫只好擱置,這一擱就是20xx年。

後來,我國的博納投資了總成本的70%,約8000萬美元,讓這部電影成為中國資本第一次主投主控的好萊塢大片。

今年,我們才有緣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一部巨製。

05,敬畏和平,信仰虔誠

越是和平時期,拍攝《決戰中途島》這樣的戰爭片越是有必要。

在二戰的故事題材中,近幾年來也出現的不少,在對新的技術和藝術手段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讓年輕的,對戰爭已經陌生的一代人,通過影像的方式來知悉,世界和平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正義的戰爭是為了和平,而和平時期戰爭片的價值,也在於告誡人類不要重蹈覆轍,珍惜愛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寧。

光與影,聲與樂的碰撞,為觀眾呈現了樸素的人文關愛和價值傳遞。

敬畏和平,信仰虔誠,

犧牲的將士和英雄,都將被大海所銘記!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心得

好萊塢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對災難級場面嫻熟的調度,從航母集群到空中鏖戰的再現,使《決戰中途島》作為一部戰爭片,在儘可能還原這場對二戰具有決定性戰役前因後果的同時,也讓人仿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激烈,然而走馬觀花的人物,以及平鋪直敘的敘事,則使電影只停留在了主鏇律的範疇。

日本雖然於1945年8月15日才宣布無條件投降,但美日之間在中途島便已決出了勝負,在中途島海戰後,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和數以千計經驗豐富飛行員和艦員的日本,徹底喪失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所以中途島確實堪為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美日決戰。面對這一宏大的命題,羅蘭·艾默里奇選擇了一條最為保守線路,電影從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引,以線性敘事的手法,透過群像的角色來展現這場戰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從而力圖去還原這場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蘭·艾默里奇的保守使電影儘可能站在了一個不偏不倚的角度,《決戰中途島》的亮點在於它雖然歌頌了美國軍人的愛國與無畏,但也並沒有醜化或是貶低日本,相反電影把日本軍人在這場戰爭中孤注一擲的悲壯演繹的頗為生動,尊重對手才能彰顯自己的偉大,美國戰爭電影一直深明此道,然而另一面這樣的做法也造成了電影敘事的碎片化,走馬觀花的人物使一個本可大有作為的故事失去了載體。

近年來的美國戰爭電影中,多採用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這樣以小見大,用人物來講故事的方式,所以當我看完《決戰中途島》後,對於羅蘭·艾默里奇採用這種過於老舊的方式去串聯電影劇情是非常吃驚的,首先整部電影故事線被拉的非常長,中途島決戰只能算是電影最重要的一個點,事實上用“決戰太平洋”來形容這部電影更為貼切,其次電影在體現大量戰爭戲的同時,又要儘可能去刻畫人物群像,顧此失彼的問題使電影文戲變成了一筆流水賬。

這種表現形式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劇情的平庸,更是電影核心人物的缺失,縱觀全片,電影能帶動觀眾情緒的除了接踵而至的戰爭,便是一個個薄如紙片般的人物,他們雖然被不斷捲入到這場戰爭之中,但轉瞬即逝後,他們所留下的其實都只是同一幅面孔,這樣的人物即便是對比《珍珠港》也還要不如,它很難帶給觀眾深層次的共鳴,也使電影失去了更進一步的可能。

對於依據真實戰爭改編的電影,評判其好壞的先決條件,便在於其有沒有深刻的體現戰爭的殘酷性,任何一部戰爭電影,如果它帶給觀眾留下最為直觀的印象是“爽”,那么這樣的一部戰爭電影便是不夠成功的。《決戰中途島》雖然並非沒有體現戰爭殘酷畫面,但在人物皆是臉譜化,帶入感近乎為零的境況下,恰恰海空大戰的驚險刺激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

羅蘭·艾默里奇在自己最為所善的領域卻拍攝了一部最為普通的戰爭片,在看似酣暢淋漓的美式主鏇律下,《決戰中途島》所呈現的只是一場浮光掠影的決戰。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感想

11月8日,等待已久的《決戰中途島》終於上映了。

在做11月前瞻的時候我們就說過,《決戰中途島》是11月上半旬很值得期待的電影之一。

無論是影片題材、主演陣容還是導演艾默里奇,幾乎每一項都在為這部影片的受期待值加碼。

而實際上,影片也確實不負此前我們對它的期待。

在首批觀眾的評價中,幾乎是可以預見到的“好評居多”!

“完美還原戰列艦大道,完美還原貝斯特炸沉赤城。”

“主鏇律戰爭片卻能控制好立場,歌頌美國軍人的同時也不一昧抹黑日本軍隊。”

“海戰場面宏大密集,好看!”

“復古戰爭群像戲,從頭緊繃到尾,沒有一句廢話。”

對於優質的大場面戰爭片,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一種“求賢若渴”的狀態。

自兩年前《敦刻爾克》之後,我們也確實等了很久。

所以《決戰中途島》的預告出來後,填補了《敦刻爾克》之後戰爭片的空缺,也再度燃起了影迷們對於大場面戰爭片的期待。

短短一分半的預告片裡,應接不暇的戰爭場面和吸引人眼球的漫天戰鬥機的畫面,真的無愧於20xx年最值得期待的好萊塢戰爭大片的名頭。

對還沒有看過影片的網友而言,在表示期待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擔憂。

而這個擔憂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戰爭場面夠不夠震撼?一個是感情線是否占據很大篇幅?

既然如此,不如就讓我們從這兩個問題入手,來聊聊這部講述二戰歷史的戰爭片。

首先第一個問題,想必也是所有戰爭片影迷關注的重點。畢竟戰爭片最吸引人的還是畫面,尤其這是一場以空戰為主的戰役。

看完影片之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視覺效果相當震撼!

其實在看到導演是艾默里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可以想像到,這位擅長大場面大製作的導演肯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回想一下當初他執導的《驚天危機》里,白宮陷落那段即使是在電腦螢幕上看都讓人驚掉下巴。

可見他在大場面的掌控上,可謂是足夠老道。

片中的戰鬥機空戰場面在出色的電腦特技渲染下更為華麗炫目,簡直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極具氣勢的視覺震撼,美軍的航母破海而來,接著鏡頭拉近到甲板上的美軍戰士們。

光是這一個鏡頭,對於航母艦身的細節特寫,相信就能讓軍事迷們熱血沸騰。就更別說之後日軍的四大金剛現身銀幕,簡直感動到哭。

關於對史料的還原,導演艾默里奇也說,為了完美的再現二戰的真實感,他找來了無數歷史學家給電影做堅實的後盾,力求做到準確的還原。

電影雖然是從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開始講起,但它一點都不拖沓。

在影片開場的5分鐘,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驚險刺激的空戰。

一排排戰鬥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從觀感上來說驚險體驗翻倍。

同時我們也藉由萊頓的視角,看到遭到重創的珍珠港,濃煙滾滾下戰爭的殘酷和危險沒到達前的歲月靜好,這種極大地反差帶來的震撼感,是即使沒有親歷過卻依然能夠感受到的。

以它為引子,引出了接下來的美軍的反擊。

影片中有一段關於陸軍飛機從航母上起飛的戲,先是因為被發現不得不提早起飛,再一個是當時甲板的長度迫使第一架轟炸機的滑行距離僅有100多米。

而隊長杜立特駕駛的B-25轟炸機在很短的滑行距離下,順利起飛,衝出浪花這一幕,相信歷史迷和軍事迷都會看得激動到渾身發抖。

此外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美日兩國的海軍飛行員就有過一次很短的“偶遇”。

這一場因意外會面而帶來的戰役,雖然沒有開始時的震撼,也不及中途島戰役的華麗,卻展現出了另一種刺激感。

既有單機的互相追逐,也有群機組隊式的團隊作戰。

5分鐘之內就接連兩場空戰,絲毫不給觀眾留下喘息的機會。

由貝斯特駕駛的飛機和日軍相遇,之後日軍的飛機緊跟其後,雙方在山谷間展開了一次戰鬥機之間的追逐賽。

這段追逐在貝斯特的第一視角的加持下,越發讓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不由得手心冒汗。

大量使用以飛行員為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也是本片做的精妙之處。

因為通過大場面的海戰空戰是為了展現了逼真的戰爭場面,飛行員的第一視角則是讓觀眾產生了臨場感,也讓我們能更加直接的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最後那場中途島的生死決戰里,用多角度的方式來描繪這場空戰,真實而準確的展現了它的驚險。

大場面拍攝的空戰狀況,得益於功力頗深的場面調度和鏡頭感,畫面驚艷到不真實。

穿插其中的是貝斯特駕駛的戰鬥機的好幾場俯衝轟炸戲,這幾次轟炸用他的視角把那種燃爆了的情緒傳遞出來。

副手匯報飛機高度的過程,更是能讓全場都一起屏息,等待準確地投擲飛彈的時機。

所以,整部電影看下來,雖然最後的中途島戰役高潮是在一個小時後才開啟的,但它其實從頭燃到尾!特別是前半部分時不時爆發的精彩小戰役,也非常抓眼球。

那種生怕一不小心就錯過精彩畫面的感覺,真的是讓人很難找到尿點啊。

接下來關於第二個問題,感情線占據篇幅有多少?是否會像《珍珠港》那樣以愛情線為主?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論戰爭戲,《決戰中途島》比《珍珠港》還過癮。

整體看下來,影片對歷史非常尊重,並不是像編故事那樣為這些歷史人物做加工。

可以說電影裡雖然有預告中出現的感情戲部分,但是並沒有過度渲染情感走向,真正描述愛情的部分更是幾乎沒有。

影片幾乎是70%的大場面空戰為主,穿插在大場面空戰間的文戲,也是為了對這場傳奇戰役的復盤。

比如珍珠港指揮總部,美軍情報部門甚至是美軍家屬的文戲,都是為了渲染戰爭而存在的。

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里,唯一一位涉及到家庭線的是飛行員貝斯特,其他幾位人物的僅僅是一筆帶過。

儘管如此,在他眼中,家庭的重量高於單一的愛情,家庭或許是他平安歸來的信念。

但在這些之前,他放在首位的還是守衛國家。

所以說,和以往的戰爭片不同,《決戰中途島》的格局更加宏大。

它不是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利用個體的命運來投射戰爭的殘酷和真實。

而是採用一個事件,多線敘事的方式,以不同立場的人物角度,客觀的來解讀這場傳奇戰役。

比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在獲得正確情報時,當機立斷做出了正確的決斷。

比如萊頓所在的情報部門,為了能夠增加哪怕是一點點戰爭的勝算,每一個人都在夜以繼日的破譯密碼。

比如貝斯特所在航母的艦長,病痛纏身卻依舊選擇隱瞞忍耐,和他手下的美軍戰士們一起堅守。

影片中,沒有生死面前的悽美愛情,取而代之的是對整個戰爭的完整敘述,前因後果交代的很是清楚。

我們既能看到到美方在這場戰役里絕地反擊的機智和勇敢,也能看到日方在對戰過程中的無畏和信念。

在影片裡,沒有單一主角,也沒有刻意放大人物情感,它甚至將人物的刻畫讓位於歷史的大敘事,所有的人物都是跟隨著歷史發展行動,就更加顯示出了史詩級別的氣魄。

甚至於在很多細節上,電影也做到了“紀錄片”式的還原,珍珠港當地居民還有很多人參與了拍攝。

影片從1941年12月偷襲珍珠島開始,一直到1942年中途島戰役結束為止,可以說在完成度上影片做的非常好。

這裡提上一嘴,影片中的幾位主演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相似度也是非常高的。

這可能是你20xx年能看到的最後一部大片了,所以,不看的話,簡直就是一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