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作文指導

我先設了一個情景:如果你是作品中的“我”,你會怎么寫《散步》這一篇文章?

我為什麼要設定這個情景?是為了讓學生把自己作品和莫懷戚的作品做比較,看出其中不同的地方。解釋了半天,學生才明白我說的“如果你是作品中的“我”,你會怎么寫《散步》這一篇文章”是什麼意思,然後開始寫,不過,讓我感到很忐忑不安的是有不少的學生寫不出來,十多分鐘有的學生才寫個題目,這樣的學生人數不少,還有的學生只寫了一兩行,不過讓我有些欣慰的是有一個學生寫了十多行。我看,這樣寫的話我這節課時間都不夠用,我只好讓學生停下來讓學生在口頭上說說自己準備怎么寫。

有的學生說,她寫的是在散步過程中看到的風景;有的學生說,她寫的是散步過程中談話。

我追問:是不是看到的所有的風景都要寫下來,比如說每一棵樹,每一根草,或者說每一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或者說散步過程中每一句話都要寫下來?

學生們回答說:“這樣的文章太長了。”

我問:“如果寫成了長篇小說,豈不是也可以,不過,這樣的小說你們愛看不愛看?,比如有的同學寫,我班級的後邊有很多很多的是,最西邊的一棵樹上有999條紙條,每一個枝條上有99片葉子,第一個枝條上的最上端的樹葉在東邊,長xx寬xx,第二片葉子朝向西邊,葉子像xx,重量有xx克……,比如有的同學寫散步過程的所有看到的:在我散步過程中我遇到了一隻螞蟻,這隻螞蟻是黑色的,在xx地方往xx方向爬呀爬,在這隻螞蟻的後邊又有另外一隻螞蟻,這隻螞蟻比第一隻還大,它也爬呀爬,第三隻螞蟻是xx它也爬呀爬。”

學生笑起來了,我接著說這樣寫蝸牛有意見了,我只好再接著寫:“我又仔細看了一下,草叢裡有一隻蝸牛,這隻蝸牛不大,爬起來慢吞吞的,完全沒有牛樣……”

學生說不愛看,尤其是很長很長這樣的文字。

但學生總結不出來,我引導也有問題,我引導的問題是:雖然讓學生明白了這樣做不行,但沒能引發學生思考怎么做才行。

所以,我只好向學生點明了:這是因為對材料缺乏選擇!

我又引入了材料選擇的標準:材料選擇是和中心有關係的,和中心有關係的材料才能進入文章。

不過,我講解了半天,學生才明白原來材料的選擇和中心是有關係的。這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不知道我們本地的國小老師怎么教作文的。

我又問學生,你們看看你們的作文和莫懷戚的文章相比,莫懷戚的作品中什麼內容有而你沒有?

這也是一個很寬泛的問題,我這個問題設計也是很不好,但也想不出如何好一點的引入,所以我也只好我自己點向我的“目標”,我告訴學生:“莫懷戚的作品中有很多的他自己的想法,而你們的作品多是你們看到的,你們聽到的,人物之間的談話。很少有些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才是一篇作品的靈魂之所在,因為有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各種各樣的感受,作文的個性才能出來。”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拿起鞭子(講台上有一條鞭子),張婷同學可能想,我剛才沒交作業,老師不會是來我吧,她嚇得渾身發抖。

張婷的同桌這幾天正和張婷吵架,看到老師拿起鞭子,張婷嚇壞了,心裡很鬱悶,想:“我家有一條質量比這條要好得多的鞭子,如果今天帶來了,借給老師抽幾下張婷,那該多幸福啊。”

學生笑起來了。

我接著說:“陳松同學上課聽得快要睡過去,一看到老師拿起鞭子,心裡就高興了:‘好呀,熱鬧來了,那個倒霉鬼,該不會是張婷吧?狠狠地打,越熱鬧越好。’”

學生們又笑起來了。

學生很喜歡老師用班上同學舉例,越玄幻越倒霉越好,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我總結道:“你看,老師就拿一下鞭子,不同的同學想法多不一樣,你要寫活人物,你必須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出來,把個性寫出來。”

這是我們今天對作文的第二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