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指南針”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面對乾旱的天氣,種田人焦慮萬分,吹打著樂器到龍王廟去祈雨;而朱門富戶卻在家中欣賞歌舞,還擔心真的下起雨來使樂器受潮,發不出清脆的聲音。

戰後的伊拉克依舊兵荒馬亂,動盪不安,當不斷有人遊行示威強烈要求美英撤軍時,日本、義大利等國仍然我行我素,派兵增援,美其名“幫助伊拉克戰後重建”。

面對同樣一場乾旱,同樣一場戰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就會採取不同的行動。透過層層迷霧,一切都變得簡單:一個事物有無價值,價值大小,事物本身不能說明什麼,只有通過人的認識才能認定。人的價值取向就像指南針,引導人們對事物的不同認識。

人的價值取向要基於人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基於對人類集體的正確認識。生存權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當老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時候,你還在擔心下雨影響取樂;當普通民眾成為戰爭無辜的犧牲品時,你還在用飛機坦克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和平民主。極端個人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狹隘國家主義的思想,帶給人類的只能是災難。

巴以衝突曠日持久。無論是巴方極端分子的“人體炸彈”或是以軍的“定點清除”,它們帶來的不是某一方的屈服讓步,相反,是一輪又一輪的以暴易暴,永無寧日的攻擊與報復。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不讓寸土,不屈不撓,實在“可歌可泣”。狹隘的民族和國家主義的價值觀猶如一個錯誤的“指南針”,將引導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走向不可知的萬丈深淵。人類缺少的不是土地,不是財富,不是水源,不是先進科技,而是寬容;從更深層的範圍思考,求同存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這些才是人類的“指南針”。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和平,才是人類走向美好未來的保證。

和平需要“指南針”,發展同樣需要“指南針”。在經濟高速增長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以後,人類開始反思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傳統的價值觀與現實發生大碰撞。傳統價值的判斷僅以人類需求為標準是錯誤的。自然界對於人類有各種價值,這固然正確,沒有水,沒有空氣,沒有石油,沒有土地,人無從生存、發展;然而,如果人類不加節制、不顧後果的索取,無異於自取滅亡。而今,可持續發展意識應運而生,道德的調節範圍也從人與人的關係擴大到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自己,不但要對他人講道德,還要對自然講道德,這是人類未來的“指南針”。這是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人類對發展的艱難探索,是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

茫茫宇宙中,地球這艘航船正迎著風浪朝著人類心中的彼岸摸索前行,途中會有礁石,有漩渦,有風暴,如何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針”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評]本文是關於“人的認識和事物的價值”的話題作文。“指南針”就是價值取向,它引導著人的認識對事物採取不同的言行。作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尊重就是和平的指南針;強調對大自然講道德是經濟發展的指南針。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到位。講的雖是大道理,卻能做到化大為小,舉重若輕,對材料的整合能力強。(周志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