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魯迅作文

也許有人會說:在文藝理論方面,魯迅先生只盡了介紹的責任,並未曾建設出他自己的有系統的學說;而且所介紹的也顯著雜亂不純。假若這話是對的,就請想想看吧,批判別人的時候,不是往往忘卻別人的努力,而老嫌人家作得不夠嗎?設若能看到這一點,我們不是應當看看自己,我們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創作、翻譯,同時並作,象魯迅先生那樣,我們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呢?我們就是對於一位聖人,也應不客氣的批評,可是我們也應當曉得批評不僅是發威,而是於批評中,取得被批評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勵。魯迅先生能於整理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畫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後起者也能死而後已的繼續努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於英雄,又無益於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後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 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可是,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著惋惜的語調,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閒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我不曉得假若魯迅先生關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麼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閒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鬥的怒火,去管閒事。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於溺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隻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只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象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為長者計,這實在是不錯的辦法。可是,青年呢?長者的聰明往往把"將來"帶到自己的棺材裡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寧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稿子;他寧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只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傻氣。

至於愛管閒事,的確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國人不會憤怒,也不喜別人掛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掛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著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幸而那個傢伙死了。"可是,我們上哪裡去找另一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我們的胸來吧! 只寫了些小品文嗎?據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後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後起者的猛進直前。小品文,在五十年內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爭光。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