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存在的幾個問題

劉延俊 

一、文面上的誤區

1、書寫潦草,給人一種做事不認真、不嚴謹的印象,有不尊重改卷者勞動的嫌疑。

2、書寫畸形,有字形行過分瘦長者,有字型過大出格者,有所有書寫傾斜者,有字形上緊下松者,還有上寬下窄者;有在所有字中誇張某一筆畫者,如撇、豎、捺等;有字形大小不一,上下錯落者;還有自創字型不倫不類者。凡此種種,不僅不能給人美好的感覺,反而引起人的厭惡情緒。

3、有筆顏色不能統一,尤其用色彩很淡的原子筆,再加上筆畫極細,難以辨認,增加閱卷者的負擔。

4、版面設計不合理,有的段落太碎,如人物對話全分行,占了大量版面;有的段落太少,顯得布局擁擠,如只分三段,或三段平分,或第一段太長,或末一段太長。正確的做法是開頭結尾兩段稍短,中間長短錯落,如此則給人一種輕鬆勻稱的感覺。

二、取材方面的誤區

1、拿別人的作文材料改頭換面,充當自己作文的主體。比如考前背誦別人的作文,考場上默寫出來,或者轉述別人文章的內容,用“我讀過這樣一篇文章”的句子作引子,然後複述別人文章的內容。這種情況一旦被閱卷者發覺,就有可能被裁定為抄襲,不僅自己的作文才能不能表現出來,不能被人賞識,反而讓人以為你是投機取巧,自然得不到高分。

2、專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為快,以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觀察評定世界,視野狹窄,思想走極端。比如,漠視老師的辛勤勞動,抓住其偶爾處事不妥的地方,以一種極不理智的態度、極不嚴肅的語言加以“抨擊”;再如,漠視家長的辛苦和關愛,在不能完全理解成人情感世界的情況下,抓住其處世的不當之處,大加譴責。總之,在他們的材料中表現的是憤憤不平,苦難重重,一肚子怨氣,仿佛他們是天下最不幸的人;而不是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充滿寬容仁愛之心。這樣的中學生有誰喜歡呢?

3、動輒模仿“大話”之類,胡編亂造。如以神、鬼、狐、怪、上帝、基督、八戒、悟空等為主角,漫天胡云,不知所言。

4、不能避免取材扎堆的現象,造成取材與別人大同小異的後果。如常以升學考試失利、成功為題材,就會與其他同學類似。從這個角度講,只有不斷拓寬取材領域,取自己的材料,寫自己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確實為之動過情的事情,才是最好的取材渠道,才有可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5、俗話說真實是文章的生命。有的同學作文內容違背生活邏輯,嚴重失真;或觀點偏狹,背離客觀實際和科學精神。如寫景方面,表現出景物與季節氣候相矛盾;寫人物,人物性格自相矛盾等。暴露出生活不足,觀察不細,主觀臆測的弱點。

三、結構布局方面的誤區

結構方面的問題源於對文章主旨的模糊,或者結構能力的欠缺。

1、詳略不當。要么沒有詳略,慢慢道來,直到夠字數;要么前緊後松,詳略倒置,這是詳略方面最主要的表現,其原因或者是開始怕寫不夠字數,所以凡事都展開,到了後邊主要情節抑或關鍵處就沒有版面、或者沒有時間了。而主要的原因還是主旨不明朗,主旨意識不強,開始構思時沒有想清楚何處應一筆帶過,何處該充分展開。

2、開頭空泛議論,不新鮮,不深刻,不含蓄,如大白話;刪去一點也不影響主要意思的表達,而且顯得更乾淨,更利落,直奔主題而去。也有的開頭敘事拐彎子,兜圈子,繞來繞去,半天說不到正事上來,等到說完,開頭已占七八行。整個開頭顯得臃腫拖拉,疲軟乏力,毫無痛快淋漓、耳目一新、警策獨到之感。

3、結尾不能扣題目、不能照應開頭、不能揭示文章主題,或是不能在原有主旨的前提下延伸出一個更新鮮的意思,不能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不能創造一個意蘊豐富的畫面、細節。顯得隨意、漂浮,平淡如水,味同嚼蠟,缺乏激情,精神散亂,沒有投入全副精力。

4、結尾表達不講究技巧,不講究語言,不講究形式。如,不知用反問、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不知道用對比、象徵等寫法,不會借用名言佳句警句、古人詩詞歌賦的句子,不會用夢、用細節、用景物、用心裡等等含蓄而優美、形象而生動的表現手段。總之,顯得束手無策,像初學寫作的國小生,與中學生應有的思想深度、藝術修養不相吻合。

四、表達方面的誤區

1、題目平淡,角度平庸,沒有形象感;不生動,不會借用名言佳句警句、俗語、諺語格言、廣告詞、古詩詞語句、影視作品名或其中的精彩句子等作題目,無法達到新鮮活潑,醒人耳目,吊人胃口,留有懸念的理想境界。

2、對文體不限理解錯誤,或者主旨不明,構思隨意,以致文體含混,寫出四不像的文章;或者沒有明確的文體意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匆忙下筆,等到發現問題,已經進退兩難。一般表現為文章前後兩部分,一為敘事,一為議論;既不像記敘文,又不像議論文,也有記敘、議論交錯進行,平均用力的,總體上感到記敘、議論猶豫不決。

3、寫人物只會用對話,不知適時加入細節或其他人物描寫方法,不會加入景物描寫以渲染氣氛或襯托人物內心情感,不會在對話的過程中運用插敘,做相關補充;讓人感到單調乏味,缺少文采。

4、敘事缺少節奏感,只想把事情交代清楚,忘記了應根據主題的需要有詳有略,沒有明確哪裡是情節的重點、關鍵部位,哪裡該快速推進,哪裡該停下來精雕細刻,充分展開。

5、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寫出的文章,半生不熟,不論不類。比如,用其他實用文體(病歷、產品說明書、招工簡章、實驗報告、廣告詞等)形式包裝的,用戲劇形式表達的,用“題記”、“後記”裝飾的等,因對上述形式掌握不熟練,或者不能將形式與內容有機的結合,以致於弄巧成拙。無用的文字占了大量版面,有效內容被弄得支離破碎;篇幅東拼西湊,中心內容不能集中,以致分散閱卷者的注意力,給人一種散亂、牽強、不完整、不嚴密的感覺,使人產生一種煩躁和厭惡的情緒,嚴重影響分數。

6、不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主要表現為:記敘文不能靈活運用議論和抒情,表達觀點態度,情感和認識,或引領讀者思考,或揭示文章主旨;說明文不能靈活運用記敘和議論,使文章增加生動性,增加一些政治因素和情感色彩;議論文不靈活運用記敘,使論據更充分有力,帶有強烈的傾向性。

7、不能有意識的運用寫作技巧,缺少藝術含金量,平淡、平庸,一無可取處。比如,不用對比,表現人物品質的高下,突出事物特徵,顯示主題;不用象徵,形象含蓄的表現主旨;不用托物言志,生動感人的抒發思想感情,其他如不能靈活的運用懸念、照應、伏筆、渲染、烘托、鋪墊等等。

五、語言方面的誤區

語言油滑,亂用一些低俗的口頭禪,亂用一些所謂時髦的網上語言,或者盲目模仿歌星、影視明星的不規範語言,顛倒錯亂,囉里囉唆,滿篇語言垃圾,給人一種極不規範、極不嚴肅的印象,流露出一種“痞子”味道。

2、文白夾雜,或生造詞語,文中不是巧妙引用古詩文語句,而是自己有時用“文言”表達意思,再加上自己胡亂製造的詞語,結果是半生不熟,磕磕絆絆,不倫不類,難以卒讀。

3、故弄玄虛,說些令人費解的話,這些話往往表現出一種時髦或流行特徵。至於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寫作者本人都難以說明白。

4、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有些同學的語言形式單調呆板,缺少變化。無藝術可言。如寫人物對話,一律學生腔,缺少個性化,沒有生活氣息;不能靈活運用修飾方法寫景狀物,表達感受、感情,總是直來直去,直說,缺少含蓄和形象;句子沒有長短的變化,缺少節奏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