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餘生活的作文:爸爸的課餘生活

周五,孩子開學的第二周,開始學作文了,題目是《我的課餘生活》,看著孩子無從下筆,愁眉苦臉的樣子,我也著急。不能幫他寫,只能稍作啟發。

我想,如果這個題目讓我來寫,我會怎樣寫呢?在我小時候,在那個小山村,我的課餘生活是什麼樣的?思緒把我帶回到我的家鄉,那個遙遠的雲貴高原上的小山村里。我們在鄉里的唯一國小里學習,放學後,就必須回家,幫家裡的父母做飯、放羊、放牛等,每天如此。當年和很渴望有自己的課餘時間,自己可以玩孩子們的遊戲。那時的孩子的玩具,就是把紙折成方塊,分為正面和反面。彼此手上拿一堆,先石頭剪刀布,贏的一方用自己的方塊打對方地上的方塊。如果把正面打成了反面,那就贏了。如果沒有就輪到另一位打。還有一種遊戲就是玩彈子,就是彈球。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先在地上用彈子弄一個圓圓的坑,然後從幾米後的同一個地方發球,誰先進窩,誰就可以擊打別人的球,被擊打的就輸了,要賠上一顆彈子。有的孩子挺厲害的,口袋裡都是贏過來的彈子,走起路來就知道他很富裕。

我的大部分課餘生活都是在田野和山間度過的。放學後,我主要負責家裡養的山羊,一共100多隻。這些山羊早上開門放入山里,下午三四點鐘全回來了。家附近全都是莊稼地,這些搗蛋的羊群,嘴饞極了。一不留神就跳進鄰居家的菜地或者玉米地,換來我們家跟別人賠禮道歉,嚴重時還得賠物品或者錢。碰到不講理的,打斷了羊腿,還會發生矛盾。我們每天都要負責這些調皮搗蛋的羊,如果出了問題,晚上,媽媽就會開批鬥會,我這個小羊悺就慘了。所以從小我就很會負責任,是自己的事情,一定要管好。我的學校窗外就是高山,這些羊群經常會來到這,下午三點沒到,他們就來了,分布在山上。經常溜進附近居民家的菜地,或者是老師的菜地,我在課堂上每天下午就很緊張,總是時不時的要看著窗外。我能分辨出羊是不是我家的,看到我家的羊群進了別人的菜地,那些村民經常拿著石頭打它們,而且常常打斷了羊腿,讓我非常生氣和傷心。曾經有幾次,還上著課呢,他們就進菜地了。我看在眼裡,心急如焚,恨不得飛出去趕羊。待到鈴聲一響,我第一個飛身下樓,過了河,跑到菜地邊上,把羊群趕走,然後回來上課。現在想起來,也很有意思。放學後,那就可以專職伺候這些羊了。我會帶上一些食鹽,找個小溪邊的大石頭,拿食鹽在上面抹一抹,高聲叫喚羊群(註:我們老家呼喚每種動物都有不同的聲音),羊群一看,紛紛從上山跑下,爭搶舔食食鹽。那種壯觀的場景真的很好,讓人難以忘懷。(有的時候我沒有帶食鹽,我就拿白色的石頭在石頭上磨,引誘羊群下山,不過不能老這樣,用多了就不靈了。)吃完食鹽,把羊趕進羊圈關起來,或者回家,或者抱上幾個小羊,跟同伴們一起,逼著小羊打架。如果他們不打架,我們就每人抓住一隻羊的脖子,讓他們用頭互撞。小羊撞急了,以為是對方在挑釁,就真翻臉了,一會兒就打起來了。

我的課餘還有另外一項工作,就是放牛。我家屬於“地主型”的,什麼動物都要養上,把人弄得很疲憊。家裡的孩子早早就得幫助父母伺候這些“張嘴貨--我爸的說法”。周末的時候,我就放牛。那時候只有周日一天可以休息。周六時,幾個同村的夥伴就約好了周日的計畫。大家背上鍋碗瓢盆,柴米油鹽肉菜等材料,按照約定好的時間,趕上自家的牛一起出發。其實這种放牛的活動可以稱為郊遊--按照現在的說法。大家把不同“地主”的牛趕到一個很大的草坪上,然後把牛群里好鬥的牛圍堵到一起,讓他們打架。鬥牛的遊戲很有意思,代表自己家出戰的牛要是贏了,孩子臉上也有光;如果輸了,孩子在以後的幾天裡都覺得很鬱悶。我們家有30頭牛,有各種各樣的戰將,經常能夠旗開得勝,所以我最愛約別人家的孩子一起鬥牛。不過也有失手的時候,造成牛受傷或者潰敗的時候。最精彩的就數家裡的幾頭公牛,他們每天不安分的到處找別的牛群挑戰公牛,而且每次都能獲勝。公牛鬥牛一般不是一個回合就分勝負的,有的時候要經過很多次不求不撓的決戰才行。鬥牛結束後,中午開始在小溪邊埋鍋造飯,大家拿出自己帶的菜,拼到一起做飯。有時候也采點山裡的蘑菇、野韭菜等下飯。筷子一般都是隨手砍根竹子,削一削就可以用了。午餐後,大家在一起玩一會兒,然後背上工具開始找牛。每家的牛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習慣,而且經常在一起打架,造成了他們不合群。午飯的時間一般是兩個小時,這段時間,這些牛就開始分道揚鑣,朝著不同的方向走了。我們這些夥伴就只有分手朝著不同的方向去找。牛都帶著牛鈴,側耳一聽也能聽出來一個大概的方向。接下來的時間一般都需要兩小時左右的時間才能把它們攢到一起。經過一天的跋涉,我們都很累了,趕著牛群各回各家。如果碰到沒有同伴一起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帶上一些書,跟在牛屁股後面,樹蔭底下看書。牛走遠了再去追,然後再在樹蔭底下看書。中午一般不帶飯,下午三點餓得恨不得像牛一樣吃草,五點回到家時已經快餓死了。這樣的日子不常有。也有的時候,早上把牛群趕進山里,午飯後去尋找,這樣的結局就是一個下午要走遍幾座大山才能把它們趕到一起,原因就是同一家的牛也有矛盾,進了山就各走各的。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天都黑了,自己一人還在山裡奔跑。頂著星星或月亮,在牛群的陪伴下,從山裡回來。那時候的膽子很大,山里天黑後,有各種鳥叫,各種聲音,還會路過墳地。換了現在再去,我都不知道自己敢不敢了。上大學的時候,我發現在長跑時,我能比系裡其他的同學快400-800米,估計跟這段經歷有關係。也有奔忙到晚上八九點鐘,一頭牛也沒有找到的情況。拖著疲憊的雙腿朝著家的方向走,在離家很遠的山上,就可以看見家裡父母舉著火把從山口進來,邊走邊喊著我的名字……看著點點的火光,感到家原來如此溫暖。

放牛和放羊其實是我小時候的一項工作,嚴格的來說不能算是課餘的快樂生活,只不過作為孩子,童心未泯,自編自導了一些快樂揉合在其中,使得現在回憶起來,感覺真的很好很美。

要說不累又好玩的課餘生活就是養小鳥了。由於在鄉下居住生活,我們跟大自然緊緊融合為一體。山里各種小鳥眾多。我上學的路上就要翻過一座山,過一條河,途中會跟跟中小鳥遭遇到一起。五六月份的時候,各種鳥兒都在築愛巢,繁殖後代。經過觀察,不同的鳥兒會在不同的地帶築窩、產卵,看到鳥媽媽口裡銜著蟲子,我們就會跟蹤,看到她飛到了哪兒,順利定位她的鳥巢。還有一種鳥,你一旦接近它的窩時,夫妻倆屬於沉不住氣的那種,拚命的過來在你的左右飛翔,發出刺耳的叫聲警告入侵者,這無疑告訴了你五步之內就是它們的巢穴。通過各種手段,我們探知了鳥兒的窩。有的甚至在鳥兒剛產下卵時,我們就已經監控了一切。經常去看,鳥兒產了幾顆卵,有沒有孵化出來等。在小鳥長出了羽毛,還不會飛時,我們就將鳥窩給端了,留下悲傷的小鳥爸爸和媽媽在悽厲的哀號。那時候的小孩,不太懂這些道理,只覺得小鳥可以養大,可以給自己帶來樂趣。小鳥拿回家,每天翻路邊的石頭和土塊,抓蟋蟀給它們吃,慢慢的養大。有的時候疏於管理,小鳥被家裡的小貓給吃了或者餓死了。那時候,放學後,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小鳥,餵小鳥吃蟲子。每天給小鳥吃三至四次,這也是一件比較繁瑣的工作。我養過很多鳥,有翠鳥、貓頭鷹、麻雀、馬大頭、點水雀、瓦灰雀等。遺憾的時候,最後這些小鳥都沒有活多久。山林里的東西弄到了籠子裡,失去了父母,能活久嗎?換了是現在的孩子,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就像我們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傷害小動物時說的:不要傷害它,它的爸爸媽媽會傷心的。

童年的樂趣很多很多,那個年代的我們沒有見過現在的玩具。公路上來了汽車,我們也會跑出門外去觀看,去歡呼。不過,我們在質樸的生活中也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現在想來,哪些樂趣竟是那樣的浪漫和親切。現在的孩子,養尊處優的,他們如何能體會到我們那時的課餘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