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作文“痴迷”寫作指導及範文

【文題回放】

痴迷:深深地迷戀。(《現代漢語詞典》)

試以“痴迷”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寫作指導】

審題

題目的提示語只有一句話,也就是《現代漢語詞典》對“痴迷”的解釋:深深地迷戀。細細咀嚼,它給寫作者界定了“痴迷”的語域:迷戀,而且是程度非常之深——深深地喜歡,為之迷,為之狂,為之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執著其里,陶然忘情。這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喜愛、興趣可比的。因此,作文時能否在行文中體現出“迷”、“痴”的程度,以示與一般意義上的“喜歡”、“興趣”的區別,也是非常關鍵的。

作為只有一個詞語的命題,“痴迷”給了學生廣闊的寫作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素材掌握情況,對題目作適度的拓展,組織成有著觀點性質的短語或句子。可以從這些方面打開思路:痴迷”什麼,怎樣“痴迷”,為什麼“痴迷”,“痴迷”的作用、效果怎樣等等。當然還可以考慮到“痴迷”是箇中性詞,對不同性質事物的“痴迷”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構思行文

大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立意、構思:

(一)“痴迷”什麼,怎樣“痴迷”,描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痴迷者”,編寫故事,表現形象,凸顯個性,並可從中見出對生活的思索。比如,痴迷書本盡情領略小說情節的曲折、唐詩宋詞語言的典雅的“書痴”;痴迷足球,有球必踢、有球必看,牽掛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的“鐵桿球迷”;痴迷音樂,痴迷周杰倫,走路看書都要聽著mp3的“歌迷”。其他如痴迷動漫、痴迷色彩、痴迷鮮花、痴迷電腦、痴迷釣魚……不一而足。當然,也可以寫痴迷不好的事物會“玩物喪志”,甚至因此釀成悲劇,比如學生痴迷上網遊戲、痴迷“追星”,父母痴迷麻將等等。

這是一種比較基本的構思,適合寫成記敘文。

(二)“痴迷”什麼,結果會怎么樣(有什麼好處或壞處),對“痴迷”進行議論評價,告訴人們“痴迷”的意義之所在。比如,痴迷是科技進步的動力,痴迷帶我(他)走向成功,痴迷成就天才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議論文的基本構思,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歷史上、文學作品中、現實生活里的一些因“痴迷”而成功的典型的人和事,從而展開作文思路。(當然,也可以從反面立意,探討正確(適度)“痴迷”的重要性。)

(三)為什麼“痴迷”,或是從某些“痴迷”中能發現什麼。能夠深刻地思考(反思)平常生活中的“痴迷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更深層次的有關生命、教育、文化、傳統等社會意義,這是一種比較深刻的立意構思。比如,可以思考人們現在為什麼痴迷於懷舊(老歌新唱、老電影翻拍等),思考人們(包括小孩、大人)為什麼痴迷於到動漫中去尋找英雄(如超人、蝙蝠俠),等等。學生如果在作文中能夠有類似的對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是難能可貴的。

有些“痴迷”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社會價值觀、不同世態人心的體現。比如,范進對中舉的痴迷,葛朗台對金錢的痴迷,當今社會人們對集郵、收藏的痴迷等等。

有些“痴迷”是一種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工作態度甚至是一種人生境界。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和靖痴迷山水梅鶴,留給人們的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佳句和文壇佳話;曹雪芹痴情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十年辛苦不尋常”,以一把辛酸之淚留下了說不盡、道不完,使人痴迷的《紅樓夢》。再如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痴迷色彩帶來諾貝爾獎;感動中國的傑出人物之一的方永剛痴迷於學習,痴迷於思考,痴迷於工作,在痴迷中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是為當今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所注的一針清醒劑。

當然,也可以從不痴迷於身外之物,不為虛名所縛,不為蠅利而鎖,快樂生活、自由生活的角度立意構思。

只有進行深刻的挖掘,才能從平常的題材(生活)中發現不平常的道理,才能體現出中學生的思辨能力。

【優秀作文選評】

一、痴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大概是對痴迷愛情的典型描繪了。而這些人,往往被稱作“情痴”。

當三毛與荷西定情撒哈拉時,我們讚許她是個勇敢且不畏艱苦的女人,但卻不能說她是個“情痴”。

而當荷西亡去,三毛“居則九曲迴腸,出則若有所失”時,我們感慨她對荷西深沉的愛,但卻不能說她是個“情痴”。

最終三毛因抑鬱而自殺後,眾人莫衷一是。其中有這樣一種說法:三毛因不忍荷西的離去而自殺。此時人們稱她作“情痴”。

愛一個人一定要以生命作代價嗎?非得像梁祝一樣化蝶、雙宿雙飛,才能闡釋“痴迷愛情”嗎?

有一位音樂家,因家族精神病遺傳不幸死去。葬禮上,他的妻子始終掛著淡淡的微笑;獨居生活間,鄰居也從未見她掉過一滴淚。於是謠言四起:

“她不愛他,他的財富是她唯一的迷戀。”

“她是個寡情的人,對任何人都只有少得可憐的感情。”

… …

直到她死去,她也沒有對此作過任何解釋。可是,她的日記毫不留情地扇了眾人一個大大的耳光。那是她情感生活的真實寫照:

“好好活著,就是他在愛我,讓我無憂無慮;好好活著,就是我在愛他,讓他感覺到我的快樂。愛一個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長久。”

她對愛情的痴迷不下於梁祝。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對愛情的痴迷,不是用殉情而表達的。她重新演繹了“情痴”這一角色,使得那些痴迷愛情的寡婦、寡夫們打消了殉情的念頭,為世界增添了不少和諧美。

“愛一個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持久”。其實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了先例:妻子亡故,莊子“擊盆而歌”,是喜悅。為何?他想到了妻子在另一個世界的快樂,因而替妻子開心。這不正是緣於對妻子的愛而希望她幸福快樂嗎?

痴迷愛情的結局,並不一定總是悽美的,它亦可以是幸福美滿的呀。王子和公主,他們最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這畢竟只是童話。人生的旅途,悲喜交加、陰晴不定。當有一天,他(她)先離去,你也要快樂地生活下去!請記住:這不是不愛了,而是痴迷了。因為“愛一個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長久。”

【簡評】文章選擇富有浪漫的故事闡述痴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痴

我深深迷戀著的,是那早春剛開的桃花。

你看,這一朵,像極了一隻剛睡醒的小精靈。懶洋洋地舒展著身子,極不情願地睜開眼睛,打量著還透著絲絲寒氣的早春大地。花瓣兒緩緩地張開,粉紅色的水潤肌膚上似乎還殘留著早霜打下的露珠。當明媚的陽光拂去這層薄霧,躍入眼帘的,儼然一位美貌的花中仙子。微風吹過,瞧,她好似在笑了。

我是如此地痴迷於這早春的一抹清新色澤啊!於是,我早早地從果園折下一枝,插在了我的窗台上。

呆呆地望著這枝桃花,想像著躲藏在桃花里的她,該做著怎樣甜甜的美夢。是期盼著花期的到來,還是幻想著結果的歡快?總之,我是那樣的喜悅,甚至幻想起她開花的那一刻,我的窗台會因為她,而變得怎樣的靈動與活潑。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痴痴地望著花瓶中的水以及這孕育著美好夢想的桃花枝,我暗暗祈禱著… …

一天兩天過去了,沒有動靜,我耐心地等;四天五天過去了,仍沒有動靜,我慌了;十天的時候,我的心徹底的失望了。望著不動聲色的桃花枝,我忽然明白:怎么可能開花呢?不會了呀!辛苦孕育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美夢,早已在我折斷她的那一刻破碎!她明白,無論如何努力,她再無法擁有結果的權利。春天對她而言,已經沒有了意義。既然如此,又何必開出那華而不實的花朵呢?!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愧疚的深淵、痛苦的幽谷… …

沒想到,我錯了。次日清晨,春天似乎來到了我的窗前。她,開花了!一片一片的花瓣緩緩舒展。那樣的漫不經心,又那樣的欣喜若狂。這花瓣不是粉紅,而是瑩白,且薄如蟬翼。雖只有一朵小小的花,但卻足以將幸福灌滿我的內心。

我痴迷地望著這早春的禮物,思緒一下子隨她飛揚起來。

是啊,她又為何不開花呢?既然春天來了,有什麼理由不好好享受這明媚的春光呀?!結果固然重要,但更有意義的是過程。不是嗎?只要抱著希望在春天盛開,那她已經足夠美麗的了。又何必太去在意結果呢?!

生命也是一樣,結果也許迷茫,也許殘忍,但我們一定要抱著希望去迎接每一個清晨。只要奮鬥過,努力過,縱使最終失敗,那又怎樣呢?!就像寓言中那個挑夫的破桶,縱使滴水不剩,也可以欣賞到過程中的滿眼春光啊!

想到這兒,我更加痴迷於這早春開在我窗台上的桃花了。不僅僅是因為她本身,更重要的是因為我深深痴迷於這背後所蘊藏著的人生哲理:

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過程!

【簡評】觸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也是古代詩歌的常見表達技巧,而本文作者也能巧妙地運用於寫作中,生活的積澱也很深厚。

三、痴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可以說,痴迷是成功的最佳捷徑。

痴迷,讓人有對學習工作的專注。巴爾扎克說:“痴迷於某個事業的人,會取得令自己驚訝的成就。”這句話盛讚了痴迷的作用,而巴爾扎克本人就是一個典例。巴爾扎克是一位著名的高產作家,我認為對寫作的痴迷是他成功的關鍵。他每天寫作十幾個小時,且常常陷於情節中不能自拔。在創作《高老頭》期間,巴爾扎克一連幾天神情沮喪,家人詢問後,她喃喃地說:“高老頭死了。”在創作《歐也妮·葛朗台》時,一位朋友來訪,巴爾扎克忽然怒氣沖沖地對他說:“是你,是你逼迫那個不幸的少女自殺!”朋友非常不解,詢問他的家人才知道,巴爾扎克在說小說中的人物。如果不是對寫作痴迷到此種程度,又怎能成就他這位如此偉大的文學家呢?

痴迷,讓人有艱苦工作的快樂。巴甫洛夫是俄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對研究和實驗如此痴迷,以至於身邊的親人朋友時常遭他冷落。有一天,朋友百般勸他去與未婚妻約會。當時巴甫洛夫正高興地做著實驗,不得以,才停下手中的工作。結果在公園裡一遇到未婚妻愛瑪,巴甫洛夫就抓住她的手,愛瑪以為巴甫洛夫要吻自己,便幸福地等待著。誰知,巴甫洛夫給愛瑪把著脈說:“你心跳正常,身體狀況良好。”愛瑪生氣地說:“你只喜歡做實驗,回去做你的實驗好了!”巴甫洛夫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工作的時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巴甫洛夫這般說道。是對生物研究的痴迷讓巴甫洛夫樂於工作,而一個樂於工作的人又怎會不成功呢?

痴迷,讓人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池田大作說過:“痴迷於某件事的人,非得到成功才會停止。”對於痴迷與堅持不懈,很少有人能比得上貝多芬。一次,貝多芬進了餐廳,把桌子當作鋼琴彈著,並側著耳朵,仿佛沉迷於其中。一曲作罷,他對服務員說:“結賬。”服務員笑著答道:“先生,您還沒有吃飯呢!”正是對音樂的如此痴迷,貝多芬才能在遭遇耳聾等許多挫折時,仍堅持不懈,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

以上例子展示的是三位偉人,他們有著對事業的痴迷,但這痴迷讓人肅然起敬!這痴迷展示了人性的偉大,也指引著他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蒲松齡說:“書痴者文必工,技痴者藝必良。”何不去痴迷?成功等待著痴迷者。

【簡評】本文側重於中外作家的事跡引用,展示痴迷對於成才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