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綱和新教材淺析

新大綱和新教材淺析 國家教委於1988年初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初審稿)》。在此之後,國家教委委託部分單位組織編寫面向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學校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英國朗文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編與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一套;廣東省教育廳、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廳和華南師大共同編寫的《英語》,分為甲、乙兩種版本,甲種本為國小五年級起始,乙種本為國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師大共同組織編寫的面向經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邊遠地區、農牧地區和山區以及教學設備較差學校使用的《英語》,共有六冊;北京師範大學組織編寫的面向全國大多數地區、適合一般水平學校使用的五·四制《英語》。1991年6月國家教委修訂了義務教育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1992年4月國家教委召開教學大綱審查會議,對《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據此編寫的各套《英語》教材進行審查、修訂和通過。從1993年秋季開始,全國國中開始執行新大綱,經過修訂的各套《英語》教材已公開出版,供全國選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各套《英語》教材的啟用標誌著我國以教材為突破口的國中英語教學改革已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展開。較之原先的大綱和教材,它們包含了教育學科和鄰近學科的最新發展成果,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把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推進了一大步。一、《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產生的歷史背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的誕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歷史背景。第一,社會的發展對中學原有的課程教材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學課程教材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革,頒發了一套教學計畫、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並編寫出版了與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後的執行過程中,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訂。那次改革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是相適應的。由於當時國家經過"文革"的浩劫,急需培養出一批各條戰線所需新大綱和新教材淺析教學重視語言知識傳授、忽視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現象極為普遍,致使中學生學完5-6年英語,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能夠真正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交際的甚少。根據1985年我國15省市高三、初三英語水平調查的統計結果,若按百分數計算,重點中學高三聽能測試平均分為58.32,一般中學高三學生為45.21,扣除猜測因素後,其得分分別為48.85和29.65。調查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重點和一般中學的聽力理解都很低,如按聽懂70%為及格計,15省市單句理解只有一個省市及格。"統計結果還表明,分析性閱讀理解試題及聽能測試的語篇理解部分,學生得分都很低。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是一大問題。原先的教材注意到了語言教學規律與思想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繫,中、低年級以句型教學和聽說訓練為重點,高年級以課文為中心,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內容按字母、單詞、句子、段落和篇章的順序安排。但是,教材內容偏深、偏多,語言材料偏少;單詞的重現率較低,教學內容接直線式以句型、語法結構的體系編寫。這些問題成為阻礙發展學生聽、說、讀、寫運用語言能力的主要因素。第三,世界性的外語教學改革潮流與經驗既在不斷地推動著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同時也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自從1972年美國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海姆斯(hymes)正式提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後,語言學界對"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展開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在歐洲共同體國家中把培養學生具備交際能力為目的的外語教學變為現實的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論述交際能力的專著不斷問世。1972年,威爾金斯(d.a.wilkins)發表了《語法、情景和意念大綱》,范·埃克(vanek)於1975、1976年分別發表《歐洲單元/學分體系:成年人現代語言學習入門階段》和《入門階段:學校的現代語言教學》,門比(munby)於1978年發表《交際大綱設計》,威多森於1978年出版《交際語言教學》,1985年,哈里蒂(ha lliday)的《功能語法介紹》一書問世。這些著作中,有些為交際語言教學的大綱新大綱和新教材淺析社會語言能力、具有信息差距和話語能力四個部分。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實踐的特點,認為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不具有"真正的交際活動",因而"外語實踐能力也不是交際能力,而是為真正的交際活動準備條件,培養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他認為"提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要比培養交際能力更為妥當"。教育、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是指向性,即為學生完成學業後從事生產勞動,作必要的知識儲備。因此,雖然目前的外語課堂教學活動不具有情景的真實性,除了極少數場合,例如課堂上具有信息差距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開展的大部分活動都不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交際活動,然而,外語教學應盡力(事實上也只能是)為學生畢業後或課後的真實環境中運用所學外語完成一定的交際活動創造條件。因此,不管從外語教學實踐還是從教育、教學所具有的特點來說,提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無疑是正確的。為了幫助教師轉變傳統的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培養的傾向,並為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更好地體現"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這一培養目標,大綱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內容。附表中列出了30項的日常交際用語,每項目後都列出了一些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常用結構和句子。與此同時,大綱就如何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提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中,多次提到這一問題。第一條中,大綱直截了當地提出“英語教學的任務是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處理語言知識教學與培養學生運用英語之間的關係時,大綱提出"英語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音、語法、辭彙進行聽、說、讀、寫進行交際的能力……,要使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相聯繫,從而使言語技能發展成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使用英語與母語的關係時,大綱提到"隨著學生英語知識的增長和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更應使用英語教學"。在考試、考查方面,大綱規定"應注意考查學生為交際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考試、考查既要有筆試,也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