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永遠的初心》紀錄片觀後感精選

《永遠的初心》紀錄片講述了關於信仰和初心的故事,85年前的江西省于都縣,紅軍在此踏上了漫漫征途,用信仰和生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永遠的初心》紀錄片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篇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井岡山出發,拉開了戰略轉移的序幕。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陝甘寧會師,標誌長征的結束。

回首長征,讚嘆生命之奇蹟。

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十幾個省份。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隊伍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饑寒交迫、缺衣少藥,九死一生,奇蹟般地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生存條件,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走完了遠超兩萬五千里的征程。

這支隊伍武器簡陋、彈藥奇缺,始終面對裝備精良且十倍於己的敵軍的圍追堵截,隊伍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以慨然赴死的精神穿行於十倍敵人之間。戰鬥激烈而殘酷,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中五百多次遭遇追擊和堵截,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長眠,上演了許多生離死別的悲壯故事。

這支隊伍很年輕。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殘酷的環境、艱苦的生活和頻繁的戰鬥,沒有使隊伍變得冷酷麻木,卻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生命的珍惜。隊伍的大多數人永遠地停留在征程中,最終只有三萬人活著到達了陝北。他們犧牲的時候還那么年輕,甚至我們無法知道其中很多人的名字。

牢記長征,感受信仰的力量。

長征面臨的艱難和困苦是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工農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生存環境之惡劣、敵我兵力之懸殊、武器裝備之差異,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是什麼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是什麼使他們慨然赴死,讓他們如此不屈、頑強、不懼命運,是什麼讓他們在飢餓、寒冷、勞累和死亡的威脅下永不放棄,是什麼支撐他們一次次地在絕境中突圍、在絕望中重生,是什麼讓他們在生命臨危時仍保有純淨的信念、讓他們在朝不保夕時仍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充滿嚮往?又是什麼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改天換日、達成夢想、實現奇蹟?

一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長征告訴我們,個體的力量雖然渺小,個體的生命雖然卑微,但當這些渺小的生命集結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奮鬥、去拼搏時,會煥發出奇蹟般的精神力量,可以突破人類力量的極限、創造生命的奇蹟。當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靈魂不會搖擺、理想不會喪失、心靈不會猶豫、夢想不會放棄。

長征告訴我們,無論在發展順利之時,還是身處逆境之時,只要保有理想、堅持信念,就會獲得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的巨大力量,當一個人有了堅定的信仰,可以讓血肉之軀超越生命極限,可以在絕望中重啟希望、在絕境中重獲新生。

長征告訴我們,當一群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同時被喚起,其作用和威力是無窮無盡、難以想像的。有了堅定的信仰,會知道當一個人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緊緊連線在一起的時候,生命的浩瀚與信仰的光榮。

讀懂長征精神,方證初心。

那么,什麼是長征精神的本質?怎樣才是讀懂了長征精神?是帶領勞苦民眾求生存得解放的堅強意志?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精神?還是堅持信仰、嚴守紀律的偉大信念?

我想,長征起初喚醒了中國廣大社會最底層的赤貧民眾,帶領他們走上了一條黑暗中追尋光明、改天換日迎來新世界的艱苦征程。使他們從開始的“跟紅軍走可以吃飽飯”的單純,到“我要活下來!一日不死,一日跟隊伍走!”的進步,到“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來到了”的堅定,到“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的堅守,再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不屈和頑強。

長征隊伍中,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戰士,長征傳遞給他們的是以前從未接觸過、從未想像過的美好信念,讓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奮鬥和犧牲,可以改變命運、掌握命運,打碎這不公平的舊世界,為這世間迎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世界。

長征帶給中國共產黨人的是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和考驗,長征磨礪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和意志,歷練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及軍事智慧,促使他們在困境甚至絕境中,永不放棄信仰,一次次地自我糾正、自我修復,戰勝自身錯誤、獲得新生。

傳承長征精神,砥礪前行。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旗幟,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永葆革命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讀懂長征精神,是對思想的滌盪,更是對靈魂的洗禮,給人強大的信念和力量。因為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共產黨員的信仰。

長征精神永不消逝,長征精神永不過時。

我們應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循履而上,踏跡前行,重新踏上征程,始終走在路上。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

【篇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首出自《毛澤東詩詞集》中的《七律·長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字裡行間均詮釋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歷程;然而,八十四年後的今天,我有幸來到了長征的起點——紅軍橋,我的內心萬般激昂,讚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為了建立我們的新中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完成了如此偉大的革命創舉,這就是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紅軍精神。

追溯歷史

展望未來 我們砥礪前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只有追溯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才能夠砥礪前行。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很榮幸參加由公司黨委組織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性教育培訓。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們對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所謂久旱逢甘霖,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的批示和指示精神下,在全航業向川航英雄機組學習的熱潮中,這次的培訓就像是一場及時雨,對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給予充分的滋養。

借鑑歷史

總結經驗 我們勢在必行

在當時的形勢下,紅軍和軍隊中的黨組織長期在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中活動,必須受到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他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這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嚴重的妨礙了黨的路線貫徹執行。在中央九月來信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總結紅軍誕生以來的建設經驗,糾正紅四軍黨記憶體在的錯誤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新的紅四軍前委。通過毛澤東主持改革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古田會議室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一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在古田會議精神舊址的參觀學習中,出自毛主席《反對本本主義》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兩句名言佳句讓我印象最為深刻,讓我真切感受到了無論身居何職、身處何地,不能光靠一張嘴,所謂“光說不練假把式”,對於一切的決定不僅要堅持調查研究,而且要堅持科學的調查研究,這才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長期以來,我們的黨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兩句話的深刻內涵,堅定地走民眾道路。所以,從借鑑歷史中得來的經驗引導我們加深對重大黨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理解,及時地把握黨建設規律正確,總結在歷史上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經驗,能夠為我們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克服工作上的困難,把實質精髓融入到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中去,樹立為員工,為旅客的服務宗旨,切實保障好首都機場空防安全。

牢記歷史 不忘初心 我們永遠在路上

對於黨的歷史,總感覺學習不夠,在追隨歷史的長廊中,心中不斷湧現出對老一輩革命家們由衷的敬意和欽佩之情,在感慨歷史的同時,我深知只有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收穫堅定信心精神食糧,才能夠永葆黨的青春。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要做到:先之勞之,率先垂範;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進取意識。在今後的工作中和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學黨史、知黨史、懂黨史,用心去思考,用行動去落實。牢記歷史使命,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更加堅定信心,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不忘初心中行穩致遠,在不忘未來中開闢未來。

長征從鍾屋村開始,從而有了浙江之戰的悲壯,有了四渡赤水的智慧,有了飛多瀘定橋的神勇,有了過雪山草地的堅毅,有了吳起鎮的歡騰,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情,這地球上最鮮亮的紅飄帶,最終把中國革命引向最後的勝利。

【篇三】

紅軍渡,長征源。這是一次“初心之旅。”初心是新長征路上永遠的精神航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現在的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出革命先輩們當年面對的困難有多大!即便如此,他們還是用信仰和鮮血鑄就了如今的共和國,磨礪出了中華名族堅韌不拔的性格,在我們的血脈中代代傳承。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要負起責任,拿出百分的熱情,無論是對待工作方面,還是其他方面,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僅要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好方向大格局,更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明確自我的位置,找準方向,找準作為,才能保持先進性,不錯位,

同時我要提升專業素養,為同事們樹立好的榜樣,時刻不忘自己當初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神聖組織的初衷。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初衷都忘記,那他又如何能夠立足於未來,如何能夠成就自己。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深刻認識到責任、時間觀念、執行力這三個詞語的真正含義並且付諸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可以不斷完善自己,更好的發展自己,才能砥礪前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不忘初心,奮力前行。我們青年一代定將不負眾望,在新的征途上,我們的步伐必將踏實而堅定,用實際行動,為建設幸福時代,實現自我,不懈努力!

【篇四】

最近看了央視播出的《永遠的初心》紀錄片,講述的是在85年前,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雖然一路坎坷,但紅軍長征途中一直堅信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念,他們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

長征之路很艱苦,能讓人民軍隊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已然奮勇向前的是心中飽含的那份初心。雖然那場偉大的長征已經結束,許多年以後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同樣為了當初的初心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人們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而不懈努力,為了人民美好的中國夢一直堅持奮鬥。

我們黨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追尋紅色記憶,傾聽歷史迴響的初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個生活在這個最美好時代的我們都懷揣初心,我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為司乘服務,力所能及地為廣大司乘提供幫助,保障站口的安全暢通。

感恩邢臨公司為我們廣大員工提供了優質的工作平台和良好的工作環境,處在這么優良的條件下,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公司,努力工作,將良好的文明服務用於工作中去。同時,作為一名高速收費人員我們也要有一顆初心,不忘初心努力為公司工作,用規範的手勢和最美的微笑奉獻司乘,通過發放景區優惠券的方式使更多的司乘加入我們的邢臨會員,讓更多的民眾享受的優惠和便利,用最好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初心,以致敬那場偉大的“出發”,成就我們的夢想。

【篇五】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微紀錄片《永遠的初心》講述了關於信仰和初心的故事,85年前的江西省于都縣,紅軍在此踏上了漫漫征途,用信仰和生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信仰,是一個人精神的支撐點,初心,是一個人心底的出發點。信仰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和嚮往,回首中國命運,無論是85年前的長征之路,還是20xx年抗戰生涯,在艱苦的條件和環境下,我們的人民和軍隊正是因為心懷信仰,才得以堅持到最終的勝利。可見,信仰對於我們而言,有著強大的引領作用,作為精神的支柱,它被看成是一切對理想追求的源泉。

信仰,在我心中是高大上的,初心,則更平易近人一點。初心可能只是心中美好的一個願望,就仿佛國小課堂上那篇類似於“我的夢想”的作文,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份初心。初心的最開始是簡單的,是最原始的心之嚮往,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慢慢長大,當然長大的過程是艱辛的,就仿佛一顆種子,歷經風吹雨打,度過無數的春秋冬夏,才能夠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在這初心成長過程中,唯有堅持才能看到夢想開出的花。

信仰,如同一個指南針,指引著我們奮發向前,而初心,則更像一個坐標,無論你為了夢想有多努力,當你一回頭,初心仍然坐落在那裡,紋絲未動。初心,可能是你想出去看看的夢想,也可能是一個遠大的志向,無論行程多遠,走的多艱難,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

在工作中,我們也應當心懷信仰,永葆初心,只有擁有最堅定的信仰,才能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永葆最樸實的初心,才能有源源不斷堅持的力量。信仰和初心給了我們工作的動力,同樣他們也需要我們用行動來實踐和證明,沒有什麼技巧和方式,只有用心堅守,付出行動,方能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