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冰雪奇緣2最新電影觀後感5篇精選

《冰雪奇緣2》是20xx年電影《冰雪奇緣》的續集,故事設定在第一部三年後的秋天。為了探尋父母遇難的真相與尋找艾莎魔力的由來,她與安娜、克斯托夫、馴鹿斯特與雪寶一行遠走阿倫戴爾王國,去北方尋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將故事變得十分有魅力。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冰雪奇緣2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冰雪奇緣2》觀後感

前一個小時絕美畫面頂級音效一流視效的賣情懷秀肌肉平庸劇情+後四十分鐘終於醒悟般的短暫發力=這部及格線之上 佳作之下的迪士尼最熱門IP續集。

頭一個小時的感覺是:當今的迪士尼確實已不需要出足十分力甚至拼出十一分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稍稍用用力就有高於同行的產出。所以它可能才會開始致敬自己,賣情懷秀肌肉。就像影片的前半段,一流音效,頂級視效,絕美畫面,賣萌足,情懷夠,音樂好聽(雖然比不上第一部)。但前半集故事真的沒有驚喜,甚至完全可以猜到劇情走向。

而一個小時過後,才真的是發了力的迪士尼,唱著的Elsa真的有首集中在冰雪城堡里唱的即視感。之後Anna的覺醒和唱的那首也給足淚點(這個淚點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另外一個角色的.... 大家看了就知道),而這裡也是故事高潮的開始(此處的兩首歌也是比較有記憶點的唯二兩首)。

但這個高潮真的,太短了。短到Happy Ending到來時我不禁問道“就這樣?” 雖然片尾一襲白紗裙躍下馬的Elsa女王真的美到尖叫(真的絕美!),但是後半段確實短到看不夠。

雪寶是話癆戲精和主要賣萌和笑點擔當,此外還有一隻會生出紫色火焰的萌物,可能又是個爆款。

片中讓我生出雞皮疙瘩的片段有:開頭的“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的短暫配樂 / Kristoff關於第一部的各種閃回 / Elsa的閃回中唱著Let it go的瞬間(看,這裡全是關於第一部),以及Elsa唱Show Yourself的部分和一襲白紗裙下馬的瞬間。

全片最出戲片段:Kristoff在森林中的整首歌Solo(看得我簡直要“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幹嘛”三連),這段真的有拖延時間塞進來湊片長的嫌疑,讓本來就覺得前半段平庸的我不禁發問:迪士尼還能這么玩票的?

片尾字幕滾完之後有個彩蛋,雪寶的逗比個人秀,是個笑點,可以一看。

最後想說,IMDb6.6分其實也沒有冤枉這個片子,這就是個及格線之上的續集,有驚喜但是稱不上佳作。觀影過程中我腦子裡一直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初看《冰雪奇緣1》跟初看《冰雪奇緣2》的觀感區別,也許跟初聽《晴天》跟初聽《說好不哭》的聽感區別類似(沒有說不好的意思),情懷總是會占一定分量的。

20xx《冰雪奇緣2》觀看有感

《冰雪奇緣2》告訴了我一個可能的答案。

故事不行,可以靠音樂、靠畫面、靠特效。

某一個方面做到極致,也是可以感動人的。

《冰雪奇緣2》如果不討論劇情,從美術,音樂,細節上都是非常出色的,它非常清楚,如果用一個只適用於小朋友的故事,來讓一個進入社會的人叫好。

本作音樂歌曲的時長要比前作高了很多,而且它很明顯把住了自己的核心賣點——需要一個膾炙人口的歌曲片,本作核心曲目show yourself是完全可以媲美let it go的(同時與音樂相結合的卡通片段也要比前作更為,更為…..我要用絢爛二字)。

既然說到了音樂,迪士尼的公主系列蠻有意思的,它在借鑑不同文化的背景的同時,充分將這種文化融入到了影片的配樂中。冰雪奇緣北歐風,海洋奇緣是手鼓的玻里尼西亞風,勇敢傳說的蘇格蘭風笛(這個片子,我認為也算是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吧),無敵破壞王的電子風,青蛙與公主的黑人爵士風。

電影,畢竟不是交響樂,它所帶給人的感動,是需要畫面和聲音共同催化產生的。

本作的畫面和鏡頭始終在帶給我驚喜,它的大場面,說句粗話,誰看普通廳誰傻,艾爾莎的獨唱,和巨人的追逐戲,大洪水,效果都太震撼了,讓人窒息的美。迪士尼對諸如冰,水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光線效果幾乎是大書特書,大量的冰雕、冰山、海浪等場面不光給到觀眾廣袤和碩大的感覺,同時也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

所以,當膾炙人口的音樂和讓人窒息的美景結合在一起時,能不讓人激動嗎?

劇情的不劇透介紹就是:哈哈哈,你們這幫弱雞,你們以為之前的謀朝篡位就是最危險的嗎?其實最大的危機老早就出現了,可我前作偏偏就不告訴你,就不解決,上作你欠我的,這作你得還回來( “上作你欠我的,這作你得還回來”的意思,大家看了以後就明白了,我認為這是和前作唯一有所聯繫的地方)。

對於艾爾莎和安娜的描寫不再是重點,或者說,對於人物的刻畫,本作不像之前那么鮮明,在人物關係上基本沒有矛盾點,所以說人物魅力要少了不少,但萬幸雪寶和馴鹿斯文的戲份有所增加,因此總能讓你開懷大笑一下。

總之總之,該片的細節,特別是藝術角度的造詣,完全可以彌補劇本上的缺陷,強烈推薦,在公主系列裡,我認為排第四位(前三依次是木蘭,青蛙與公主,冰雪奇緣),劇情低齡化並不影響這部片子去跟玩具總動員4爭奧斯卡最佳卡通片。

20xx《冰雪奇緣2》觀看心得

我個人對《冰雪奇緣》非常有感情,20xx年初在國內上映時,即便已經晚了國外幾個月時間,我依然興致勃勃地三刷了,影片製作無可挑剔,艾莎和安娜之間那份純真而堅定的情誼更是給了我耳目一新的奇妙體驗。

6年過去了,原班人馬集體回歸,帶來了全新續作。我有幸提前在《冰雪奇緣2》首映禮上看到了這部片子。

老實說,在觀影之前我是有所擔心的,畢竟第一部的故事已經很完滿了,續集電影想要出彩壓力不小——幸好,這份擔憂是多餘的,《冰雪奇緣2》並未在前作的“光環”中死磕,而是基於故事完整性,講出了新篇章。

如果說上部的主題是“長大”,那么這部的主題便是“成熟”。

【鄭重提示:下文會有各種劇透,如果還沒看片會影響觀影體驗,請謹慎閱讀!如果不介意被劇透,那可以把下文當成觀影指南~】

情懷 & 笑點

作為全球影史票房最高動畫電影的續集,《冰雪奇緣2》自然會打“情懷牌”,問題只是到什麼程度。

在我看來,影片在致敬第一部時還是相當克制的,頂多只占1/10到1/8的比例,而且主要是為了有效串聯起兩部電影的劇情。

比如開場,同樣是年幼的艾莎和安娜與父母同框,不同的是,這次父母親要講述一個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故事……

影片的笑點相比前作有較大的提升,許多角色都貢獻出了符合自身人設的特色幽默。

最最搶眼的當然是雪寶(Olaf)了,它把自己的身體特點開發到了極致,配合上又萌又暖又好玩的孩童性格,為大家帶來了許多笑聲。

我把情懷和笑點放到一起說,是因為這兩點在《冰雪奇緣2》中起到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還記得第一部里艾莎唱《Let It Go》吧?她搖曳身姿邊走邊唱的場景,可是“冰雪”的招牌畫面。

而《冰雪奇緣2》偏偏就拿艾莎這一經典POSE開涮,還是兩次:一次是在大家玩遊戲時雪寶的COSPLAY,另一次是艾莎在秘境中看到過往時的不忍直視。

既是高姿態的致敬,又是低姿態的調侃,相信冬粉們看到這幾幕時絕對能會心一笑。

可以說,影片在處理情懷和笑點方面十分細緻、用心,沒有刻意販賣或尬笑的味道,“娛樂性”完全可以保證。

音樂 & 特效

“歌好不好聽”是評價冰雪電影的重要標準之一,許多觀眾最關心的就是這個。

《冰雪奇緣2》的音樂仍由原詞曲作者克里斯汀和羅伯特操刀,個人感覺,新一批原創歌曲的調調和上部差別略大,或許不如《Let It Go》和《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等曲子那么“上頭”,但其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就敘事和抒情作用來說,有幾首歌甚至還更勝一籌。

比如阿杜娜皇后為女兒們唱的《All is Found》,用搖籃曲的鏇律加上神秘傳說的內容,不僅表達出了皇后永恆不變的母愛,也為將來的冒險故事埋下了伏筆,再配合“木頭姐”意猶未盡的聲線,整首歌仿佛連線了時間和萬物。

影片主打曲《Into the Unknown》得到了“一歌三唱”的待遇:女聲清唱前奏,空靈而悠長,以召喚艾莎的“遠方聲音”出現;艾莎一人獨唱,歌聲抑揚頓挫,從抗拒到面對,表現了女王直視未知挑戰的勇氣;結局主題曲加入了更多搖滾元素,初聽沒啥感覺,多聽幾遍會越來越帶勁……

尤其是艾莎獨唱那段,充分展示了她複雜的心境變化——艾莎雖然經歷過一次冒險,可她心裡並不想再來一次,所以剛聽到召喚時,她會畏懼、退縮,等明白必須直面自己的命運,艾莎才堅定信心踏出了義無反顧的一步。

略有遺憾的是,《Into the Unknown》出場稍早了些(全片第三首歌),觀眾情緒上的沉澱還不太夠,效果有些打折扣(同為主打曲,《Let It Go》是第五首出場)。

此外,《Some Things Never Change》、《Show Yourself》等其他曲子效果也很棒。

例如雪寶的獨曲《When I Am Older》,唱出了成長的疑問和對未來的憧憬,亦莊亦諧,克斯托夫的獨曲《Lost in the Woods》更是用老式卡拉OK的質感唱出了戀愛男人的煩惱,喜感十足。

相比之下,《冰雪奇緣2》在特效方面的進步就要明顯多了。

實際上,第一部的特效已經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了,特別是大地冰封和冰雪消融的動態場景,細節和流暢度都代表了當時3D動畫電影的最高水平,再過許多年看都不會顯得過時。

到了第二部,主創團隊硬是把視效又提升了一格“肉眼可見”的刻度。

艾莎決心回響召喚、近乎失控地釋放自身力量共鳴時,整個阿倫黛爾王國瞬間被帶有四大元素圖案的冰晶充斥——短短几秒鐘里,無論從巨觀廣角鏡頭還是從微觀特寫鏡頭去看,畫面都稱得上錯落有致、精緻細膩。

還有數場艾莎如真似幻的獨角戲,也漂亮到有些“炫技”的味道。

第一部使用較少的“星光噴墨”特效,到了《冰雪奇緣2》里不僅放開了用,還玩出了各種花樣,搭配不同色彩、形象和意境展示,那叫一個美輪美奐。

而最令我驚喜的,絕對是艾莎跨越暗海時馴服水馬(水靈)的一場戲!

動態水效果一直都特別考驗特效團隊的能力,影片通過海面、海浪、冰面、水下等多個視角證明了自己的卓越水平。

艾莎鬧海斗水馬的過程,充分考慮到了水“無色無形”的基本特點,以及人體和冰塊在水中的流動形態,飄動的鬢毛、轉瞬即逝的冰晶、從深藍到淡青不停變幻的水馬色彩,層次感強、流暢度高,看上去分外震撼,特別是艾莎變出冰韁繩套馬跨騎的一幕,剛柔並濟、颯爽英姿,我幾乎快叫出來了!

毫不誇張地說,這段戲是我今年看過印象最深也是最優秀的特效場面了,一定要吹爆!

設定 & 服裝

不同於第一部里以白色為主色調的冬季環境,這次《冰雪奇緣2》展現的是色彩更為豐富的秋季環境——但此“秋季”又和我們熟悉的有所不同,少了些活力,多了些神秘,所以影片的主色調選用了與迷霧氣質更搭的橘色、橙紅色和紅紫色,而非更明亮的黃色。

影片的主舞台放到了一座魔法森林中,落葉繽紛之間暗藏了許多未知的魔法力量——這個“冰雪版”的秋季十分獨特,與故事氛圍很搭,一看就能讓人信服。

作為影片中新出現的設定,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設計也很有心,其靈體都很符合它們各自的特徵。

風靈無形無狀、不可捉摸,要通過它帶起的楓葉才能看到其存在,來無影去無蹤的它喜歡惡作劇;

火靈躁動不安、動靜難定,看似野性難馴,動不動就要燒東西玩,但其實只要對待得當,它就是只可愛的小蜥蜴;

水靈已經提過,以水馬形態示人的它是兇猛的鬥士,由於肩負守衛秘密的使命,所以更多展現的是水危險的一面;

土靈厚重凝實、勢大力沉,以大地巨人形態出場的它們,看似笨拙蠻橫,卻又不可或缺。

艾莎以象徵著“第五元素”的身份與它們接觸、周鏇、互動,也算是設定上的相得益彰。

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里”,《冰雪奇緣2》許多地方都能體現影片的“考慮周全”,尤其是與時俱進的著裝,不僅讓人物形象漂亮,更是由外及內地展示出了角色的成長和變化。

在第一部中,艾莎和安娜都還是剛要成年的少女,所以穿著以色彩艷麗的亮色系宮廷長裙為主。

到了第二部中,姐妹倆的著裝風格明顯都成熟了不少,便裝在輕便舒適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她們女王和公主的身份——艾莎身穿貼身的淡紫色連體長裙,尊貴典雅,安娜則穿著象牙色收腰長裙,外罩一件精短小外套,貴氣不失活潑。

更典型的是她們前往北方國魔法森林時的服裝。

姐妹倆的穿著大致相同,都是貼身內衣+連體一步裙+披風+皮靴:艾莎是“冰雪1”經典款的水藍配色,因為不怕冷,整體上都更輕薄些;安娜的深黃+黑+紫紅搭配更厚實穩重些,脫去外套後也十分便於行動。

當然我說的也許有偏差,很希望能有服裝設計專業或熟悉西式女服的小夥伴來分析一番~

我這個外行人之所以非要提服裝,是因為艾莎最終那套衣服實在太!漂!亮!了!

劇照很難體現出來,電影裡才能感受到……如果說上部電影艾莎那套水藍色紗裙是華麗貴氣、鍾靈毓秀,那么《冰雪奇緣2》里艾莎那套完全體的冰白色衣裙,則完美詮釋了何為“簡約的奢華”,簡直是仙氣十足!

連我這個鋼鐵直男都忍不住想懷少女心,做一把公主夢了……

政治 & 統治

《冰雪奇緣2》在各方面都比第一部更加“成人化”,最明顯的一點便是故事不再那么簡單輕鬆,之前多少還有些“王子公主”的童話意味,現在已更接近於現實了。

影片最大的矛盾危機,意味著政治上“零和思維”的失敗。

阿倫黛爾與北方國之間原本和平共處,建交後只要維持原樣就能相安無事,但老國王魯納德抱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笑裡藏刀給北方國挖了個坑:修建水壩,名義上是幫助北方國,其實是鎮住了對方的靈脈……隨著魯納德圖窮匕見,雙方兵戎相見,自然之靈震怒,封閉了北方國。

有意思的是,魯納德在對北方國使陰招的同時,也給自身留下了巨大隱患,水壩一旦損毀,大水必將淹沒阿倫黛爾王國。

可要解除魔法森林的“詛咒”,又必須摧毀大壩……所以我覺得最後讓大水沖毀阿倫黛爾城鎮,讓倖存的國民們在高山重建家園效果會更好些,這樣更能凸顯“政治陰謀”的沉重代價——當然,讓艾莎撫平大水能讓結局更合家歡一些。

此外,“國王和皇后的秘密、“為什麼艾莎天生有魔法”等問題也都有了答案。

艾格納是阿倫黛爾王子,阿杜娜是北方國古老貴族的一員,後者能在兩國開戰的情況下救下前者,並結為夫妻伺機解開魔法詛咒,本身便是重歸和平的象徵。

而艾格納國王和阿杜娜皇后的孩子艾莎與安娜,便是他們為“和平”留下的最寶貴的種子。

阿倫黛爾的女王和公主,北方國擁有魔法的貴族血脈,注定了她們能獲得森林中兩方勢力的認可與擁戴。

之後的劇情發展,我認為也是合情合理的——艾莎並不是最適合做阿倫黛爾女王的那個人。

雖然艾莎性情穩重,但她從小就被與生俱來的魔法困擾,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長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除了父母不與任何人交流。

經歷了《冰雪奇緣》的故事後,艾莎順利當了3年女王,可從影片開場來看,她一直都有些心不在焉……這也難怪,艾莎在人際交往和政務處理方面的經驗太少了,況且她真正的命運舞台在北方。

不難想像,安娜在這三年里幫了多大的忙——相比起長年深居不出的姐姐,她才是接受正常王室教育長大的孩子。

安娜以前是有些天真,但在經過“渣男”漢斯騙局和三年歷練後,如今的她已經穩重多了,在艾莎為魔法揪心的時候,她卻能在一邊好生慰問被困森林裡三十多年的馬提斯上尉,和他聊聊遙遠的家鄉人、家鄉事,對一位忠誠護衛阿倫黛爾而奉獻一生的軍人來說,這些話是最好的慰藉。

電影結局時,艾莎留在了北方國,安娜回到阿倫黛爾做了女王,除了“環境合適”外,這更是姐妹倆為了兩國長久和平的責任,做出的取捨和犧牲。

艾莎和安娜,都長大了。

成長 & 情誼

必須承認,《冰雪奇緣2》的故事不會像第一部那樣“吸引”觀眾,至少不是以《冰雪奇緣》的方式吸引所有人。

並非是第二部退步了,而是影片所講述探討的主題變得更龐大、抽象和沉重了。

《冰雪奇緣》的核心是“找到身份認同”和“姐妹情比金堅”,用勇氣去衝破桎梏、用愛去融化堅冰,多數困難都擺在明面上,當艾莎和安娜贏得真情時,我們都會為這份珍貴的突破而歡欣鼓舞。

可當初的經驗並不是一直適用的,如果安娜和艾莎始終待在一起,那她們永遠解不開北方的詛咒。

生活總是會給你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成年後的險阻又往往難以言喻、不可名狀……即便是最親密的家人、伴侶和朋友,也不可能每次都陪伴在你身邊,我們必須慢慢走出自己的保護圈,學會獨立。

艾莎和安娜就是如此,一個深入秘境解密真相,一個摧毀大壩解除阻礙,她們不僅互相拯救了彼此,更是在不同的位置共同化解了危難……在她們獨自陷入困境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對方。

《冰雪奇緣》是從少年到成年的長大,是稍稍有些反傳統的快樂童話;《冰雪奇緣2》是成年後經歷風雨變得成熟,是在童話基礎上賦予神話色彩的史詩。

所以,影片或許無法像上部那樣“討好”觀眾……因為多數成年人並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也許永遠不會知道),只能希望像艾莎和安娜那樣,選擇好方向,堅定走下去。

彩蛋

電影正片和字幕結束後,還有一個彩蛋——這裡簡單做個小回顧。

《冰雪奇緣》中,艾莎在高山上建造了一座冰雕城堡,後來又造了個巨大雪怪做守衛……

片尾彩蛋里,雪怪撿到了艾莎丟掉的王冠,成為了城堡的新主人。

而在20xx年的動畫短片《冰雪奇緣:生日驚喜》(Frozen Fever)中,全心全力為安娜過生日的艾莎不巧患了重感冒,於是便出現了她一路打噴嚏一路用失控魔法造小雪人的景象……

在雪寶眼中,這些不會說話喜歡搗蛋的小傢伙全是自己弟弟,寶貝得不得了。

最後短片結束時,雪寶把一大堆起好名字的小弟弟全都領到了冰雕城堡里,本來只有雪怪獨自居住的城堡瞬間變熱鬧了。

結合《冰雪奇緣2》中雪寶的經歷,最後的彩蛋就不難看懂了。

結語

綜上所述,你可能會更喜歡《冰雪奇緣》,也可能會更喜歡《冰雪奇緣2》,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部續集動畫絕對值得一看。

20xx《冰雪奇緣2》觀看體會

時隔六年,續集終於登場!繼承了上集的全部優點,好聽的歌曲,搞笑的雪寶,美麗的服飾,有趣的冒險及一對勇敢的姐妹。故事上肯定不如上集那么有新鮮感,上次是將大家首次帶進這個冰雪王國,但這次依然有神秘的魔法森林和全新角色登場。總體來說是一次成功的續集,當然最重要的是,又可以有更多玩具和服裝熱賣啦

這次安娜、艾莎、雪寶等主要角色悉數回歸,一夥人將深入神秘魔法森林,發現到艾倫戴爾王國從遠古至今長久以來深藏的秘密。為第一集打造歌曲的洛佩茲夫婦(Kristen Anderson-Lopez 、 Robert Lopez )也回歸又為本片創作了七首新歌。特別要提到的是,這次連安娜的男友克里斯多福(Kristoff )也有機會演唱,還成為了片中最好笑的段落之一。

克里斯多福的這段戲算是片中的一個驚喜,因為他一直屬於配角,而觀眾的主要注意力都在兩姐妹和雪寶身上。他一直急著獲得安娜的肯定,但卻常常搞砸,甚至半途中還被安娜丟下。片中,他只好對著麋鹿訴衷腸,演唱的本來算是悲傷情歌,誰知動畫師惡搞地把這段做成了像80年代卡拉OK一樣的分鏡畫面,讓克里斯多福化身老派情歌王,讓觀眾忍不住笑噴。

雪寶當然還是承包了最多笑點。這次他深感成長帶來的各種疑問和煩惱,一方面渴望長大,覺得長大了一切都解釋得通了,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變得多愁善感。可以明顯看出上集中那個看什麼都很天真的雪寶這次更加博學多才,在小朋友面前也像個小哥哥了。最有趣的是,有一個鏡頭他居然穿起了衣服!

新角色中,一個類似變色龍的小傢伙及一匹晶瑩剔透的水晶馬都將成為日後熱銷玩具。講真,我在看的時候覺得這個故事本身是挺瞎掰的,塑造出這些角色也純粹是為了賣玩具

伊雯瑞秋伍德(Evan Rachel Wood)加盟配音愛莎與安娜的母親,也有演唱部分,主要在影片開頭。這段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因為又出現了小時候的愛莎與安娜。小安娜還是那么二,對什麼都比姐姐更好奇、更急於表達出情感,與姐姐的穩重形成對比。但兩個小姑娘之間的互動相當可愛。

最吸引我的當然是新登場的多款愛莎與安娜服裝,除了已開始銷售的愛莎紫色裙子及藍色褲裝外,片尾還將出現另一款更仙的長裙尚未曝光,期待各位去影片被震撼!這款定會成為女孩子們的萬聖節新寵!安娜也有更多驚喜服飾將在影片上映後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迪士尼動畫長片發行時前面都會貼片一個動畫短片,但這次沒有。代替的是,迪士尼動畫打造了一個需要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縮寫VR)設備才能觀看的短片《冰雪奇緣神話》(Myth: A Frozen Tale),專門用來進一步展開解釋片中出現的神話故事。

觀眾需要坐在一個圓形、可360度轉動的椅子中,戴上VR眼鏡和耳機,《冰雪奇緣神話》畫面中一位母親在火爐前給孩子們講著神話故事,而觀眾就會覺得自己也身在這個房間中,一切都看起來十分真實。隨著故事進行,椅子鏇轉,觀眾會覺得被帶到神秘的魔法森林,看到神話中維持平衡的五種元素究竟是什麽樣子。這種浸入式的體驗確實有讓人走入神話的感覺。

但是這個短片因為需要VR設備,只能在影院大廳內有單獨設定VR技術時才能觀看,並且是收費的,並不會自動加在電影的前面。據說影片在海外上映也會有VR設備在大部分影院裡給觀眾提供這種體驗。大家回頭可以試試看。

總體來說喜歡第一集的一定不會失望!只是我覺得歌曲沒有上次的好聽。沒看過第一集的,片中有雪寶親自上陣連演帶唱地進行了第一集大回顧,這段也是片中最好笑的部分之一。

20xx《冰雪奇緣2》觀看感想

卡通片由於拍攝方法與真人電影的不同,往往會有肆意的奇幻場景和誇張的人物動作與形象。不管是原始人繽紛絢爛的新大陸,還是怪獸大學裡開學日人聲鼎沸的校園,這些充滿想像力的角色或者場景,不用服務於故事,換個形象,換個顏色,一樣可以存在。

《冰雪奇緣》的絕大部分奇幻場景,來自姐姐Elsa的冰系魔法。姐姐並不是主角,出場時間並不多,但每一次出場,伴隨著飛舞的雪花,都能給觀眾留下無比深刻的印象。因為姐姐的冰雪並不簡簡單單只是魔法師的法術,它們還是姐姐的心。痛快時,它們是大片幾何體組成氣勢豪邁的宏偉建築;焦慮時,它們扭曲掙扎,如荊棘般猙獰;開心時,它們柔和閃亮,裝飾著城堡的每一處;傷心時,它們先是狂暴地呼嘯,最後在空中靜止,仿佛也為姐姐悲痛欲絕。

特效和角色合二為一,沒有人物特效就沒有意義,沒有特效人物也無法塑造。《盜夢空間》中海岸線坍塌的舊樓代表柯布與妻子感情的破裂,《少年派》中平躺的臥佛代表了派對母親的思念和神性的皈依。《冰雪奇緣》作為一部全年齡向的卡通片,能有如此之風格,實屬不易。

本片又名《百合奇緣》,其實說得也沒錯,姐姐隱藏了自己的魔法,迎合社會的法則,let it go大膽放手做自己,這是在隱喻什麼,很明顯了。王子公主的閃婚變成了渣男的陰謀,姐妹同心才是破凍的鑰匙。就連最後滑冰都是一對百合一對人獸(誤)。以前的迪士尼公主片,公主也是敢愛敢恨,但是最終的嚮往,也不過是和王子在城堡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已。這已經不符合女權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了。於是剪了長發的樂佩跟著一個通緝犯私奔了,於是蘇格蘭公主梅莉達根本不需要男人,她有弓箭、有老爸老媽和三個弟弟愛她就行了,於是Elsa女王根本不需要男人,她有妹妹愛她就行了。迪士尼雖然是個傳統氣息濃重的公司,但是從《公主與青蛙》開始,你可以看到這家百年老字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配方,做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美味。《冰雪奇緣》已經不需要王子了,未來的童話故事還會變成哪種令人驚喜的模樣,我們有理由期待迪士尼的蛻變。

題外話:什麼是傳統?

我很反感看到迪士尼就嚷嚷傳統套路,結局偉光正沒意思的人?什麼才叫創新?

原始人爸爸與女兒從隔閡到理解,不是傳統嗎?

破壞王拉爾夫對自我的認知和守護友情,不是傳統嗎?

飛屋倔強老頭子在旅行中悟到愛的本質,不是傳統嗎?

破爛機器人和高端機器人歷經萬難的愛情,不是傳統嗎?

阿寶從菜鳥到功夫宗師的勵志戲碼,不是傳統嗎?

很多評論說滿懷期待結果看了一部低齡兒童片,你的期待是看一部怎樣的動畫?如果不講愛、勇氣、擔當,那講什麼?結局太美好,那要團滅才甘心?你們都在指望迪士尼拍一部《魔法少女小圓》或者《攻殼機動隊》嗎?況且,這也是費盡心思創作的各種奇思妙想,既沒有跟以前創作的故事雷同,也沒有濫用老故事的梗,仔細發現才會看到美。至於唱歌,與其說這是迪士尼的習慣,不如說這是美國百老匯文化的展現,本質上它跟《功夫熊貓》的皮影戲,《馴龍記》的維京傳說,《勇敢傳說》的凱爾特藝術沒有區別。形式百花齊放,本質積極向善,美國動畫把世界文明美好的一面娓娓道來,這如果不算創新與突破,那如何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