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細節描寫

(後面提示可以讓學生寫春天的校園,春天的山坡,春天的小河,春天的村莊……),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當時我也沒有預料到景物描寫對於一個四年級學生來說意味著什麼,於是,試卷在一片“春光燦爛”中被收到了我的手裡。當我翻開試卷,開始閱卷時,發現一張,兩張,三張,那種“童話式”的春天盡收眼底,那在學生卷中翻飛著的熟悉的字眼:“柳樹姐姐甩著綠著的長辮子,桃花笑紅了臉,梨花披上潔白的紗衣,小草弟弟偷偷地從鬆軟的泥土中探出小腦袋來了,燕子穿著春天的新裝,快樂地迎接著春姑娘的到來……”你還別說,那種童話式的春天,還真是萬紫千紅,令人暇想不已。而這種脫離了生活的“童話”卻令我逐漸從乍驚到意外,從不安到躁動,從疑惑甚至到惱羞成怒。那充滿想像力的現語教材孕育的就是這樣一片虛弱的春天的呻吟?那失去了生活的春天,空洞蒼白;那失去了觀察的春天,千篇一律;那失去了個性體驗的春天,蠢鈍無知,沒有任何的吸引力,更無從談及感染力,我有一種痛楚的失落!看著那些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無辜的孩子,我又心軟了,我心中在深深地思索:學生到底缺少什麼?

是呀,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是什麼?缺少對生命的體驗,缺少對生活的發現,缺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缺少對寫作本身的理解……那么我該怎樣幫助孩子們從迷失的春天中走出來呢?於是,我首先想到的是個性化語言錘練的門徑——細節描寫。簡單地講,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沒有細節的文章,其實只是一具空殼和骨架,除了給讀者留下枯燥與貧乏的感受之外,不會再有別的。要用自己心靈的高倍顯微鏡,細心地觀察,入微地體味,抓住“物”的一個點,不斷地放大,放大,再放大,讓細節描寫成為自己切身感受傾注的舞台,成為建立在生活基礎上想像的駐地,成為文章標新立異的亮點,成為感染別人與之共鳴的焦點。我得慢慢地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把“細節”兩個字放到自己心坎上,慢慢地把他們培養成了一個個能夠輕而易舉回憶自己描述的細節,並能被自己的“細節”所感動的人!

1、人物細節描寫,往往最直接體現在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句話、一次心理活動、一個印象上,這些都可以成為作文的細節描寫。一句話,只要能生動地揭示人物內心,有力地表達文章主題的細枝末節,就可以作為文章的細節。國小生平日作文最主要的是目前只要掌握獨具個性的動作細節描寫就可以了。我記得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塑造了一個人物阿q,他是典型的落後農民形象代表,既苦大仇深,受盡有錢人的凌辱,又愚昧無知,沾染一些遊手好閒的流氓習氣,最後竟稀里糊塗地被當做革命黨槍斃了。其中有一段阿q臨刑前畫押的很經典的細節描寫: “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只是抖,於是那人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結果成了瓜子的模樣了。”

這個動作細節,具體、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點——直到死還恪守著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當人們讀到這一細節描寫時,誰又能不覺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憐?又怎么會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深思國民劣根性?像這樣的細節描寫,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