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77)

1、換隻手

摩根是美國的大富豪,在他年輕攜妻闖美國時,還是一個窮光蛋,為了生計,開了一家小雜貨鋪賣雞蛋。摩根賣雞蛋時發現顧客常常抱怨他的雞蛋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總結,於是他讓妻子來賣雞蛋,結果顧客不僅不嫌雞蛋小,反而對摩根的態度和印象也大大改觀了。

原因是摩根的手又粗又大,使雞蛋相形見小。同是一個雞蛋,放在一個女人的纖細手裡和放在一個男人粗壯的手上,在購買者的視覺上,雞蛋就不是同一個雞蛋了。能夠把雞蛋放在纖細女人手上賣,“粗”與“細”一顛倒,便顧客盈門,財源滾滾。

2、生命的立起

一隻很小的蟲子,能在沒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納悶它們靠什麼活著?看了電視上的一個自然類節目,讓我再一次惦記起這些小生命,並對它們生出幾分崇敬來。

清晨,小蟲們早早起床,打開房門,一隻接一隻地從沙丘底部它們的家爬上沙丘,在沙丘頂上列隊,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們光滑的背甲對著同一個方向,在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會有一陣清風從這個方向吹來,撫過沙丘的表面,最後,吹到小蟲的身體。風緩緩地、軟軟地、悄悄地輕拂著,小蟲長時間一動不動,在它們的背甲上就悄悄地凝起了水珠,這是晨風帶來的僅有的一點濕潤,水珠越聚越大,它們相互融合,終於,成了一顆水滴。水滴從小蟲的背上流下來,流過它的脖子、腦袋、鼻子,最後流到它的嘴邊,成了這隻小小的甲殼蟲一天賴以維繫生命的甘露。

3、農村教育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

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中國小畢業生因為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而回到家鄉。一些中國小畢業生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沒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裡閒著,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農村教育長期以來迷失於城市教育話語權之下。農村不存在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農村孩子所接受的實際上是城市知識人設計的教育模式,而這種教育模式顯然預設、滲透“城市取向”的價值。在這種價值取向中,農村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為農村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只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人才。而對於大部分農村學生而言,最後的歸宿只能是回到生養他們的土地。

農村教育要適應農村的發展與建設,必須立足於農村,確立自己的教育視角。農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潛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比如,經過長期積澱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傳統,這都是對於農村生活以及農村生活秩序建構彌足珍貴的價值成份。

同時,立足於農村建設、作為現代農民必須的技能、知識,也是教育的重點。學校可採取正規教育與自然野趣之習染相結合,專門訓練與口耳相授相結合,理論的傳授與田野實踐相結合,知識的啟蒙與農村情感的孕育相結合,就能培養出農村歡迎的、能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型農村勞動者和建設者。

4、加強女童教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了《2004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報告主題是女童教育,強調教育是改變女童未來命運的基礎。

報告說,目前全球還有1.21億兒童輟學,其中6500萬是女童。在開發中國家,女童教育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兒童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使女童在以後的發展和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保證女童得到教育,無論對家庭還是國家都有益的。

根據報告的統計,各國在兒童教育方面的差距非常大。在國小入學率方面,絕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和一些比較好的開發中國家入學率已經達到或接近100%。但在一些最不已開發國家,女童的入學率只有30%左右。

報告要求各國政府從多方面加強對女童的教育。報告還建議將國際官方援助的10%用於基礎教育。已開發國家應至少拿出國內生產總值的0.7%作為官方發展援助。

5、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

反思我們的教學,雖然在知識這個層面上,我們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但更缺的是人文性。我們缺乏對學生的尊重,缺乏教學民主,缺乏對人性的關注。我們忽略了比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東西,即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這些方面不是靠說教所能奏效的,是靠感化,是在學生和教師相處中(即教學中、活動中),靠老師言行的感化。理性說教和作用極其有限,有時很可能等於零——當老師在學生心目中什麼地位也沒有的時候。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老師要伸出援助的手,讓學生在感受老師的關愛中學會關愛別人;當學生受到挫折時,老師要予以鼓勵,在老師的鼓勵下變得堅強;當學生在取得進步時,老師要及時激勵,讓學生在激勵中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當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對待別人,老師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做……古人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正”指的就是人文性,就是一個“善”字。為什麼說當老師不易?因為既做到“學高”,又做到“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斷地修煉。

6、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危機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危機意識,使他們從小就認識到,危機在人的生命發展歷程中不可避免,只要人生活下去,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機。雖然危機會中斷正常連續的生活過程,甚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和災難,但是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危機的威脅,就能夠獲得生命發展的新起點,就會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帶來危險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成長的機會,當人們能夠認識危機,戰勝危機時,心理就會更加成熟,就能夠擁有更大的信心和能力來面對真實的生活。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經常提醒和教育學生要有對待危機的良好心態。通過教育使學生面對危機首先能夠做到臨危不懼,時刻保持理智和清醒的頭腦熗時還要有堅定的信心,以誠實與科學的態度,主動地去適應和解決危機;而不是怨天尤人,消極躲避,被危機嚇倒。

7、美國學生閱讀能力強

據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新近對歐美、亞洲等地區的總共34個國家的3萬餘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有關閱讀能力的調查:美國孩子的平均得分名列榜首,接著是瑞典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孩子,再後是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孩子,而平均得分偏低的是伊朗和科威特等西亞國家的孩子。

美國學生擁有超強閱讀能力的有力例證之一是:同樣是在四年級學生中,能閱讀中等難度的成人報紙者在美國孩子中高達78%,能閱讀難度較高的文學名著者高達46%,比國際平均水平分別高出足足27和21個百分點。此外,美國孩子的閱讀面也比其他國家同齡孩子要寬,涵蓋了廣告、《聖經》、外國古典名著和較淺顯的科學理論文章,等等,而此類較深奧的作品,其他國家的孩子往往要再過2年才有能力開始系統地閱讀。美國孩子的閱讀能力之所以超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高達65%的孩子每星期能得到至少6個小時的閱讀指導,而國際平均數僅為28%。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而國際平均數僅為78%。此外,就像在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在美國,女孩子的閱讀能力普遍比男孩子強。

8、“校本教研”是一種“喚醒”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給教師一些現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師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教師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教學研究絕非僅僅是教育研究機構的事情,它的主體應是教師自身,教師是教學原理的創造者。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的,“喚醒”這一概念是作為人的本體結構的全面“震顫”。教育過程不僅需要從外部解放成長者,而且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應是解放成長者內部的力量。

又如德國教育家鮑勒諾夫認為,“喚醒”可以使主體的人在靈魂震顫的瞬間感受到從未體味過的內在敞亮,他因主體性空前張揚而獲得一次心靈的解放。通過“喚醒”,可以使一個真正認識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認識自己存在的處境、生命的歷史和未來的使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具有自我意識和充滿生命希望的人。因此,“校本教研”就是要“喚醒”教師沉睡的研究意識,增強其自我意識,使教師獲得一種生命的升華。

9、托福模式的現代化偽裝

從表面上看,語文試題的爭論集中在標準化和客觀題上,這似乎屬於外部形式範疇,但是從根本上來看,蘊藏著深層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方法問題。改革不是表面考題形式的變化,而是價值觀念的顛覆和重構。潛藏在托福模式下面的思維模式,其特點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惟一的、標準的、客觀的答案。這種答案的正確性是不須要任何因果分析來支持的,與命題者確認的答案哪怕是有微小差異的表述,都是絕對錯誤的。

這種絕對化的思維模式,不僅僅對於人文精神、審美的多元價值是一種背離,而且對於當代科學創造所不可或缺的想像力,也是一種扼殺。但是,它卻潛藏在聯考這種決定命運的選拔形式的深層,就不能不在青少年的思想深處打上深深的烙印,對於他們的世界觀產生長期消極的影響。托福模式曾經使中國根深蒂固的考試傳統獲得了一副現代化的偽裝,十多年來對中國青少年的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慘烈到什麼程度,是很難以某種統計數字來量化的。

10、教學結構無定式

隨著課型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應運而生,各種形式的“模式”教學法讓人目不暇接。受這種氣氛的影響,不少老師的公開課教學都追求一種多變的形式、花哨的結構,總想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程式的制定和細節的安排上挖空心思,不斷翻新,結果弄巧成拙,使得一堂課就像一個繡花枕頭,華而不實,收效甚微。其實,結構只是一種外在的框架,並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

如果一節課雙基教學不紮實,思維訓練不到位,教育功能不體現,即使結構再精巧,也只是徒有其表。反言之,就算課堂結構不盡完美,但是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能力和覺悟的有機統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和訓練為主線的和諧結合,那也不失為一節好課。此外,結構的安排也要因法,如果一成不變,機械通用,必將步入“包裝”的誤區,就會畫虎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