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指導:真摯感人造語

第30講,真摯感人造語

1998年聯考題目是《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許多考生寫父母不是雙亡就是遭遇不幸(如得不治之症,出車禍等),分明是編造情節、無病呻吟!從XX年開始,聯考作文的發展等級里增加了一條“感情真摯”的要求,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信息:聯考中那些以真情動人的文章能獲得高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這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東西,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以不同的方式謳歌、讚美,成就了多少感天動地、盪氣迴腸的美文。人類最複雜的東西是情感,最具有個性特色、最能打動人的也是情感,因而語言真正的力量是要挖掘內心深處的靈魂,抒寫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情,敞開心扉,“以自己的心靈之火點燃別人的心靈之火”,使讀者“去以心發現”(何其芳語),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時下的影視大片,儘管其耗資怎樣巨大,其陣容怎樣無比,其視覺怎樣新麗,其音響怎樣震撼,也只不過是一時聳人耳目、娛樂視聽而已,終究沒能震撼觀眾的心靈,也就終究難以動人。記住:行文語言一旦真摯,出乎心靈,有無技巧都無關緊要,甚至讓一切技巧黯然失色,如同出浴的美人,素麵朝天,也還是魅力動人。

當然,做到語言真摯,情感動人,也有值得借鑑的方法:

1.素材選寫中見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上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要選擇自己經歷過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來寫。

2.衝突描寫中露真情。如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誤會的衝突、情感的衝突……這些常是捕捉真摯情感的地方。

3.細節勾勒中繪真情。真實細膩的細節描寫,向來就是動人情思的。細節描寫的魅力是在細緻入微的描繪中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感情。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處,就在於父親蹣跚地努力地穿過鐵道爬上月台為我“買橘子”的細節描寫。

4.烘托敘述中顯真情。如欲揚先抑的手法,互見與烘托法——情感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它可彼此交錯彼此映襯,一方的真情可以襯托出另一方的真情。

5.綜合表達中傳深情。起碼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抒情自不待言,我們可以根據文章內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選擇恰當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描寫,特別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對表達感情無疑也有直接的功效;適當的議論,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華;具體的記敘,是抒發感情的依託。抒情描寫議論若不與記敘相結合,情感的表達就會缺乏必然性。此外,關鍵語句的反覆詠嘆,可以使感情表達逐層加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染力;恰當的對比,能使感情表達更鮮明;形象的比喻,能使無形無質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例文借鑑】

真愛

路小汶死的時候,才只有六歲。

XX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場幾乎要波及整箇中國的地震把這個像花朵一樣的小女孩永遠地掩埋了。她甚至還沒能從那場甜美的夢中醒過來。

當媽媽劫後餘生從單位趕過來的時候,幼稚園只有成堆的鋼筋水泥。耳畔是同樣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他們如同瘋子一樣衝上去,用雙手不停地搬、挖,鮮血淋漓。

那一刻,日月無光,天昏地暗。

救援隊來了。不斷有孩子從廢墟中抬上來,但大多已成了屍體。殘缺、變形甚至於血肉模糊。只有3個孩子倖存,但是沒有路小汶。

媽媽像是失神了,她看到小汶穿著白裙子背著書包一蹦一跳地走過來,甜甜地叫著“媽媽,我們回家吧!”……書包?媽媽忽然看到小汶的花書包了。它在廢墟里悄悄探著個頭兒。媽媽於是飛一般地衝過去,雙膝跪地,手忙腳亂地一邊叫著“汶汶,媽媽來了。汶汶,媽媽來了……”一邊把它挖出來。但等到媽媽真的把它挖出來的時候才真的明白,汶汶是真的不在了,不在了……

她抱著書包坐在那一堆殘垣斷壁上號啕大哭……

她的淚水一直沒有斷過,一天,二天……

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做了一個夢:一群小天使在天堂里祈禱,每個孩子手裡都拿著一支點亮的蠟燭,只有一個小女孩的蠟燭是熄滅的。她趕忙跑過去一看,那個女孩居然是汶汶。她泣不成聲地問汶汶:“汶汶,為什麼只有你的蠟燭是熄滅的?”汶汶委曲地說:“媽媽,每次他們幫我點亮蠟燭,你的淚水就把它澆滅了。”

她恍有所悟,卻不再哭了。她做了救災志願者,匆忙地奔走。拯救每一個可能獲救的生命,幫助每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她不再悲傷了。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每個媽媽都是孩子的媽媽。

再後來,她收養了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她叫他小川。她像一個真正的媽媽一樣愛他,就像愛汶汶一樣。

這晚,她又做了一個夢:看見小汶手裡捧著最明亮的蠟燭,笑容甜甜地站在那些小天使中……

她忽然明白了:

原來愛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

簡評:文章作者編述了一個故事,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失去了小女兒——小汶,她痛徹心扉。痛定思痛,堅強的母親成了一名志願者,並收養了一個小男孩——小川,汶川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這裡,反映出受難民眾的悲痛,也反映出災區人民的堅強,更反映出人間的真愛,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例文借鑑】

牽手

媽媽,今夜可曾看見月光偷偷溜進我如詩的夢中?爸爸,是你那根笨拙的手指,硌痛了我流淌在歲月中的笑聲?

媽媽,我想在天堂里遊戲,可我怎么才能飛快地跑進天堂。前方的路太黑太暗,淒迷了我的雙眼,我感覺到害怕,在彷徨無措中,我聽不到你溫柔的呼吸,我感覺不到你溫潤如玉的手指。媽媽,是哪朵丁香佇立在我的窗前?讓我憂鬱的夢中濤聲起伏。媽媽,我記得你的綹綹秀髮,那髮絲是留在水墨江南里的一段思念,是你如瀑般傾瀉下的一汪碧水柔情;不是韶光易逝的年華,不是彈指紅顏的青春,在通往天堂的無期之旅中,你的青絲是纏繞我最後的熱愛。

爸爸,我還能聽到你的故事嗎?你的聲音好美,就像那克萊德曼指尖流過的琴聲,就像月光揮灑下柔腸百轉的親吻,可是你的鬍子扎疼了我的臉,我哭了。我記得你講蒹葭,你說那是《詩經》中蹁躚起舞而出的美女,像你剛滿三個月的小女兒一樣;你說蒹葭獨立水湄寒秋,聽關關鳩鳴,可我怎么突然覺得那是秋水般一闋古典的歸夢。燈火已遠,流星已近,那一抹淡淡斜陽躲在哪片雲下?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歡樂的歌聲……

爸爸、媽媽,我想聽你們講夕陽下過去的事情。

孩子,你走得好快,媽媽還抱著你三月的溫床,媽媽還在不停地為你搓洗已經乾淨的尿布。媽媽知道你不會再聽《小燕子》了,可媽媽怎么還在唱?為什麼?

孩子,你本來就是天堂的仙子,卻不幸落入凡間的災難。三月的柳絮不飛,因為春風恨你;三月的桃花不開,因為芳華妒你。於是你又回到天堂,你的身邊有小朋友陪著,對嗎?去天堂的路好黑,媽媽的目光照不亮你的前方。你走得太快,媽媽還沒來得及吻你最後一次。

思汝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媽媽想你。

孩子,爸爸再也不會用鬍子扎你的小臉,爸爸天天給你講故事,行嗎?你會聽到嗎?爸爸給你講靜立海棠花旁如海棠般遺世獨立的黛玉;爸爸給你講李清照的點絳唇歌;講“一點梅花亡國恨,二分明月老臣心”的史可法;講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的岳陽樓。

可爸爸知道你再也聽不到了,你在地動山搖中飛去了,爸爸還要講,山裡的老爺爺,他說……

他說什麼呀,爸爸,媽媽?

孩子,來世再牽住我們的手!

實在難以相信考場上會產生這樣一篇充滿文學韻味,同時又飽含作者深情的佳作!這是陝西一考生的滿分作文,作者以一個三個月的女兒與父母對話的方式展開敘述。先以充滿了古典韻味的“玉”“丁香”“青絲”“水墨”等諸多意象抒寫對媽媽的愛戀,再通過懷念爸爸故事中的“蒹葭”“鳩鳴”“秋水”來表現對爸爸的敬愛。一句“爸爸、媽媽,我想聽你們講夕陽下過去的事情”將自己對父母的依依不捨之情推向高潮,同時又做一小結。然後,作者以媽媽的口吻點出三個細節:抱著三月的溫床,不停地搓洗已經乾淨的尿布,還在唱女兒不會聽到的歌謠。這三個似乎有點神經質的行為細節真實表現出母親失去女兒之後的極度悲傷,讀來令人落淚。第三部分,寫爸爸對女兒的思念。有後悔,再也不會用鬍子扎女兒的小臉了;有遺憾,太多文學的美好還沒有來得及和女兒分享。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的結尾,女兒與爸爸的一問一答之間,讓我們不得不相信靈魂可以永存!誰說陰陽兩隔!有真摯的愛,我們會生死相依!。

直通車 寫作第31-33講(常體)

常體篇

從XX年起全國普通聯考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對寫作的總要求是: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不再提過去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

這種分類下,“論述”包括“議論”和“敘述”兩種表達方式。提“論述類”而不再提“記敘文”、“議論文”,意味著對高中生而言,所寫的文章不宜仍是簡單的“記敘”某件事、某個人,而應有一定的“論”的成分,也就是“夾敘夾議”類的文章。“實用類”文章指新聞、通訊、訪談、調查報告、傳記、社科論文等。“文學類”文章主要指散文、雜文、微型小說、小戲劇、報告文學等。

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按傳統分類指導聯考寫作,將訓練的重點放在力爭寫好傳統分類下的記敘文和議論文上,實際上,就是練就論述類、文學類文章的寫作基本功。

“實用類”文章,在聯考中一般不作為寫作文體套用,只做閱讀套用,但我們還是藉此欄簡述傳統的實用文章如說明文、套用文的題材特點和寫作要點。

因此,我們已知新的文體分類,但更考慮聯考寫作的實際情形有變通,而仍用傳統體裁分類安排寫作指導的章節。

傳統的常見文體三大樣: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這三樣文體的特點,概括地說:

記敘文以情景感人,議論文以道理服人,說明文以知識告人;或者說,記敘文動人以情,議論文服人以理,說明文授人以知;或者說,記敘文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議論文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說明文以自己所知之事曉人。

明白了這三大文體的特點,是寫作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