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寫法指要

第32講,一、議論文知識表解

議論文

特點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可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以鮮明的態度表明觀點或主張以充分的材料證明其觀點或主張

要素論點——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態度中心論點分論點論據——對論點進行證明的材料、依據事實依據理論依據論證——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歸納法——由個別到一般演繹法——由一般到個別

分類

立論從正面闡述其觀點,說明其觀點的正確

駁論對反面論點進行駁斥,確立其正確觀點

結構

基本結構引論——開頭部分,提出問題本論——主體部分,分析問題結論——結尾部分,解決問題

論證結構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總——分;分——總;總——分——總)

方法

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證明論點

引證法引用經典或名言佳句、諺語等證明論點

喻證法藉助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

類比法用另一同類事物或事例比較說明論點

對比法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較說明論點

引申法又叫歸謬法,先假設所駁觀點是“正確”的,從而引申出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其錯誤二、議論文特點掃描1、明確的目的當我們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個現象或某些問題時,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張和觀點,把這些看法、主張和觀點表達出來,並加以闡釋、說明,就是議論;寫成文章,就是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闡述正確的看法、主張和觀點,明辨是非,議論的生命就在於此。如果對生活中某件事情、某個現象或某些問題沒有自己的看法、主張和觀點,就沒有寫議論文的必要。寫了沒有針對性的議論文,就是無的放矢,無病呻吟。好的議論文,不但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還應該積極倡導正確的看法、主張和觀點。 2、正確的觀點觀點就是我們的看法和主張。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主要的看法和主張,這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有分論點。分論點是從中心論點分解出來的,從屬於中心論點,幾個分論點共同論證中心論點。 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一個錯誤的觀點哪怕能夠自圓其說,也是無法得到大家認可的。觀點的正確與否,要看它是否符合廣大民眾的利益和道德標準。 議論文要能寫得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必須有深刻而有創意的觀點。這裡的深刻而有創意,不只是指言他人所未言,還指觀點是從司空見慣的事情、現象或問題中總結出來的。 3、充實的內容寫議論文,應該注意議論文的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證。要內容充實,最要注重論據和論證。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一般是用事實、道理、定律、公式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作為論據的事實、史實和數據,必須確鑿無誤,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此外,論據要充分,也要真實可信。 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常用論證的類型一般分為兩種:立論和駁論。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闡述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式。駁論是對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進行批駁,只要批駁成立就行了。立論和駁論常常是互相聯繫的,在立論的文章中有時也要批駁錯誤觀點,駁論中有時也要立論,闡明自己的正確觀點。 常用的論證方法一般有:就內容而言,有事實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就方式而言,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論證、正反論證等。 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往往搭了一個架子,看起來論點、論據、論證完整,可是只有一副架子而已,好比恐龍的骨架,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好的議論文,應該有具體的內容,而且是精心搭配,嚴密組織的。 4、清晰的邏輯不管什麼文體的文章,都要講究邏輯的嚴密清晰,議論文尤其講究。一段毫無邏輯的話,只能讓人讀了不知所云。邏輯的嚴密體現在論證上。論證要嚴密,無懈可擊,清晰地表現在行文上,讓人讀了一目了然。 議論文不得胡亂說話,所以語言要求準確;同時又不必板起面孔說話,所以語言儘可能活潑一些。 三、議論文常見模式第一種:總分式(最常見的全文結構,也稱“總分總式”)論說文的全文總體結構一般都是這種結構模式。在論說文的寫作中,往往圍繞文章的中心論點或議論的中心問題,展開層次,逐一闡述,最後得出結論,要遵循由“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么辦”,即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這種全文的論證過程是由人們認識事物時思維的自然過程決定的,不是人們主觀賦予或規定的。 論證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論點的統率下,確立幾個從屬於中心論點的、即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分論點,然後通過對分論點的逐一闡述,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有力的證明。 因而論說文全文結構,往往是“總—分—總”式。 同樣是議論文,有的側重理證,有的側重例證;有的橫式並列論證,有的縱向深入論證;有的一事一議,有的借題發揮,有的比喻論證。 【例文借鑑】(幾乎篇篇皆是,略)第二種:並列式(比較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式,也叫“橫式”,也叫排比論證。它常用於議論文的論證部分,其特點是,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也就是分論點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使文章呈現出一種多管齊下、齊頭並進的格局。並列式的各個分論點,其先後次序有時是可以前後互換的;它們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例文借鑑】

老鷹哲學南太平洋上的小龜縱然聰明,不過,最終還是葬身鷹腹!自然界中鷹享有盛譽,仔細總結,發現其有以下三個特點,稱之為老鷹哲學。老鷹哲學之一:看清事實看清事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小龜們看到偵察兵爬進了大海,便以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來,結果呢?只能遭受滅頂之災。而老鷹卻正好相反,它們看清了還有成千上萬隱蔽在沙中的小龜,結果大獲豐收!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應該看清事實,否則會讓我們遺憾終生!司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遺憾惱怒嗎?我們不也經常因廣告效應而買到一些偽劣產品嗎?所以,我們需要看清事實。看清事實是一種智慧。老鷹哲學之二:引而不發老鷹沒有因遊客的出現而放棄狩獵,它在等待機會,遊人走了,它的機會便來了,最終它成功了!戰爭中的“誘敵深入”不也正是這樣嗎?我們經受住小的誘惑,是為了垂釣更大的獵物,讓更多的敵人進入我們的包圍圈,一舉將它們殲滅!現實生活中不也這樣嗎?我們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漲到一個很高的價位時,我們才把手中的股票拋售出去。這不正也是一種智慧嗎?很多時候,我們同樣需要引而不發!老鷹哲學之三:堅持不懈老鷹沒有因遊客的出現而放棄了這次捕食,它堅持了下來,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人難道就不是這樣嗎?蘇武牧羊幾十載,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他的堅持不懈;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她沒有放棄,與各種不利因素作鬥爭,最終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而成為殘疾人心目中的偶像,這是她的堅持不懈;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些都是他們的堅持不懈;八年抗戰,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也是堅持不懈……偉人尚且如此,我們平凡人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堅持不懈是一種智慧!這便是老鷹的哲學!有了它,老鷹得以捍衛自己的領空,稱霸一方,無人匹敵!學習老鷹的哲學,我們便能駕馭著老鷹的智慧,長出一雙堅強的翅膀,以一雙銳利的雙眼,自由搏擊於長空!本文部分,是“老鷹哲學”一、二、三,它們並列形成排比段落,從三個方面闡述“老鷹哲學”。本文作者卻另闢蹊徑,從老鷹身上挖掘到符合題意的因素,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寫出了一篇見解新穎、層次清晰、論據充足、很有創意的好文章。行文中,他聯繫古今名人的事例,聯繫社會現實生活,將老鷹哲學的三個特點闡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徹。文章文風樸實,用詞貼切,語句乾淨利落。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在聯考這樣緊張的環境中能寫出這樣從容不迫的好文章,顯示了作者很好的寫作功力。“老鷹哲學”的提法是本文的創新點,儘管有需商榷之處。第三種:遞進式(比較常見的論證結構)遞進式,又稱推進式結構,或縱式結構。其特點是分論點之間的關係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向縱深展開,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的內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闡發,其作用是分析透徹,說理深刻。它們的先後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換的,意思是一層一層先後蟬聯的。 【例文借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天使。心中的天使是與生俱來,但它不像手腳那樣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體內一個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異並且飄浮不定。但,它一定是存在的,並需要你用心尋找,才能雕刻出來。(第一段提出全文論點,即論述“是什麼”)雕刻家用他的手將天使復原,讓世人看見了他的面貌,我們讚嘆他精湛的技藝,卻往將更重要的一環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並且抓住了它。若沒有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建築師通過繪製藍圖,可以設計出美輪美奐的摩天大樓。但是,任憑他有天才的設計天分,若不知道這大樓建在何處、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設計。只有知曉了大樓的一些細節情況,才可以設計出壯麗並且實用的樓房。這設計的過程,同樣是艱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質、預算經費、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功能,最後得出一個最為最佳化的方案。那藍圖,就是建築師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尋找。小說家之所以可以創作出好的小說,不僅需要言辭的鍛鍊,不僅需要一個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於,他必須清楚,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是為了說明什麼,傳達怎樣的意念。這一點不是現成的,而需要艱苦的尋找。偉大的小說家博爾赫斯曾這樣描述他的創作狀態:“在動筆之前,眼前總是晃動著重重的人影。”可見,那種模糊的意象僅僅是一種創作的衝動,在經過內心的揣測和掙扎之後,故事的線索、人物的樣貌等細節才漸漸浮出水面。小說的誕生,也是天使的臨世。小說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尋找。(2-4段運用三個比喻性論據分析原因,即論述“為什麼”)那么,你若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如斯的創作天分,只是一個普通的公民,過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隻天使,它在哪裡呢?你,該怎么將它雕刻出來呢?其實,和小說家、建築師一樣,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尋找。求學道路上的你,要問問自己的愛好是什麼,專業的選擇也許將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於世俗的壓力走上歧途。求職過程中的你,要問問自己的天分是什麼,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從於金錢官職而喪失自我。如果你在求學、求職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問問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是什麼,若將它拾起,說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那天使,在你心中,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他都是那隻高貴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說家一樣描摹、像建築師一樣勾勒,最後,你便可以擁有它。(5-10段運用類比推理,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論述“怎么樣”)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個人都可以成就令人矚目的事業。“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的思路結構,是是最一般的遞進式結構,是遵循人的認識常規而自然形成的,其先後次序不可換。它是最有助於拓開思路的論證結構模式。至於怎么用好這種模式,則關鍵在於靈活變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的各自的論述側重點。本文是以類比推理展開的層進式議論文。第四種:“對比式”對比式論證,指文章從正面和反面取材、論證,也即“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各層次既獨立又相互支撐,全方位地對問題進行論述。它能使論述過程更加嚴密,見解更具說服力。 【例文借鑑】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

當一隻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隻腳上。這就是寬恕。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裡,開槍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恕。多一份寬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個敵人。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視別人就是仇視自己。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心靈一片純靜。作者沒去論述寬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緊緊圍繞著“選擇”,反反覆覆地說出“選擇寬恕”的好處,和“選擇仇恨”的惡果。通過一次次的對比論證,讓人接受“寬恕”的心靈選擇,而拋棄“仇恨”的心態。 【例文借鑑】

人之常情地震後的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地動山搖的那一瞬間,譚千秋老師為什麼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並不健壯的身軀為四個學生撐起了生命的鋼鐵之傘?大難當頭,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而地震留給人逃生的時間實在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計算,讓人來不及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所以,那短暫時刻人們的行為基本上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或者說是一個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綜合力量的釋放。我曾經大膽地構想,如果譚老師在那一刻在向學生高喊“快撤”之後自己也跑出去,應該沒有人會責備他;再退一步,哪怕是譚老師連“快撤”也沒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會有人對他不依不饒。畢竟我們的社會進步了,對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夠承認、肯定,進而尊重。所以,“先跑”是不應該成為罪過,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但我很快就為自己的大膽而慚愧。譚老師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如果”的,他的強烈的角色意識,他的放大了職業精神,給了他堅強的支撐。他鎮定有序地組織學生們外撤,那一時刻他的心中應該說只有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對他趴在講桌上的情形,人們也曾構想了種種可能,但我始終堅信,譚老師始終沒有放棄和學生一起跑出去的念頭的,那樣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應該是始終微笑著憧憬著更美好的未來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許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學生嚮往沖的一霎那,房子倒了,鋼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師魂的雕塑。大寫的“人”演繹了大寫的“情”。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權利,是文明社會的標誌,所以我們可以對諸如“震時先跑”的人持寬容態度。我覺得,對具體的生命個體而言,這個意義上的“人之常情”只不過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這裡的“人”更多的還是自然意義的概念。人是有其社會屬性的,倫理、道德、文化、責任等等綜合因素鑄就的是大寫的“人”字,而大寫的“人之常情”應該是高懸在人們心中的一輪太陽。本文通過假設“震時先跑”也值得寬容,與譚千秋老師“毅然地用他並不健壯的身軀為四個學生撐起了生命的鋼鐵之傘”的“下意識的反應”進行對比,深情歌頌了譚千秋老師光輝形象。本文是極好的時評,也說明了作者不僅僅關注校園生活,更把眼光投入到更加廣闊的社會,視野開闊,值得稱讚。第五種:“啟感式”啟是指啟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後發感想。 感想類可以先敘材料後發感想,也可以邊讀邊感,如文學評論。 這裡主要談先敘材料後發感想的寫法,因為這是根據材料寫議論文的基本寫法。這種寫法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當然也可以採取“聯”“引”“議”“結”或“引”“聯”“議”“結”的步驟。 【例文借鑑】

有用者,即是“材”同樣的一根怪狀樹根,木匠認為它一無是處,棄之一旁;雕塑家卻視為至寶並加以雕刻,成為藝術品。大相逕庭的結果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什麼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與“非材”的標準又是什麼?我認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標準。(“引”,引出材料,並提出論點。)對於人,同樣如此。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有才之人,但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的領域中能夠發揮他的作用。何謂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劇演員潘長江有一句話講得好:“個子小怎么了?濃縮的都是精華,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唄!”不錯,實際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長江這類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樣的九尺男兒。可以這樣講,舞台上的潘長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場上的姚明卻要比潘長江有用,這也正是“笑星”與“球星”的區別。商業巨子宗慶後說得好:“有用的人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業就活了。”也正是這句話成為“娃哈哈集團”的用人標準。宗慶後的“娃哈哈集團”是第一個在全國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學歷”的用人標準的公司。的確,作為一個明智的決策者,作為一個精幹的領導者應該做到“唯才是用”。(“議”,證明論點,用了兩段。)古往今來,善於用人的例子不勝枚舉。曹操曾不顧關羽為敵邦之將而施以厚恩。對於謀士們的反對,曹操坦言:“虎勇之將,仁義之將,關雲長有大用矣。”華容道解圍證明了這一點。信陵君曾不顧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與其交遊並以禮相待,他的理由很簡單——“侯公,有用。”果然,獻計,然後“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證了信陵君的判斷。(“聯”,聯繫引申,因原用了今人事例,此則用古人事例,進一步證明觀點。)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斷“材與非材”的標準應該走向專業化。與其“樣樣通”不如“一樣精”。一個人在自己特定的發展空間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出了社會價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專業人才。朋友,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請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麗彩虹上的一條色柱,縱然你只會現出一種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麗。有用者,即是“材”。願我們都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服務社會,造福社會!(“結”,有結論,回答了“怎么樣”,並作抒情式號召。)本文為典型的“引一議一聯一結”的結構形式。引材料,簡明扼要;明觀點,要言不繁;發議論,情理相生;聯現實,有的放矢;作結論,善於照應。觀點鮮明,結構嚴謹,語言準確,都是本文的閃光點。 第六種:“比喻式”比喻式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中,“糖衣裹著的炮彈”,形象地說明了資產階級的陰險、毒辣;“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萬里長征”比喻整個過程,“第一步”比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但這一勝利,還只是整個革命進程的“第一步”,這就形象地說明奪取全國勝利不僅不能驕傲而且應堅持兩個“務必”才能達到目標的道理。 俗話說:“說不清,打個比。”因為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生僻為通俗,能夠激起人們的想像和聯想,有時作者論述不清的東西便可以由讀者通過想像來加以補充,加以理解,從而清楚起來。生動風趣的比喻能啟發讀者的想像力,使讀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構想,從而使文章的論證生動、形象、深刻。運用打比方的方式來構建文章可使文章涉理成趣,靈氣飛動。 課文里有文言議論文《勸學》、有現代議論文《拿來主義》,再如:①俄國布爾什維克一位傑出的宣傳鼓動家加里寧向某地農民代表講解工家聯盟的重要性,儘管作了詳盡嚴謹的論證,聽眾始終茫然而不得要領。有人問:“什麼對蘇維埃政權來說更珍貴,是工人還是農民?……”加里寧乘機反問:“那么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更珍貴,是右腳還是左腳?”全場靜默片刻,突然暴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農民代表們都笑了。一大篇抽象論證沒能說服農民,一個淺顯的比喻卻說盡深蘊之理。②在一次教授會上,為愛米•諾德能否成為講師發生了一場爭論。一位教授激動地說:“怎么能讓女人當講師呢?如果她做了講師,以後就要成為教授,甚至進入大學評議會。難道能允許一個女人進入大學最高學術機構嗎?”希爾伯特教授反駁道:“先生們,候選人的性別絕不應該成為反對她當講師的理由,我請先生們注意: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澡堂!”這裡“大學評議會不是澡堂”就是反喻。這一反喻擲地有聲、鏗然作響,駁得對方啞口無言。【例文借鑑】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找次工作好比談場戀愛,中意一家單位就像鍾情一位姑娘,朝思暮想、輾轉反側,忽而胸有成竹,忽而患得患失,忽而意氣風發,忽而痛定思痛。找工作之初,收集用人單位的情況就像留心愛人的一舉一動,寫求職信仿佛是寫情書,投遞簡歷便是“求愛”第一步。不過,投遞的時候,你千萬要像拋繡球那樣,瞄準了再扔,否則本想扔給才子,卻撞中了莽漢。終於有家單位通知面試了,懷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喜悅,信誓旦旦地向該單位訴說著自己的“情有獨鍾”。回家後就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等待,再等待。佳人讓你望穿秋水,單位也讓你秋水望穿。有時石沉大海,有時有信兒傳來,輕描淡寫“簡歷已入人才庫”,就像她忽然說“我倆不合適”。沒人回答“為什麼”,只能沉默,只有憔悴,只會自問“你以為你是誰”,帶著阿q般的自詡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自慰。幾個月後,終於從失意中恢復過來,“天生我才必有用”,“好男兒何患無妻”,於是重整盔甲又開始奏著“高山流水”覓知音。只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終於,累了。希望,失望,再希望……漸漸的,“愛誰誰了”的感覺在黑暗中瘋長,是個單位就行,就像只要是個姑娘都願意似的。只是仍有些不明白“為什麼刷下的總是我”?有時候,想起曾經“初戀”過的那家單位,心頭也會湧上一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惆悵與滄桑。其實,一切不必太認真:找個工作,談場戀愛都不是一輩子的事。只是,天空了無痕跡,鳥兒卻已飛過。

文章在寫“找工作”的情形時就用了一連串的相似聯想,用類似的“談戀愛”情形來比喻描摹,使“找工作”的情形得到異常形象新穎的表達,讓讀者也隨作者的聯想而聯想,隨作者的體會而體會,讓人覺得別具一格,幽默俏皮。四、議論文寫作要點葉聖陶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文章例話》)首先應明白議論文是把能“說服他人”作為終極目的的。 寫好議論文,要著重提高几種能力:(1)認識深刻;(2)有創見;(3)角度新穎;(4)說理充分。一句話,增強說理能力。 寫好議論文,要著力做到幾個方面:既要抓得準,又要說得透,還要理得清。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1、總構出全篇的框架將闡述道理的過程設定為緊扣思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為主體內容的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的思路是最有助於開拓思路的論證結構。至於怎么靈活用好這種結構,則關鍵在於變通,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中各自的論述側重點。2、分解出幾個分論點議論文重在說理,說理要充實,文章要達到一定的篇幅,就必須對中心論點進行剖分,然後對每個分論點進行論證即說明理由。不會剖切出分論點,是不可能寫好議論文的!分解分論點的方法有:(1)並列法。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橫”向的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從各個方面把道理講深講透了,文章厚度感就大為增強,才理足氣盛。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分解為這樣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比如,《缺憾》一文,列舉了印度泰姬陵的悲劇性故事、《亂世佳人》扮演者費雯麗的“兩道高低長短不一的柳眉”、日本的東照宮的有意顛倒“一支樑柱的雕花”、“女媧補天”“老天也會損壞的”等事例,從“橫”的方向,闡述了“完美”和“缺陷”的辨證關係。最終落腳到“人世間的缺憾遺恨更是常態,又何須苦苦痴想求全”的結論上。(前有《細節的魅力》等例文) (2)層進法。即對中心事理作“縱”向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分論點間,結構上要呈現出一種先後有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結構美;邏輯上要呈現出“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一種“台階性”思維過程。如“在困難面前”可以分解成這樣的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就呈遞進關係。(前有《無法完美》等例文) (3)對比法。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如“學貴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前有《功夫在課外》等例文) 3、引用典型鮮活論據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佳句。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繫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例文借鑑】

好奇心好奇心,無疑是一顆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將眼光聚於此,那在我看來,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這樣一顆“心”。有一種“好奇心”在魯迅的文章中最為常見;那驅使國民爭先恐後看“砍頭節目”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鄉鄰聽祥林嫂哭訴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許這些都只能稱為“好奇”罷了,“心”卻是失去了的。這樣的“好奇”,建立在對他人痛苦的窺探上,建立在“鐵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奇心”,那么沒有,也罷。那么放眼世界呢?這樣的“好奇而無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貞德滿足了中世紀人們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滿足了芸芸眾生的好奇心。這樣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語言,在這樣的語言之中寫的儘是愚昧,平庸,衰亡與了無生機。試問:真正的好奇心又為何物呢?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觀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用心觀察,即使最尋常的事物也會化為“神奇”。在遠古時代,先人們仰望星空,探斗轉星移的奧秘,品雲淡雲聚的風采;到現在,我們通過望遠鏡與另一個星球招手,通過顯微鏡感知微觀宇宙。可以說,沒有觀察與幫助我們更好觀察的工具,好奇心也會閉上心房上的窗,落滿灰塵。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是供我們觀察的無限舞台,那么,“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則是激發與約束我們將觀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門。如帕斯卡爾所言,“思維成就人的偉大,我們的一切尊嚴都在於思考——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葦草。”如果沒有這種“靈魂在場”之下的思考,那么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么費盡心思地觀察與學習,也難有一絲一毫的創造與進步。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獵奇”,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態去“發掘”別人的痛苦,去踐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觀察的雙眼來定位,需要思者的頭腦來彰顯其價值。有了這樣的好奇心,困難得以排解,就會得以進步,人類得以更好的生存並維護自己的尊嚴……《哈姆雷特》中有言:“身處果殼之中,也自以為無限宇宙之王。”也許,正因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們才能以更有力的聲音爆發出這樣的吶喊。更何況,因為有了好奇的心,我們的世界遠比果殼廣闊得多。

這是XX年江蘇聯考卷作文中難得的一篇議論文。本文在論述“真正的好奇心”時用了三段、三個分論,形成並列式,結構清晰規範;更值得肯定的是文章運用典型而鮮活論據,如魯迅作品人物祥林嫂、阿q、喻體“鐵屋子”,中世紀的火刑柱,帕斯卡爾、《哈姆雷特》的名言佳句,似乎在論證中隨叫隨到,恰好地表現出深刻的立意、獨立的見解。4、注重處理事理關係在議論文寫作中,既要擺出事實論據,又要有必要的理論論據,如何正確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是文章寫作成敗的關鍵。就同學們的寫作實踐看,許多同學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實論據而輕理論論據,或兩者沒有有機的結合。反觀成功之作,二者總是相輔相成的,將“事”與“理”有機結合起來,注意對事例進行分析,而不能“以擺代論”。 【例文借鑑】

努力努力是使人生不至於淺陋、無聊和空虛的催化劑。短跑運動員都會你追我趕地拚命沖向終點,而在人生之路上跋涉的我們,也本能地害怕碌碌無為的到達終點,畢竟人生只有一次。於是我們都力求在路上有講究地活著,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采。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因此每個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美。上帝說,單個的男人或女人都是殘缺的一半。因此,蒼茫天地間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終其一生就是一種天長地久的尋覓,找尋一場得以豐富和完善自我的愛情。也許他們到過生命終點時仍與愛情失之交臂,也許只有短暫的“曾經滄海”。無論如何,生命中有某一瞬間的怦然心動,有努力的尋找和尋找的努力,就有幸福的人生。選擇愛你的需要努力,而愛你選擇的更需要天長地久的努力,正如蘇芮那首頗得滄桑漫漫與地老天荒之味的《牽手》所唱:“也許有了伴的路,今生還會更忙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看每天趕去上班的匆匆忙忙的人們,那裡面流動著多少憧憬,多少嚮往,即使昨夜才同丈夫(妻子)吵過嘴,一樣義無返顧的前進。人都害怕停滯,害怕死寂,願做永動之時鐘,不腐之流水,不蠹之戶樞。行動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證明。“子貢倦開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好一個“生無所息”!也許我們的努力在一開始與我們完美的目標尚有很長一段距離。可這正是我們再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永恆的人生正像一條無止境的跑道,只有不斷地進步,才有可能接近我們嚮往的那個地方。因此,我們要以同一種激情面對失敗與成功,對自己跳起來老夠不著的東西也心懷執著,隨時使自己保持一種良好的競技狀態,如弦上之箭,如出鞘之劍。國小時就讀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充其量也就只明白“好好學習”,並未真正懂得“天天向上”。在原始森林裡見到那些向光植物,往往會從心底生出一種真切的感動,它們為了得到陽光照射,硬是向上長到數米甚至十米高,求生的努力幾乎達到極致。生活中也常常這樣,生意人賺了一萬就想著如何再賺十萬乃至百萬,可謂馬不停蹄,人難止步。這種“貪”往往為一些人所不齒,被貶斥為慾壑難填。其實這種向上的努力任何人也難以自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也不能忍受那種失去追求的日子。努力是跌倒了還要爬起來,是對平淡的改觀,對落後的改善,對成功的加碼。生命的不安是人類精神的根本,敬安而沒有努力,以至沒了自己,也就消失了時代的助力和貢獻。“落後就要挨打”,於國家如此,於民族如此,於個人亦是如此。每一段努力都會踏上一個新台階,而這又是下一段努力的起點,於是我們就不會忘了一位偉人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篇議論文章思路很開闊,內含也比較深遠。中學生一般寫來,大都是學習、工作的努力,而在本文中“努力”成了一種生活態度、道德修養。這是對生活真切體驗後的睿智。本文在事理關係的密合無間上給我們有以下啟示:一、把最簡單最淳樸的道理論證好了,就是一篇好文章。二、論據的選用樸實而典型,有名言佳句,也有並不新奇的甚至很原始的事例,如原始森林裡的向光植物,卻也像信手拈來而有力證明著觀點。許多同學常因搜尋不到新奇的事例做論據而煩惱,以為有了新奇的論據才能寫好文章,這是所謂“論據先行”;殊不知寫議論文章應是“道理先行”,有了實在的道理,再順拈論據以佐證,這種論據一般是不會沒有的,甚至是俯拾即是的。許多同學常把論據擺了一大堆,全是現象呀,新奇事例呀,而沒了最需要的道理,倒是導致了議論文的浮淺和平庸。本文則能以說理為主綱,順拈論據佐證,將論據緊密融入說理中,為我們寫議論文處理好“事”“理”關係提供了範例。注重論證吧,論證是什麼?講一點道理。什麼是道理?簡單地說,不過是一些因果關係而已。5、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這裡的“實際”,指的既是“現實”也是“歷史”;既是“生活真實”也是“藝術真實”,消除在這個問題上的片面認識,以便拓開聯繫生活實際的思路。6、擺事實是說理關鍵。應把用“排比語段”來作為闡述道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用“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等句式加以反問,將事實作為講理的一種強化手段來推廣。7、講究一點哲理思辨。具體地說就是把“聯繫發展”“一分為二”“實事求是”“整體與部分”“看問題要全面”“絕對與相對”等哲學觀點有意識地引入文章,以增強文章的思辨色彩。從根本上解決議論文不會講理或講理太膚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