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區域特徵和文化內涵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陝北地名詞語反映了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理地貌,記錄了古代歷史上的民族遷徙、融合的蹤跡,折射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業文明,反映了上至統治階級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願望。

論文關鍵字:陝北 陝北方言詞語 地域文化

序言

歷史上,漢語形成了多樣、複雜的方言。陝西北部,即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橋山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延安、榆林兩個地級市,通行著陝北方言。陝北方言詞語是指陝北方言中的詞和熟語的總和,是陝北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學者李光庭說:“言語不同,系乎水土,亦由習俗……”可見一定的語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地方習俗、傳統觀念等直接相關。陝北方言詞語中有大量的地名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反映了當地的地理面貌、歷史演變和人們的心理願望。本文主要探討陝北方言地名詞語所反映的區域地貌特徵和所積澱的陝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一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區域特徵

人活在特定空間中,就不能不與反映空間地理位置的地名詞語打交道。陝北方言詞語中,地名的詞語相當活躍,成為當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詞語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專名加通名。通名部分的詞語大多反映了當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徵,而專名部分則反映了當地物產特點。

1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地理特徵

陝北在地理上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溝壑縱橫,峁梁相接,溝峁交錯的特點。陝北人在給地理實體起名時多以“溝”、“墕”、“岔”、“崖”、“畔”作為通名。反觀之,這些通名記錄反映了陝北溝壑峁梁眾多的區域地理地貌特徵。

溝:山溝,地面低洼地帶。陝北溝壑眾多,以“溝”命名的地名詞語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溝、曹家溝等。

含:兩山相連處,俗稱“含”的地名主要集中於榆林地區。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為名的有:綏德的霍家岔、清澗的岳家岔、子長的青陽岔等。

崖(陝北方言讀nai):山邊陡峭處。帶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綏德的李家崖等。

畔:黃土山體的旁邊或附近。住在土山側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子洲的杜家畔,靖邊的張家畔等。石山或石卯梁旁邊的地方則稱為石畔。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頂部渾源、斜坡較陡的黃土丘陵。以“峁”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

梁:山體中間隆起的地方。以“梁”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溫家梁、榆陽區的李家梁等。

圪嶗:山間避風處,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子洲有周家圪嶗,洛川有王家圪嶗、史家圪嶗。

圪凸(陝北方言讀du, 上聲):山間突出處。採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澗的師家圪凸,吳堡的樊家圪凸等。

崾峴:山上或平川地勢險要地段。崾峴也寫作崾險。如榆林的孫克崾峴、安塞的佛道崾峴等。

坪:黃土丘陵或山區中的平地。綏德有棗林坪、子洲有苗家坪等。

咀: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環溝的地方或村莊。綏德有魚家咀、安家咀。清澗有石咀驛鎮。

其實上述地名不為陝北所獨有,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不過,由於受到陝北區域地理地貌的影響,這種情況在陝北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在觀看陝北地圖時會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2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當地的物產

地名不僅是當地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現,同時通過地名也反映了當地區域物產特點。

榆林因其多種榆樹而得名。類似的還有安塞的榆樹灣、志丹的榆樹窯子、橫山的榆樹峁等。

佳縣(原名葭縣)因縣境內有一條葭蘆川,葭蘆叢生得名(古人把葦芽叫葭,未出穗的叫蘆,長成後的叫葦)。府谷有野蘆溝。

米脂,因境內有米脂水而得名。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水土肥沃,盛產小米,質醇味美。史書上說米脂水“沃壤空粟,米質如脂”,因而在宋代首建米脂寨。

甘泉縣名最早始於唐代,以縣南谷崖有泉水“飛流激下,甘甜美味,隋煬帝游山時曾汲取”而得名。

陝北各地都有棗樹種植,因此以棗林、棗樹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綏德有棗林坪、綏德的棗樹灣、安塞有棗樹台,志丹有棗林坡。

其他植物在陝北也多有栽種,如柳樹、槐樹,梨樹、桑樹、柏樹、桃樹、海紅等。以此命名的如:安塞有柳林鎮、柳灣,榆林有紅柳溝鎮,定邊有柳樹樑、紅柳溝;安塞有槐樹莊,志丹槐樹台,子洲有槐樹岔;安塞有梨樹溝;府谷有圪針塔;府谷有桑林坪、桑園梁;府谷有柏樹峁;綏德有桃樹峁;府谷有海紅梁等。

在陝北各地反映動物的地名不多。陝北各地有雉雞,這在地名中有反映,如定邊的金雞灣、金雞灘,這裡的金雞疑為雉雞的方言改稱,另外如榆林有野雞河等。

榆林的上鹽灣、下鹽灣,也因其盛產鹽而得名。此外從靖邊:寧條梁鎮、黃蒿界鄉、席麻灣鄉,清澗的石盤鄉等地名都可了解當地的物產特點。

二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文化內涵

1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古代民族接觸

陝北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歷代王朝為了爭奪陝北這塊地區,長期頻繁進行拉鋸戰。戰爭之後,陝北漢民族人民與匈奴、鮮卑、突厥、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人民融合雜居、交流交往,這些為陝北文化注入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 "

在古代,陝北曾是少數民族活動的舞台。宜川縣有庫渦川、延安有庫利川、延長有渭牙川,便是匈奴語“庫渦、庫利、渭牙”,加漢語通名“川(chuan,按陝北方言讀上聲)”命名的。

陝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區接近內蒙,地名命名多受蒙語影響。這些地名多分布於靠近內蒙古的村莊。此外,還有蒙語地名加漢語方位詞或通名形成的地名,如神木的大保當(灌木叢草灘)、中雞等,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歷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相處,互相學習,相互交流的民族融合局面。

伙盤指清代農民租種蒙旗土地的地方,也作“火盤”,因而也有以此命村名的。榆林有白傢伙場、郭傢伙場,神木有鐵匠伙盤、楊伙盤,這些地名反映了漢蒙交往的史實。

另外,還有一些受其他少數民族姓氏影響的地名。如與歷史上北魏時期的鮮卑族活動有關的乞佛(洛川縣朱牛鄉有上乞佛村、下乞佛村)等。歷史雖已遠去,但地名這一活化石卻鐫刻了民族融合的情景並把它頑強地保留到今天。

2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陝北古代軍事

在我國歷史上,整個西周階段,陝北地區基本上是被獫狁占據著,秦漢時期陝北屬上郡所轄,而上郡在當時的軍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東漢末年,陝北則為匈奴等族占據,隋唐時代,陝北曾是突厥部族活動的地區。宋金元明時期,陝北是國家的軍事要衝,邊防重鎮,歷代王朝為了這塊地區,曾付出了很大代價。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沿線設定榆林衛,築“邊牆”,設城堡,從含有“鋪,驛”、“牆、城、堡”的陝北方言地名詞語中則可以看出古代在軍事防禦方面的布局。

宋時為防禦突厥、西夏,在沿邊地帶擇衝要處建立一系列城、寨、營、堡組成的防禦體系,含有“牆、城、堡、寨”的地名,可以追溯到宋代。地名中的“牆”即指長城。含有“城”的地名,由於時代的原因,有的城址已廢,但其輪廓仍然清晰,成為陝北的名勝古蹟。如統萬城(靖邊),又名“白城子”,曾是東晉時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的都城;楊家城(神木),即古麟州城,為古代邊塞著名的軍事堡壘。陝北地名中有鐵邊城,五穀城(吳旗)、朱官寨(佳縣),新寨(吳起),太和寨(神木),張家寨(子洲),高家堡、欄桿堡(神木),響水堡(宜川)、安邊堡(定邊)、解家堡(神木)、榆河堡、龍州堡、歸德堡、雙山堡(榆林)、波羅堡(橫山)等,這些地名有些是宋代設立的。從這些地名,我們可以看出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布局設定。

3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官民追求和平安寧的心理和宗教信仰

詞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詞語的使用和演變可以映射出陝北人民的文化心理。陝北地名詞語突出反映了歷代當地居民祈求安寧的心理,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

陝北地名詞語反映官民渴望“安寧,安定”的願望。陝北方言地名中的含有“安”“寧”“綏”等詞語集中反映了厭惡戰爭,祈求安寧的心理。如延安、安塞、保全、安定、安邊、順寧、撫寧、安民(延川)、定邊、靖邊、綏德等。

類似這種借地名詞語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如陝北地名中的吉利坪、豐富莊等,都是用含有吉祥如意的詞語表達美好心愿。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中還滲透有錯綜複雜的宗教信仰,至今遺留下的佛教、道教有關的地名即是有力的證據。如黃龍小寺莊,因宋時佛教寺院聖壽寺而得名;延安市的石佛溝村,因村口石崖有佛窟而得名。此外還有神樹塔、神樹溝(神木)、龍王廟(府谷)、長官廟(吳旗)、老爺廟(定邊)等,這些詞語則與陝北當地的錯綜複雜的民間信仰有很大的關係。

4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陝北大部分地區地處山區,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蘊藏於古老的陝北方言詞語中。由於自然條件差,又多受乾旱、風沙、鹽鹼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人們的房屋多建於山邊或山間避風處,生活異常艱苦,習慣稱勞動為“受苦”,把莊稼人稱做“受苦人”。如綏德的碌碡峁,安塞的鐮刀灣等將古老的傳統農具蘊涵於地名中,反映了生活在陝北黃土地的人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像延安的韓家窯子、任家窯子等以“×窯子”命名的地名在陝北很常見,從中可看出某地最初入住的居民的情況,以及人們居住以窯洞為主,居住地比較固定的生活特點。

5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人聚族而居的生活習俗

“×家△”格式的地名詞語在陝北各地普遍存在。如清澗的李家坪,綏德的李家崖,子洲的汪家崖、杜家畔、馬家石畔、苗家坪、周家圪嶗,靖邊的張家畔、拓家峁,米脂的井家畔,清澗的郝家畔,府谷的蘇家畔,橫山的王家峁,榆陽區的李家梁,清澗的李家坪,洛川的王家圪嶗,等等。

中國人自古就重宗族,重血緣,有親屬或宗族關係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以宗族的姓氏作專名,加上反映該村落地理特點通名的地名全國各地都有。陝北,地理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加之地廣人稀,社會經濟十分落後,這就需要同宗族的人互相照應,共同應對各種困難。所以,在陝北各地,象李家坪這樣的地名非常多。作為語言,類似的地名強化了陝北人的地緣關係,陝北同族或同村或同地域的人特別抱團,老鄉觀念非常濃厚。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的移遷,聚居在一起的人未必都有宗族或血緣關係了,居住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但地名詞語卻頑強地存在下來,從而把祖先們聚族而居的生活習俗記錄下來,流傳了下來。

三 結語

方言地名詞語作為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環境物化的代號,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探索方言地名詞語,從中可以揭示內涵豐富的、獨特的地域文化。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與陝北地域文化二者關係密切。一方面,陝北方言詞語反映著陝北地域文化,透過它可以了解本地域種種文化現象,包括歷史交往、地理環境、生活生產習俗、宗法觀念、思維方式等。另一方面,陝北文化對陝北方言詞語的形成、運用和發展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陝北的榆林明清之際作為邊塞,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榆林城裡的老年人罵人:看你哪個囚犯腦袋。別的地方的人則很少有這種罵人法。總之,研究陝北方言詞語與陝北地域文化的關係,可以使我們深刻領會語言和文化是如何共生共存的。

參考文獻:

[1] 劉育林:《陝北人學習國語教程》,1993年。

[2]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出版社,20xx年。 [4] 尤汝傑:《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年。

[5] 李如龍:《方言與文化的巨觀研究》,《暨南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4期。

[6] 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