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立作文法》幫助考生從容應對高考作文

作者:李清振

從XX年2月18日“科學學習法”學術研討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針對歷年高考考生對作文沒有把握的現象,專門研究教育的學者李清振先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創立了“五立作文法”。該作文法通過研究分析最近二十幾年高考作文大綱的演變和要求,對高考大綱的要求進行了深入系統地分類,把高考作文大綱所要求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方面所要求的26項內容,經重新分類合併為五項要求,即立意、立題、立論、立我、立感,簡稱《五立作文法》。

《五立作文法》在對高考作文大綱進行重新分類後,再對五立中的每一“立”進一步分類。該研究者把立意定義為一個人意境的高低,即站在什麼高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然後給出一個人意境高低的範圍,同學們可以得到一個有關意境的清晰的概念。過去老師在教授立意時,往往要求同學們文思敏捷尋求靈感,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只有科學家和藝術家在長期對某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之後,才有可能突然在某一天產生對解決這些問題的靈感,所謂靈感,就是對遇到的問題產生通透的洞察力。對一個在高考過程中處於緊張狀態的考生,要求在寫作文時獲得靈感真是勉為其難。

在立題中,該研究者把立題簡述成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觀點。把立題的範圍分解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和人與自我的關係三大主題。這樣同學們在審題時,就有分析判斷的依據,可以從這三大主題中選擇一個更符合命題要求的論點,使同學們的選擇有一個參考的依據,避免盲目性。

特別令那些偏科同學鼓舞的是李清振先生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語文中的推理和數學證明題中的推理是完全相通的。高中一年級數學中所學的集合論所包括的包含關係、交集和函式的映射關係,也是作文推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在數學中這幾個關係是用數學符號來表述,在作文中是用語言文字來表述。

在高中數學集合論一章中,由於課本講得不夠透徹,使得同學們不了解集合論在邏輯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李清振先生對這三大關係作了深入地講解,使得數學較差的同學對集合論理解得更加深刻,原來數學較好的同學可以運用集合論解決實際問題,包括用於作文的論證過程中。

其實,在小學生作文階段主要練習包含關係,即按照空間的順序對一件事物通過分類進行較全面的描述,或按照時間的順序把發生的事情記敘下來,其目的是讓國小同學學會把一件事物和一件事情描述清楚;在國中階段,主要是運用交集(或稱作歸納關係)圍繞一個話題把問題的展開,但是展開的內容必須有圍繞一個共同點;在高中階段,寫議論文時,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就是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亦即高中集合中的函式映射關係。

在立我時,“五立作文法”的發明者把代數的概念引用到“我”的範疇,即“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在不同要求的文章中,“我”所包含的範圍不同,亦即“我”這個主語是可以按要求變換的。

在討論立感時,該研究者藉助藝術構成學原理,指出了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感人的事情,即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同時提出了一些如何觀察感人事跡的方法。

李清振先生認為,對於那些我報考理工科的同學,如果覺得寫作文時沒有把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寫,只要平時多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多觀察社會發展中人們的需求,就能基本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能恰當地提出自己的論點。至於論點的論證過程和做數學中的證明題的道理是一樣的。對於那些平時語文基礎較好的同學,通過複習高中數學中的推理方法可以增強作文寫作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避免作文內容鬆散、條理不清的毛病。

李清振先生相信每一個同學只要了樹立了人生理想為,學會運用科學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勤于思考,都能寫出既有真情實感又有說服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