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的讀後感

孔子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同時有懂得以“禮”來升華自己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的感情釋放出來,可以達到超凡脫俗的美,此即所謂“發乎情而止乎禮”。 “理”他們彼此的關愛、尊重、理解與體貼正是這些人性力量構成了可以升華的“理”。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從來沒有一句教條,也全無道學氣。他所有的教學之道,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對學生的真實了解為基礎。

人類身上那些最優秀的品質:勇敢、執著、仁慈、潔淨……無論愛什麼,在愛的過程中,只要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並將這些品質發揮出來,極可能成就並體驗極致的愛情。

反觀孔子,學問、人格與心意,這些能夠贏得學生追隨的“法寶”他一樣也不缺,而且在學生面前,他歷來都是“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學以及孔門的師生關係實在值得長期地研究下去。

周子曰:“聖人所以聖者,誠而已。” 即教師只有虔誠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創造讓學生永遠留戀的求學歲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孔子的學生曾點說的一段讓孔子引為之音之言的人生理想。不是子路、冉有他們理解的“學而優則仕”,竟然是歸於大自然。

歸於大自然,身邊是單純年輕的笑臉,迎著春風,洗盡塵埃,暢遊在春風和歌聲里……天地開闊,師生之間可以暢談嬉戲,也可以在山水之間明澈自己的心境。而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教會學生某門知識或者某個技能,而是一種自動求知的能力。

我們不可能有孔子那樣的人生經歷,甚至也很難有他那樣的學問和人格。可是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所從事的教學,無論深淺,都意味著他將承受多么可悲的職業生涯。其不幸程度,就像一個人從未愛過誰一樣。教學也可以成為愛的對象,哪怕自己愛的教學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只是一個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讓我們留戀終生。

如此想來,在教學這旅程中,即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只要將自己的文化和人生價值觀影響了學生,便可以讓學生永遠留戀求學歲月,也可以讓自己真正實現職業理想。那么,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心中有愛”。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自己所愛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處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從三十歲執其教鞭開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學。他對教學無限的愛超越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本身,讓眾多的弟子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努力求學。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為他們的未來著想,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相信他們的才華和能力,鼓勵他們一試身手大展鴻圖,而對於他們的不足和毛病,又總是委婉含蓄地批評教育。這正是孔子“賞識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謝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風範為我們今天如何當老師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課。就讓我們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營養,豐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