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輔導——審題

一.小、準、新的角度

(一)審題

1.審題的方法

首先要仔細研究作文命題,反覆揣摩命題者的意圖,進而明確寫作的各種要求。

(1)分解試題:對作文試題作適當分解,以求對作文要求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遺漏而偏離題意。一般來說,一篇作文試題可分解為“標題”、“材料”和“注意”三個組成部分。當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題都必有這三個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題意,就必須對試題組成的各個部分作準確、細緻、全面的審理。只有這樣,考生在行文時,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則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關鍵字:在上面三個部分中尋找關鍵字(或詞組)關鍵字是試題中的重點,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該寫什麼,甚至該怎樣寫,都可以從這個詞中看出.同時在尋找關鍵字的過程中,試題的各種要求都會變得簡單明顯,容易讓考生在緊張的考試中把握。

例如XX高考北京卷作文話題為:春夜喜雨。

要求:劉長卿《別嚴士元》兩句詩“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有聲”,好多人對這兩句詩有評論,根據這些評論材料,寫作文對春夜喜雨的不同評論--題目自擬,體裁不限,800字以上。

話題及要求中的喜、細雨、看不見、聽有聲都是關鍵字,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使主旨積極,符合話題要求,同時所寫內容又在材料範圍之內。北京一考生的《細雨閒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應該是審題立意的典範。

細雨閒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

寂寞是一根斷了的紅線,有心人緊緊抓著它,默默等待另一頭的牽線人,即使那人早已遠去。

“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每每讀起這句,不禁感嘆細雨與閒花的寂寞。當那迷濛的小雨,一點一滴打落在羅衫之上,誰說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濕了整件衣裳?當那柔美的花朵,飛舞鏇轉飄落在青石路上,誰說這感情不壯烈?不然怎的鋪滿了整條幽徑?然而它們卻是“看不見”“聽無聲”。

每個人都在心靈深處有一處花冢,埋藏那些滂沱悽美卻不為外人道的情感。而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鎖。

納蘭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無疑,他是相國公子,御前侍衛,人人歆羨。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埋著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翹,卻“何恨不能言”,只能嘆一聲“已經十年蹤跡十年心”。他嚮往平淡與樸實,然而這願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細雨,任是將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無聲而已矣。納蘭的寂寞是一個人的悲傷。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國維說他“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龍椅上的孩子們,往往是沒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紙醉金迷,終日燈紅酒綠,也抵不過夜深人靜時無人訴衷腸的寂寞。尤是南唐滅亡之後,家國之恨降臨在這個還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頭。他的寂寞也是無聲的,但卻不是無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將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鋪在宣紙之上,將其化為“一江春水”,化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人間詞話》中有批語:“詞至李後主,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李煜的寂寞是那個動盪年代的悲傷,但卻開啟了詞的新時代。

陸游在沈園寫下“紅酥手,黃縢酒……”將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記憶之中。王維在嘆“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將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陽剛之手書下“白頭宮女在,閒坐話玄宗。”道出了那紅牆深院裡,一個個寂寞靈魂的心聲。詩人手中那根紅線,另一端繫著筆。巨大的情感沉澱後,化為無聲,也化為揮筆的動力,讓細雨的閒花,變得鏗鏘有力,永不磨滅。

其實,還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於文學上的作用。林則徐被貶伊犁,他的寂寞豈是常人能及,但他卻高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韓愈被發配潮州,愛女死於途中。他的寂寞悲嘆卻化為了治國的動力,他在那個邊遠小城興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擁戴,那潮州的山水竟盡姓了韓。

他們的細雨不止於沾濕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潤了一方水土;他們的閒花也不止於鋪滿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的紅線那端,是蒼生百姓!他們將寂寞化為動力,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一個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書上,刻在碑上,這寂寞是美麗的,是供人欣賞的。但沒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恆過山水,韓愈的故事告訴我們,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獻,我們應該恭敬地去仰望。

【閱卷老師點評】

在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在一個“嘻哈”盈耳、“娛樂至死”的年代,在一個決定前途命運、兩個半小時完成所有試題的場合,一個中學生會怎樣完成一篇高考作文?

於是閱卷中我們看到,更多的考生選擇了談“恬淡”,不約而同地讓偉大的古人李白、陶淵明、蘇軾佐證自己的觀點,儘管不知何為真正的恬淡;更多的考生選擇了寫“春天美好的品格”,讓華益慰、王順友、“微塵”等“感動中國”的人物作為事實的論據。正當大家慨嘆讓最不懂寂寞的學生寫一篇“何謂寂寞”的文章有多么不容易的時候,這樣的一篇文章出現了。於是閱卷六組的全體老師興奮起來,奇文共賞,一人點評一句―――

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立意深刻,脈絡清晰。文章開篇點題,由詩句感嘆寂寞,把“細雨閒花”的“迷濛”“柔美”拓深為情感的滂沱壯烈,即“每個人都在心靈深處有一處花冢”,“而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鎖”。接著以納蘭性德和李煜為點例,來闡釋寂寞為何,即“寂寞的意義”。第六段列舉陸游、王維、元稹,將寂寞升華為“巨大的情感沉澱後,化為無聲,也化為揮筆的動力,讓細雨的閒花,變得鏗鏘有力,永不磨滅”。第七段內容上又進了一層,由“一個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書上,刻在碑上,這寂寞是美麗的,是供人欣賞的‘拓展為’林則徐、韓愈式的寂寞是奉獻,讓人仰望”。

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豐厚的材料積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澱,是一篇頗有韻味的考場作文。

2.變隱為顯:將試題中的隱含信息說破,使其變為明示信息。

例如:XX上海市高考作文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其中的魚和網都是隱性的信息,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於是在學生的作文中這些隱性的信息就明示為:

a.放寬網眼,讓學術長大  b.滋養文化的“活魚” c.等待的智慧

d.取捨間的丈量尺  e.舍小利以謀遠

3.化大為小:在高考作文時,要選一條思路、一個角度,一旦選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說,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點,縱深開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寫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三)》包容很大,需從小處落筆,包容很寬,需從巧妙處切入。本文從金魚的老住戶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認,紅黃兩色調和之後的溫柔鮮麗說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後擴展升華。從而使主題深化。恰當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暢,如泉水自然湧出,處處妙趣橫生。

包 容

清晨,陽光透過窗簾柔和地射在臥室地板上,善良的窗簾並沒有阻擋太陽,而是寬容地允許它進來。窗台上的那缸小魚正歡快地游著,感謝陽光的普照。我把剛買來的的袋子小魚倒進魚缸,“老住戶”和“新朋友”相互碰碰尾巴算是默認了,我突然覺得包容讓整個世界變得和諧。

沐著燦爛的陽光,我準備調色作畫,把紅黃兩種顏料擠在一起並調勻時,兩種顏料都捨棄了舊顏色,以共同的橙色出現在調色盤上。紅色不再是“張牙舞爪”,它吸收了黃的溫柔,放棄了自身的強硬,黃也不再“咄咄逼人”,主動吸取了紅的鮮現,把自身的光亮隱藏了起來,新產生的橙色正是由於紅黃兩者的相互包容,才變得既溫柔又鮮麗,同時不失紅的醒目兼顧黃的亮麗,看來紅和黃沒有完完全全消失,只是隱藏自身的一些不足,相互包容了對方。

生活中需要包容。在社會上你不能一味地展現自己,“強有自有強在手”,想要不斷進步,虛心接納他人大度容忍他人是很有必要的。

曾經看過一篇哲理散文,講一個聾啞孩子開大錄音機試圖學習英語,起初招致鄰居的不滿,慢慢鄰居們便都包容了那個可憐而勇敢的孩子,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在罹患疾病後都有勇氣重新來過的,也不是每一個殘病孩子,我們都能遇到並包容的,為何不盡力去理解身邊這一個呢?他也是你寬容的對象之一。

和家人朋友一起談天的時候,每個人都各抒己見,一時間噪雜的聲音從各個角落傳出,不僅聽不見他人的觀點,就邊自己的立場也被攪亂,此時為何不靜一靜聽一聽別人的觀點呢?即使他們的想法和你相差甚遠,但那也代表了別人的思想。吸取別人的思想,博採眾長未必有壞處。包容也能帶來許多豐富的思想與建議,耐心聽完別人的話,或許你的靈感將會來自這裡呢。

山之所以青,歸功於樹木的生長,雖然樹木從山上獲取大量養份,但為這滿山的青翠,高山包容了樹木;水之所以活,是因為魚群在水中嬉戲游弋,雖然魚群會把水攪渾,但為這水的活潑,水包容了魚群。而亦是如此,大千世界,不會人人相同,總有你不喜歡的性格,總有你不滿意的做法,試著包容別人,對別人無意的傷害給予寬容,對別人偶爾的過激言辭給予理解,對別人不同的觀點給予承認。對別人另類的作法給予尊重,這樣包容他人,自我也會得到一種回報,回報來自別人對你的尊重,來自他人對你的包容。

魚缸里的小魚們依舊自由自在,在陽光普照下嬉戲,不管他們顏色有何差異,樣子有何不同,他們彼此都默認了,吃同樣的食物,感受同樣的陽光,在同一缸水中共同生活。需要包容,生活才能繼續這樣多彩快樂,只有包容,生活才會充滿樂趣與幸福。

【亮點透視】

包容很大,需從小處落筆,包容很寬,需從巧妙處切入。本文從金魚的老住戶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認,紅黃兩色調和之後的溫柔鮮麗說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後擴展升華,談到山和樹的關係,水和魚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都是因為包容才和諧美麗,從而使主題深化。恰當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暢,如泉水不擇地而出,處處妙趣橫生。(孟鄰)

(二)運用發散性思維使立意新穎獨特

1.巧妙聯想。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說:“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說:“聯想的構成,在某一點上如同電路,有了電路,電才能通過,知識貧乏,線路就不能暢通了。”

所謂聯想,是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起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 以某一事物作為觸發點,由此任意聯想出與之有關的事物 。在進行多向聯想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聯想的廣度 、深度和新穎度。

江蘇一考生的《山水中走來的沈從文》我們不必猜測命題人在命這道題的時候,是否想到了沈從文先生;但是,我們可以說,用“水的靈動,山的沉穩”來比況沈從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當不過了。本文作者聯想到沈從文先生作為敘寫的對象,本身就是一種眼光,一種睿智,一種對人與山水的獨特感悟。

山水中走來的沈從文 江蘇一考生

喜歡《邊城》,喜歡沈從文;喜歡沈從文,於是喜歡上了沈從文筆下的山山水水。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喜歡上沈從文筆下的我突然悟到:從文先生就是一條河,從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從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筆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動的是最純淨的人性之水。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聽過、看過太多太多的愛情故事,可有哪一個如翠翠的愛情那樣不沾一絲世俗之氣?

於是,當煩惱接踵而來時,我樂意拿起《邊城》,走進從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裡,我聽到湘西的水輕輕流淌;聽到船夫豪亮的歌聲,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爺爺如水的愛。

從文先生這樣寫了,也是這樣地愛了,愛得執著,如靈動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藍。他的愛人在他死後多年後,也終於悟出了從文先生這份純真的愛。

山有山的性情——沉穩。從文無疑也是一座山,他有著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間,人們誤解了他,傷害了他,他卻毫不在意,他不爭。當無知的人們要他去打掃女廁所時,從文先生認認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擊這群無知者的攻擊。

沉穩的大山在四季中卻能變化出不同的色彩,這無疑是對從文先生最好的評價。大家都知道從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從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裝研究專家。

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則關於從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從文先生辛辛苦苦寫出的《中國服裝史》被沒收而弄沒了,但從文先生硬是又寫出了一本。

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愛的從文先生:一條汩汩流動永遠不會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機昂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聽一聽,你看見一位書生在書寫、在吟唱嗎?

書寫,書寫山的傳奇;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江蘇一考生的《人間四月天》,作者由話題“水的靈動”,聯想到現代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水一般靈動的人生”、執著的愛以及富有獨特色彩的生命永恆,對題意的理解自然、準確。

人間四月天 江蘇一考生

志摩走了——

沒有揮袖,也沒有帶走一片雲彩,有的也許只是飛機著火時如鳳凰的涅槃。

永遠地,悄悄地走了,但他也留下了很多很多。他的愛,他的憎,他對世界的描摹,他那水一般靈動的人生。

他對愛很執著,他的內心恰似千島湖靈動的湖水,但卻常年保持著一份生命所獨特的色彩。

與張幼儀的結合,是那苦短而又快樂人生中一段不和諧的變奏。家庭的逼迫,讓兩個毫無感情的人,走到了一起。志摩有唉有嘆,卻又不知向何人去訴說,畢竟,知心者很少。但他是幸運的,在劍橋,他遇到一生最重要的人——林徽因。她知他,她懂他,於是他近乎悲憫的命運注入了一灣鮮活的清泉。他跳躍了。像孩子般的,他找到了愛。她與他在康河蕩舟,她為他彈奏鋼琴曲,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他近乎要向全世界宣布,他是最幸福的。

然而,徽因離開了他,志摩百思不得其解。在落日的餘暉籠罩下的康河,他獨坐船頭,回憶這昔日的美好。他不禁仰天長嘯:“情多是錯,情多是錯嗎?”志摩其實很明白,徽因要的只能是一段方正的人生。這一切,他不能給,他有幼儀還有兩個孩子。

志摩迷惘了,但他又是清醒的,他要去找尋他的愛,在英國倫敦,他和幼儀離婚了。他要去給自己乾枯的人生注入—份溫潤迷濛的水汽。也許冥冥之中注定,有失去必有所得。他遇上了陸小曼,一個有夫之婦。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相知、相愛。《愛眉小札》中留下了多少志摩的心聲,愛的心聲。她是—個敢於挑戰的女人,於是他們結合了。

志摩可謂為愛找尋了一生,為愛而活了一生,他的生命就似水的蔚藍,他的追求恰似水的靈動。幾陣微風過處,輕輕地盪起漣漪,但深沉的內府永遠藏著藍色的人生三段不一樣的靈動,與幼儀,那是水波的低谷,他不愛她,卻擁有她;與徽因,那是水波的高潮,他愛她,卻不能一生照顧她;與小曼,那便是平靜的水面略加波紋,他愛她,他也伴著她。

志摩,一個舊中國水做的詩人,給了愛的國度一份艷陽天——人間四月天。

2.逆向思維

例如材料(1)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如今這種酸狐狸意識似乎又傳了子孫:同事評了職稱,他心裡“酸”;朋友長了工資,他心裡“酸”;鄰居買了新房,他心裡“酸”;同學考了好學校,他心裡“酸”……請以“酸”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酸”的情調

思路:

一、由生活中的“甜”切人,引出話題“酸”。(對比式開頭法)

二、擺出自己的觀點:

1、要有一種吃醋精神,不怕酸。吃醋又何妨?嫉妒又何妨?

(緊承上文,反彈琵琶,求新)

2、用事實事理論證自已的觀點。(論據要有說服力:如同學考了好學校,心裡不酸,沒有上進心;對自己缺乏自信;如賈璉偷娶尤二姐,如果王熙鳳不醋意大發,就沒有自尊,就不是鳳辣子)

三、揭示本質,揭示酸的具體內涵:人的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深化主題)

四、掩飾嫉妒是一種虛偽,而承認嫉妒也許正是一種灑脫。(收結全文)

二.引人入勝的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和閱卷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也是傳遞作品主題、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內容。俗話說“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文題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標題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題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將話題直接作為標題,簡捷醒目有文采的題目方能快速攫住閱卷人的目光,為自己的作文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題目應力求簡潔凝鍊,形象生動,擬題原則是“小”“準”“新”,能展示文采,先聲奪人。如可借用以下手法:

①可以用適當的修辭手法。

如廣東省的《用語言連綴心靈的星空》,喻心靈為星空,語言為橋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生動形象。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別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貼切,形象地昭示了聽取別人意見的重要性。XX年全國高考滿分作文《愛,更需要複製——貼上》的標題讓改卷老師的眼睛為之一亮,可謂“平中見奇,拙中見巧”。

②化用古詩文。

古文是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標題由項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來,給人一種幽默調侃的怪味感覺。文題所透露出的幾絲茫然與無奈,正是吸引讀者閱讀的強大磁力所在。河南一考生的《以人為鑑知得失》,化用古語,觀點明確,意味深遠,典雅而富有內涵。

③化用歷史、文學及流行文化之素材。

古有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間也。”今有江蘇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間也》——論金陵十二釵之釵黛,以《紅樓夢》兩主人公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關係。見解獨到,有不同尋常之處。流行歌曲有《借我一雙慧眼》,話題作文“自信”便有《借一顆慧心》;現代派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被小作者移用為《追憶似水流年》。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④揭示哲理。

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決條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帶上自信上路》對自信與成功的辯證關係做了更深一步的闡述,讀來受益匪淺。

此類作文標題新穎、別致,富有內涵當然技高一籌,足以讓閱卷老師“一見鍾情”。這就啟發我們平時擬題時要多推敲,多潤色,讓題目首先成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