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作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試題中,作文占有33%的大比例分數;按素質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質更是語文素質的重要體現。然而,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在作文教學中還存在簡單化、片面化的一些誤區。如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導而淡化生活的積累;只專一練“寫”而忽視“聽”“說”“讀”的訓練;只偏重謀篇布局的指導而弱化語言訓練……所以,一寫作文學生就叫苦連天,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也無濟於事,勉強擠出來的文章也不堪入目:內容空洞,思想貧乏,語言乾癟,書寫潦草,杜撰材料……從初一到初三,無數次作文訓練,學生寫得辛苦,老師改得更辛苦,而學生的作文水平卻並沒有多大提高。學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們學習語文的最大障礙。因此,學生中考的語文成績也一直徘徊不前。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情況已持續多年。  現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認為,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成績,必先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語文作文教學的方式。

一、要正視作文教學的特點。

作文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思想修養、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文化素養和寫作習慣等等。語言能力即一個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寫作的基礎,語言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來。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視,如思想修養關係到作文的思想內容、主題的優劣;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影響到文章材料的選擇和內容的取捨;文化素養和寫作習慣決定了文章藝術水平的高低。因此,培養作文能力必須從各個方面去綜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只局限在單單重視語言能力,尤其是只重視寫作方法的指導的小圈子裡;要樹立大語文、大作文的觀念。否則,即使學生背熟了一千條作文秘訣,或者每天寫一篇作文,每篇文章老師花幾小時認真修改,並且加上大段評語,學生的作文也會仍然寫不好。所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對提高作文水平至關重要。

二、要從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現形式,寫字是寫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寫得好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係到一個人作文水平的體現。尤其在考試中,字寫得太差,文章思想內容等無論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過一項調查,在初三年級近180個學生中,有20%的學生的字寫得目不忍睹;有60%的學生的字寫得不夠整齊;只有20%的學生的字寫得較工整,而這其中僅有8%的學生的字寫得很美觀。因此,不首先提高書寫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話。本人在所教的快班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寫字訓練,考試作文分數就相對高出同類班級幾分。然而寫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從初一入學時就開始訓練寫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觀、正確。再有,每次的集體改卷也證實,字寫好了,學生的作文分數能夠提高4 - 5分。

三、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作文綜合訓練。

作文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過程,必須有計畫、有系統地進行全面的指導訓練,逐步地提高寫作水平。具體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1.開源與導流。

這是解決寫什麼和怎么寫的問題。學生寫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學校、社會、世界都可能引起學生的關注,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只是有時視而不見,一寫作文便覺得無話可說。老師的任務就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覺地將視野投向生活,主動觀察生活並進行思考,從而形成一種能力和習慣;不僅同語文打交道,而且能善於捕捉有意義的材料,領會其中閃光的思想道理。然後指導他們形之於文,包括觀察內容的取捨、觀察角度的選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煉等。具體做法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布置觀察任務、寫觀察日記,或寫分析筆記。

2.閱讀與吸收。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得到範例的重要途徑。中學語文課本選用的都是典範的例文,是寫作的最好範例。老師在教授學生學習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更應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並可以對課文進行背誦、模仿、改編,以達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語言材料的積累與吸收尤其應該重視。而現在有不少國中學生寫作文很少用到國中學過的詞句,更談不上寫作方法的吸收。此外,優秀作文選也是很好的範例,因為其內容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也較淺顯,更易於學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問題,即怎樣才能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能力。曾有不少學生,家裡有大堆作文選,可文章就是寫不好,主要是沒有充分吸收。老師應該在這方面注意引導學生。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也許是吸收的最好方法。

3.要求與放手。

作文有三個層次:即課內訓練,課外練筆和自覺創作。課內的訓練要堅持“要求”與“放手”相結合。“要求”即“繩之以法”,要學生按一定要求寫文章;“放手”即“給與自由”,讓學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膽作文。這二者的關係一定要處理得當。有人形容學生作文為“戴著鐐銬跳舞”,就是說學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寫,還要寫得優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則,又要有新意。學生初學寫作,無法則亂,但法太嚴則成八股文。我們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現方法等方面讓學生自由發揮,使之能爆發才華的火花。

除了課內訓練,還應讓學生養成課外練筆的習慣,可以隨時隨地寫,長短不限,久之可形成自覺的寫作要求,從而達到創作的層次。

4。起草與修改。

在作文訓練方面要講究方法,指導學生怎樣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每次作文先要列提綱,做到心中有數,才有“下筆如有神”的可能;否則,想一句寫一句,想到哪寫到哪,很難寫出一篇結構完整、內容充實、語句通暢的好文章。另外,寫好文章,一定要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儘量完美,平時多改才能少犯錯誤。修改是一種習慣,又是一種能力。魯迅說:“我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作家有25%的時間用於修改,而我們學生往往不到1%的時間。修改可培養人們推敲詞句,使語言儘量得體適當,變笨拙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種,應以學生自改為主,學生互改、教師修改、師生共改等為輔。我在作文教學中,先教給學生”作文修改十法”,再讓學生作文寫完後看三次再交給我,結果文章大有進步。我主張教師面對面的批改作文,肯定作文中的優秀之處,指出作文中的問題,然後共同探討如何修改,因為批語對於多數學生無多大實際幫助。

5.訓練與實用。

一般的作文無實用性,只是為練習而練習,這樣可能會降低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多進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作文訓練,讓學生把平時語文閱讀訓練中的知識.如特色賞析中但是某一點運用到作文實踐中去。這樣就可以把讀和寫結合起來,也提高對作文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寫作的欲望和興趣。

總而言之,作文是一種綜合的能力,作文教學是一個大的研究課題,單靠訓練一個方面是不行的;要從多方面入手,嚴格地逐步地培養這種綜合能力,並在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不斷進行改進。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作文不是機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認識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調動作文的積極性。這樣,水平一定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