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計在於“今”

自古以來,人們把求學成才的經歷劃分為三個過程,來激勵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清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引用三句古詞來形容成大學問人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歸納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為求學與立志之境,此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為"行"之境界,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堅忍不拔。第三境界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後來,有人效仿"三境界"劃分法,又歸納整理出許多"三境界"來,列舉如下:

徐宗文先生在談到學習的目的時,把"為知、為己、為人"稱為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含義是:

為知,指讀書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讀書人應該把讀書當成一種永不疲倦的事來對待。博學從而多才,這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書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獨善其身",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有益於身心,這是古今讀書人共同追求的目標。讀書固然要博覽,但所讀之書也要儘可能有所選擇。

為人,指讀書要"為黎民百姓",即周恩來少年時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為第三境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深刻闡明了"為人"是讀書人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的最高境界。

王世發先生提出的讀書三種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為第一境。說的是讀書要靜下心來,守住心靈的寧靜,耐住寂寞,不怕孤獨,要專心致志。這是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讀書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為第二境。即讀書不僅要坐下來,還要能讀進去。讀進去了,就會沉醉其中,廢寢忘食,人與書就會融為一體。這是一種"物我為一"的讀書境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為第三境。書籍猶如巍峨的高山,綿延不盡,當你讀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會豁達、寬闊,顯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宏偉的氣魄。這是一種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有人研究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發現了學習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樂之"。

有人用充滿禪機語言來說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還有文人總結讀書三境界如《桃花源記》中所寫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為企業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負";第三境界是"大手筆"。

今人讀毛主席詩詞,集之為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第二境界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掩卷思之,林林總總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訴人們:第一要立志,要確立人生目標;第二要為實現目標而鍥而不捨的奮鬥;第三是工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一定會成功。

一年又過去了,歲月的年輪又將無情的在我那生命線上延長一段。之所以說是延長一段,而非減少一段。是因為我覺得我又收穫了堅毅,再一次體會到了人生的短暫,再一次反省自己,(古代有:君子一日三省。)

經過了科研立項的過程,我覺得我成熟了許多,學到了很多。更進一步理解了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都不明白,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探索。大學只有四年,原先以為大學四年是那么漫長,那么遙遠,覺得還有很多時間。現在卻突然感覺時間是多么的不夠用,我要幹的事情太多了,要學的知識太多了。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或許我已進入這第二境界。(是不是有點不謙虛)不過,我真想自己能多抽出點時間,多學點東西。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今。把握好今天,珍惜今天的每一刻。未來將掌握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