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147)

1、真朋友

音樂家亨德爾應邀參加一個假面舞會,因為不擅長跳舞,他坐下來彈鋼琴。當時,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斯卡拉蒂並不認識亨德爾,只聽過他那非凡的演奏。當美妙的琴聲傳來時,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那個彈鋼琴的人說:“如果他不是魔鬼,一定是亨德爾!”說完走上前去,掀開演奏者的面具,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

相知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可以是很多,也可以很簡單,甚至簡單到一支香菸。教育家陶行知與史學家翦伯贊交誼頗深,翦喜歡吸菸,而陶不吸,所以每有香菸饋贈,陶便轉贈與翦。一日,一位美國朋友贈送給陶行知一支好煙。陶用紙包好,托人送給翦伯贊,並附詩一首:“抽一支駱駝煙,變一個活神仙。寫一部新歷史,流傳到萬萬年。”一邊悠哉悠哉地享受著香菸,一邊欣賞著朋友的激勵詩,翦先生真是好福氣。陶行知的另一個好朋友胡適就沒有這樣的福氣,他寫了一篇叫做《我們走那條路》的文章,說中國有“五個鬼”: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混亂,卻隻字未提橫行霸道的帝國主義這一“大鬼”。陶先生毫不客氣地寫詩指出:“明於考古,昧於知今。捉住五個小鬼,放走了一個大妖精。”真朋友是一面鏡子,有好說好,有錯說錯。因為在意,所以直言。

2、高爾基虛偽的一面

已經出版的前蘇聯作家索忍尼辛的巨著《古拉格群島》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揭開文學巨匠高爾基光環疊加下虛偽的一面。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上世紀20年代,一個名叫別拉諾夫的俄國犯人逃亡到英國,根據自己在索洛維茨島監獄的生活經歷寫了一部書,揭露了那裡地獄般的生活。蘇維埃當局大為惱火。為了駁斥這本書,有關方面決定請高爾基視察索洛維茨島,他的證言是最好的反駁。監獄主管們立即驅趕犯人把骯髒的小泥屋用白灰粉刷一遍,乾草鋪全換成嶄新的被褥,用沒根的雲杉埋在路旁打扮出“林蔭道”,平日只用鹽水煮青菜的犯人食堂也飄出了肉香。

高爾基一身皮裝,神采奕奕地上了島,他參觀監牢、食堂,在“林蔭道”上散步,一路讚不絕口。後來他提出到貨運碼頭看看。而這時,只穿著內衣、披著麻片的犯人正在裝貨,怎樣處置這些有礙觀瞻的傢伙?工頭下了一道命令:“全體靠攏,擠緊些。坐在地上不要動,誰動一動就要誰的命。”然後用一塊大帆布蓋在他們身上。高爾基下船達一小時之久,還在那堆用帆布蓋著的“貨物”旁站了幾分鐘,但高爾基只是出神地望著遠處的海面,吁了口氣就走開了。

後來高爾基又去兒童教養院參觀,孩子們穿得整整齊齊,又唱歌又跳舞十分快樂。但這時一個名叫伊利諾夫的男孩子突然開了口:“高爾基,你看見的是假的。”接著,孩子把一切都說了,提到用犯人代替馬拉車,用麻袋裝上犯人,扔在雪地里過夜,飯里撒上石灰,逼犯人吃下去……高爾基淚如雨下,抽泣著離開了。他的船一開,孩子就被槍斃了。監獄長閉上眼睛等待懲罰,但上級卻頒下嘉獎令。原來高爾基回到莫斯科後即發表了《索洛維茨島——犯人的天堂》一文,鼓吹島上的生活無與倫比,到處都顯出“寂寞和驚人的美”。

3、老鷹的再生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么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它只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150天漫長的操練,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停留在那裡,不得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開始飛翔,重新得力再過30年的歲月!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開始一個更新的過程。我們必須把舊的習慣、舊的傳統拋棄,使我們可以重新飛翔。

4、自己打倒自己

1950年3月的一天,蔣介石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本《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作者乃他的政敵毛澤東。

毛澤東此書寫於1936年12月。當年,蔣介石也曾翻閱過這本書。但他當時正忙於跟毛澤東打仗,心靜不下來。如今,他是敗軍之將,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讀毛澤東此書,使他感慨萬千。這時他才明白,毛澤東正是用這些戰略戰勝了他。最令蔣介石嘆息不已的是毛澤東書中的一段話:“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蔣介石不正是毛澤東所說的蠢人嗎?

蔣介石此時此刻方認識到自己在發動內戰之初所實行的“速戰速決”、“全面進攻”戰略犯了根本性錯誤。蔣介石認為:“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共軍打倒,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了自己!”

5、“捐錢”的實驗

美國一所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學生們在下面的三種情況下,選擇其中的一種,捐出自己的錢來進行援助。

這三種情況如下:一是非洲中部遭遇嚴重旱災,許多人正面臨死亡的嚴重威脅。二是大學中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無力負擔學費,已處於無法繼續學習的困境。三是購置一部複印機,放在系辦公室里供學生們使用。學生們以不記名方式選擇,結果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選擇捐錢買複印機;有百分之十二的學生,選擇捐錢資助成績優異的學生完成學業;只有百分之三的學生,選擇捐錢援助非洲的難民。

這個沒有任何引導的實驗,一方面說明每個學生都程度不同地關心他人的困難,願意給予幫助;另一方面說明大多數學生更關心的是與自己切身的利益相關的事情。

6、失明:因禍得福

傑克遜在乘坐捷運的途中,遇到了一個年老的盲人。老人非常健談,他們開始閒聊起來。老人告訴傑克遜,他是南美白人,從小就很討厭黑人,認為他們低人一等。在念書的時候,有一次他被老師指定負責辦一次野餐會。同學中有幾個黑人,因此他在請柬上註明:“此次野餐會,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美,人們都明白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收到請柬後,全班譁然。

老人接著說,後來他在波士頓讀研究生的時候,發生了一次車禍。這次車禍讓他雙眼完全失明。然而,他最大的苦惱是弄不清對方是不是黑人。

他苦笑道:“我向心理學導師談起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指明我是否出現了心理障礙,而是善意地開導我。後來,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天,導師告訴我,他本人就是黑人。此後,我對黑人的偏見完全消失了。對我來說,我只知道導師是好人,他學識淵博,口碑很好,至於膚色,於我已經毫無意義了。”

車快到終點站了,老人問傑克遜:“先生,你是黑人嗎?”傑克遜說:“是的,我是黑人。”老人說:“我不介意。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啊!”

7、黑夜裡的襲擊

這是一個美國作家的故事。

當這位作家還是一個少年時,由於家境貧寒,居住在一個破敗、粗陋的街區。這裡街頭總是遊蕩著身穿奇裝異服、富於攻擊性的不良少年。為了在這個群體裡生存,他必須在著裝、行為等方面向這些孩子靠攏。而在老師眼裡他就成了個異類。

其中有一個老師對他最嚴厲,他也最怕這個老師。有一天,在上這個老師的課時,他又忘了放下衣領(在上學路上,他必須把衣領豎起來,模仿那些街頭的孩子),這位老師發現後,馬上命令他把衣服脫掉。

這讓他很羞恥,因為他的內衣上有破洞,可是在老師的逼迫下,他還是這樣做了。在受了這個污辱後,他出言罵了老師,結果被趕出了學校。

後來,他在自己的書里寫了這個故事,在讀者來信中,他發現了一封信——正是那位老師寫來的。在信里,老師為多年前給他造成的傷害道歉,並告訴他:你怕我,可你不知道,其實我也怕你,因為我把你看成了那種街頭小流氓。

這就是一個關於威懾的負面例子。由於防衛心理,人們容易把他人的某些行為看做是對自己的威脅,而做出針鋒相對的反抗。而這種反抗又會引起真正的衝突,使雙方受到傷害。這就像黑夜裡的襲擊,你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是否真的要攻擊你;你也不知道你反擊的是誰,是否傷及無辜。

8、選擇方向

有一則寓言,是說有兩隻螞蟻想翻越前面一段牆,尋找牆那頭的食物。這段牆長有20來米,高有近百米。其中一隻螞蟻來到牆腳前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著向上攀爬,可是每到它爬到大半時,就會由於勞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來。可是它不氣餒,它相信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一次次跌下來,它又迅速地調整一下自己,重新開始向上爬去。

而另一隻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這段牆去。很快地,這隻螞蟻繞過這段牆來到食物面前,開始享用起來;而那隻“勇敢、堅定”的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

很多時候,成功除了勇敢、堅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也許有了一個好的方向,成功來得比想像的更快。

9、朱元璋開始是做和尚的

朱元璋開始是當和尚,最後成了皇帝。

——學設計出身的香港導演王家衛回答大學生的提問:“如何看待專業不對口?”

有些權力不會下放,那就是確保國家團結和不貪污的權力。

——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表示大選後會把行政權力交給總理

不向人借錢,也不借錢給別人,借出去往往是人財兩失,借進來會叫你忘了勤儉。

——《王子復仇記》中老大臣波洛紐斯對兒子的忠告

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於身心有益。

——作家鄭逸梅如是說

生命中最值得投資的對象是自己。

——香港國泰航空公司董事兼常務總裁陳南祿鼓勵青少年要不斷裝備自己

10、最佳資本

東港企業公司原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1992年3月,東港公司經理王雲友聽到一些朋友的議論以及看到媒體報導後,決定率先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5所著名學府設立“東港助學金”,資助經濟有困難的在讀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00元,一共3年。

雖然對每名學生的資助金額很小,但他的舉措卻在5所大學引起風暴般的反響,很快,290名受助博士生名單出來了。為資助這批博士生,東港公司每年要拿出34.8萬元,3年總計104.4萬元,而當時東港公司年利潤只有250萬元。

如石擊水,東港的創舉吸引了國內數十家新聞媒體的關注,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更如雪片般飛向東港。寫信的大部分是各類科技人員,紛紛讚嘆,如果像王雲友這樣的企業家多些,科技人員就不愁沒有用武之地了。

一家普通的鄉鎮企業,在廣大科技人員心目中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象徵。5所大學每年都組織博士生到東港公司考察,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南開大學幫助東港公司完成了老產品的工藝改進,使原材料成本一下降低了30%,一年即可增收200萬元。東港公司僅在1992年就開發出8項新成果,企業當年實現利稅1000多萬元。東港公司由此在全國幾十萬家鄉鎮企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