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的謀篇布局(2019高考寫作能力提升系列資料)

高考議論文的謀篇布局

古人云:“凡制於文,先布其位,猶夫行陣之首次,階梯之有依也。”梁啓超倡導的作文法也是一貫主張把布局謀篇放在訓練的首位,而把字句末節放在次要地位。可見如果不把要闡述的道理證明的觀點先構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毀。

議論文的結構布局是指通過某種合理的論證方式把論點、論據有機地組合起來。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整體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鳳頭

分析問題(本論)------豬肚

解決問題(結論)------豹尾

1.鳳頭------引論

提:提出論題、論點

“萬事開頭難”,作文的開篇往往奠定了全文的走向與謀篇布局,閱卷老師也能從中看到考生的思想才智,因此精心打造好作文開頭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考試作文時間緊,文章不求長,開頭最好開門見山,儘快切入題旨,儘快鮮明的亮出你的觀點。

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則更要注意簡潔,對較長材料不能照搬,要圍繞自己選擇的角度,結合自己的中心論點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一般來說,開頭最好控制在100-200字以內。

例文片斷1:江西考生《聽取心靈的召喚》的開頭

曾幾何時,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曾幾何時,在他人的隻言片語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曾幾何時,沒有選擇堅守抑或聽取的膽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陽光……朋友,別把心灰別把氣喪,請聽取心靈對真善美的呼喚,讓心靈之燈為你導航!

2.豬肚------本論

證:證明觀點的正確;

聯:聯繫實際,進一步論證;

議論文本論部分的結構應顯示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1)★總分總式(分的部分呈現並列式結構)

例文2   做真正的自我

河南考生オ

即使世俗的圍牆擋住你萬丈豪情,但擋不住你鏗鏘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潛的五斗詩魂;即使厚重的夜幕擋住你滿天星斗,但擋不住你心中的燈火。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即使歲月的樊籬擋住你堅強的身軀,但擋不住你忠貞的信念。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離騷。

五斗詩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流雲伴著坎坷,來到美麗的桃花源;風雨帶著憧憬,來到清幽的山澗;萬丈紅光透過雲霧,照射在晉代的山鄉小巷……做真正的自我,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放棄了污濁塵世和榮華富貴,只為做真正的自我,遠離勾心鬥角的官場。江岸邊,菊花旁,你陶然其間,這是飄逸灑脫,這是自由不羈。

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潛的五斗詩魂。オ

零丁絕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國河山淪陷的無限憤慨與悲愴,昔日繁華的宮殿早已化為斷壁殘垣,你像那天邊孤獨的雲無處著落。河山萬里依然故我,你低頭回望,滿眼是百姓流離,屍骨遍野,無限感傷湧上心頭。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寧死不降,一行熱淚灑江天,成為零丁洋中的千古絕唱。 壯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

水中離騷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記憶順著汨羅江,流過春秋,越過戰國,當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憤至極,在嘆息中,在號哭中,在悲痛中,你雖背負太多的辛酸,但卻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達你對祖國的忠貞與高潔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離騷。

一縷清香一份灑脫,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潔與傲岸,那是陶潛的五斗詩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滿載大江與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

一頁歷史一面鏡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與忠貞,那是屈平的水中離騷!

〖點評〗結構清晰。先總說,主體部分以小標題的形式分述,藉助陶淵明等三位歷史名人的行為(分別頌揚他們“自由不羈”“寧死不降”以及“忠貞與高潔”),來詮釋文章主旨——“做真正的自我”,顯得生動形象。收篇處呼應開頭,思路清晰而嚴謹。

(2) 橫列式分層論述結構

引論  提出分論點

分論點(一) 擺事實

講道理

本論 分論點(二) 擺事實

講道理

分論點(三) 擺事實

講道理

結論  總結觀點

[例文]:

“?”的聯想

“?”像那科學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更像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盤。“?”引導著千千萬萬的人為追求真理而奮鬥不息,為獲得答案而冥思苦想。

“?”能引發人們對自然的思考,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身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哥白尼對地心說大泊爾膽地提出了懷疑,終於成為日心地動學說的創始人。沉重地動搖了封建神學植物的統治地位。牛頓由蘋果落地而提出疑問,終於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更是傳為科學史上一段佳話。愛因斯坦在介紹他成功的經驗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正是這樣大膽的質疑,對任何事情都要問為什麼的精神才使科學有了今天這樣的長足發展。

“?”能啟發人們時社會、對世界的思考。《蘇菲的世界》這本書里,一個小女孩面對“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問題開始了對生命對世界的哲理思考。托馬斯·莫爾面對羊吃人的社會現象,思量著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形態,從而為我們描繪了《烏托邦》。馬克思更是無數次地問自己:“資本主義制度怎樣才能滅亡?”通過對大量工人運動經驗的總結,他終於使“一個幽靈在歐洲上空盤鏇。”正是一個又一個問號盤施在哲學家的心中,使人類智慧的花園裡百花競放,爭奇鬥妍。

“?”引發著人們對人生的無盡思索。從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天問》,到稱霸中原,成為一代豪雄的曹操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從東坡居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從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怎么辦》,到張誨迪的《生命的追問》,古今中外的人們通過小小的“?”表達了無限的意念、無窮的思緒。

“?”的確是一個神奇的符號,無比智慧的人類發明了它,它又促進了人類智慧的增長。對於“?”的無窮魅力,您是不是也該多問幾個問號呢?

〖點評〗

本文思路結構:

引論:比喻兼排比引論

分論點(一) “?”能引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

本論 分論點(二) “?”能啟發人們對社會、結世界的思考。

分論點(三) “?”能引發著人們對人生的無盡思考。

結論:“?”的確是一個神奇的符號。

(3)縱貫式分層論述結構

引論  提出中心論點

分論點分論點分論點

本論 分論點(一)分析論證 分論點(二)分析論證 分論點(三)分析論證

小結 小結 小結

結論  總結觀點

[例文]:

敢為天下先

寫下這個題目,便覺得有些唐突古人的味道,先聖老子以“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之一,去掉一個“不”字,豈不成了對台戲?

筆者實在沒有褒貶古人的閒情,因為古人自有他們的處境。我這裡說的只是正在建設新生活的人們,應該以何為“寶”的問題。

我們正生活在—個除舊布新的歷史時期。許多新的情況需要我們去研究,新的路子需要我們去探索,新的局面需要我們去開創,新的經驗需要我們去總結。這一連串的新無不跟“先”聯繫在一起,新的形勢時刻都在召喚著立志改革的人們先想、先說、先乾、先攀上高峰。在我們英雄的國度,這樣的人物已經和正在不斷地湧現,他們執著地堅持革新、創造、前進,在自己生活的詞典里莊嚴地寫上:“敢為天下先!”

“先”的一端孕育著成功與勝利,另一端則又潛伏著失敗與挫折。“先”與“險”往往是毗鄰的,且不說歷史上多少天才的創見、勇敢的改革曾被視為異端邪說,因而厄運連錦;即使是今天,改革者的道路,也絕非平坦大道。

首先,是要擔風險的,老子的那個“寶”至今仍為一些人所賞識,恐怕多半是被這個“險”嚇出來的。別人沒有說過的話,不說;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走;“險峰任人占,我自保平安”——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邏輯,以致在他們主管的地方和單位,有如一潭死水,很難見一些波瀾的生氣。

然而,歷史總喜歡捉弄人,—味求平安反而不見得平安,因為歷史的潮流總是在衝擊著那些安於現狀者的地盤,或者把他們卷向波峰,或者把他們拋進波谷,正所謂“樹欲靜面風不止”。而險呢,則恰恰是通往平安的大道。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佳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哲人睿語,頗堪深思。

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實在是可歌可泣的,這不僅是在他們昂首奮進的時候,也是在他們遇阻絆倒的時候,因為即便是絆倒,那身軀也是向前的。

〖點評〗本文的思路結構:

引論:借老子的話反托引論

本論:分論點(一)因為“新” 分論點(二)因為“先” 分論點(三)因為“先”

所以要“先” 所以有“險”而有“安”

結論: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實在是可歌可泣的。

(4)正反對比論述結構

a、  正反對比論述結構常式:

引論

正面提出論點

正面論證 正面說理

正面舉例

本論 反面提出論點

反面論證 反面說理

反面舉例

結論

[常式例文]

學然後知不足

河水來到浩瀚的大海,就會望洋興嘆,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無垠的天空,就會自慚孤陋寡聞;我們通過學習,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學習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的去學習。不斷的學習過程就是對知識領域不斷開拓的過程,每開拓出一片知識的荒地,就可以種下一片智慧的種子,以努力作陽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種子就會生出智慧之芽,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智慧之果。隨力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增多,就會發生從量到質的變化,從狹小的知識境界到更廣闊的知識境界的升華。人們常說,“登高”便可以“遠望”,遠望才能夠開闊視野。在知識的海洋里,知識境界愈高,視野就愈開闊;視野愈開闊,就愈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不過“大海之一滴”而已,於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謙遜虛心.學習起來便靠是勤苦,所以他達到的知識境界就愈高。

不學習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總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其實,選種人的知識太淺薄不過了,任何博學多才的人都不會自滿自足。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這種人即便有滿腹的才學,也會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夢的雲雀一樣,從虛幻的雲霧中墜落下來。摔在現實的岩石上。不是嗎?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願意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閉關自守,結果使中國變成一個匍匐在洋人鐵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不學無術,自高自大,同樣是我們做學問的勁敵。由此看來,我們只有通過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自謙自勵,才能在探求知識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遠進取。

(本文作者張明厚,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

本文思路結構

學然後知不足

引論――類比引論法

類比體

河水望洋興嘆

井蛙自慚孤陋

本體:

我們學然後知不足

本論

正面論證

正面提出論點――學習能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正面說理

比喻論證――以拓荒比學習

層進論證――八個“愈”字

正面舉例(無)

反面論證

反面提出論點――不學習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

反面說理――比喻論證――雲雀之喻

反面舉例――清王朝閉關自守

結論――我們只有在學習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自謙自勵,永遠進取。

[變式例文]

學然後知不足

雄鷹只有當它搏擊藍天時,才知道天空是多么遼闊,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人大海時,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寬廣,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樣,-個人

只有當他學得愈多時,才知道學海無涯,而自己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罷了,他才懂得要永無止境地進取,用句俗話說,就是。學然後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願意學習,不願學習當然就與求知領域接觸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領域是多么深遠奧妙。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為自己還很有知識。這正如井底之蛙,不願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鳴得意。我國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譽為"江南才子",後來他不思進取,不願繼續學習,最後留下了"江郎才盡"的笑話。我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則寓言講的是-個楚國人學習駕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師傅在平靜的水面教他,不幾日,他便能操舟自如。於是他以為自己"盡操舟之術",不願繼續學習,就辭退了師傅。後來他駕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濤翻滾,他只落得"四顧膽落,墜槳失舵"的結局。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深入學習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門知識。

相反,學習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學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學家芝諾曾經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用一個圓的內部來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而用圓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識,他說一個人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這個圓的周長也就越大,與未知領域的接觸也越大。因此,他對他的學生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知道的東西比你們多些。”這位科學家正是始終不滿足,不斷地進取,才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學然後知不足,首先必須學,而且要不斷地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滿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列寧說:“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總還懂得一點什麼。”巴甫洛夫說:“你們在任何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不管別人怎樣器重你們,你們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沒有知識。’”這些教誨,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知識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學習就是知識源泉的源頭。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乾涸,永遠流出清澈的泉水,澆灌出智慧的花朵,結出豐收的碩果。

本文思路結構

學然後知不足

引論――類比引論法

類比體

雄鷹搏擊藍天

小溪奔入大海

本體

學然後知不足

本論

反面論證

反面提出論點――不學習也就不會感到不足

反面說理――比喻論證――井底之蛙

反面舉例

江郎才盡

楚人學舟

正面論證

正面提出論點――學然後知不足

正面舉例――芝諾的言行

正面說理-

魯迅語

列寧語

巴甫洛夫語

結論

引用:朱熹語

比喻: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乾涸

例文.

遺人玫瑰,手有餘香

山東一考生

外國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說過: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不會坐視不管,我會盡力幫助他,這樣做不但不會讓我損失什麼,反而會給我帶來榮譽,讓我的事業更加順利。這便是一種雙贏的智慧。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無形之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贏得競爭中的優勢。

因此,我們應善於利用雙贏的智慧,用自己的長處來彌補別人的短處,從而使自己的長處得到彰顯。

當我們能夠積極幫助別人時,自身的價值便會得到體現,會使自己獲得極高的信譽。二戰結束後,各國經濟極度蕭條,企業由於受到戰爭的破壞,資金匱乏。而此時各國銀行大多停止了接濟困難企業。然而,此時的花旗銀行卻積極辦理各項貸款業務,盡力挽救各國企業,幸運的是,企業由於受到援助,迅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復甦,並按時歸還了花旗銀行的貸款。花旗銀行的這一友好舉措,不但沒有使自己蒙受經濟損失,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極高的信譽。在此後的發展中,花旗銀行憑藉良好的信譽,使自己成為世界知名銀行之一。這一雙贏的做法不但救活了企業,而且讓花旗銀行彰顯了自己的長處。

相反,當我們不善於採取雙贏的智慧,不樂於施助於人時,那么自己本身的發展便會極為緩慢,因為我們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外國一位傳教士曾經說過:“當他們去攻擊革命黨的時候,因為這與我無關,所以我保持沉默;當他們去攻擊農民軍的時候,因為這與我無關,所以我保持沉默;而現在他們來攻擊我了,我該怎么辦呢?”這名傳教士由於以前沒有幫助過別人,現在便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現在的一些企業利用詆毀別人的手段來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它不會贏得買家的信任,反而會敗壞自己的聲譽。

由此可見,通過幫助別人來彰現自己的長處,這種雙贏的智慧可以促進我們自身的發展。

那么,我們要懂得幫助別人,自己身處危難之時,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前進。

“雙贏的智慧”讓你我共同享利,並有利於自己長處的彰顯。

3、結論------豹尾 

結:收束全文。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於落句”,尾段的得失一定意義上注定了文章的成敗。議論文寫作要求觀點的統一,布局的嚴整緊湊,這同時就在提醒著我們要努力寫出精彩恰當的結尾。就針對議論文而言:第一,尾段必須與首段相呼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結尾要扣題。第二,尾段要精練平實、富有深味,乾脆有力而又發人深思。

例如:XX年滿分作文四川考生《生命如風》“惟有風,可以穿越荊棘。惟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雲散”。

高考例文:  聽取心靈的召喚(XX年高考滿分作文)

曾幾何時,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曾幾何時,在他人的只語片言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曾幾何時,沒有選擇堅守抑或聽取的膽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陽光……朋友,別把心灰,別把氣喪,請聽取心靈對真善美的呼喚,讓心靈之燈為你導航!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

既別深陷於剛愎自用的泥潭,也別迷失在莫衷一是的他鄉。翻開歷史的冊頁,你會看到商紂王不納良言只落得家破人亡,劉阿斗沒有主見只能在可悲可笑的人生舞台上將蜀國埋葬。而當你關閉心靈之窗,不再與世界交往,你只能給思想加框,心靈上綁,永遠不能在生活的無垠藍天上自由翱翔。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去想那些把無數庸者掩埋的蜚短流長,也別計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積毀銷骨”的力量。你悲傷,是心在低吟;你微笑,是心在歌唱。別人指手畫腳時你巋然不動是一種榜樣,別人的非議與指責只會更好地映襯出你的勇氣與度量!只要問心無愧,你的腳步便走得穩當。位高權重時選擇他人的勸誡還是無休止的褒獎?榮譽加身時選擇他人善意的勉勵還是諂媚的頌揚?慾壑難填時選擇無休止的自我膨脹還是一句箴言——“無欲則剛”?只要堅守心靈之燈對真善美的期望,它終將為你指引最正確的方向!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讓雙眼被道聽途說的表象皮毛蒙上,也別把“懷疑論”的精神弄得太過誇張。無論對人對事,千萬不要只憑陳年老賬,讓心靈的天平總是空空蕩蕩!揚棄中多幾分審視與估量,選擇中找準真理的重量。當歧路亡羊,墨子會嚎啕大哭,是因為沒有心靈之燈為他導航;孟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霸氣,就是“當仁不讓”思想下的個性張揚。當你不熟悉情況,多詢問詢問,恰好似“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是找到捷徑的良方;可是正直與良知要求你這樣或那樣時,你就該勇往直前,千萬別迴避,別退讓!

聽取心靈的召喚吧,不要師心自用,也別全盤吸收。當你有心靈之燈為你導航,你的生活之路才能走得坦坦蕩蕩,讓愛你的和你愛的人心中充滿陽光!

〖點評〗議論文論點要明確,使論點明確的方法是:①開頭就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②同時還應注意到,加深強化觀點的最好方法就是反覆吟詠、多次點題。 本文通篇點題達五次之多。這樣不僅使論點突出鮮明而且全文鏇律往復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