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聯考現代文閱讀備考的兩點思考

在聯考成績出來後,有老師說:“你那兩個班考得不錯。”後來才知道文科重點班超出a組(105.09)平均分3.91分,文科普通班超出b組(99.98)平均分1.05分;兩教學班120分以上的有4人,110分以上的有38人,占教學總人數33%。想著這令人欣慰的成績,不知道有沒有現代文閱讀這個板塊中的功勞。也許有吧,因為在XX年的一模和二模的時候,這兩個班在這個板塊的得分都能夠站在級組的前列。

過去一年的現代文閱讀備考中,我個人認為有兩點是處理得比較好的。

第一,提前複習且多花一點時間在現代文閱讀上。

在XX年的聯考備考中,我花了較多的時間在現代文閱讀上。這種做法基於幾個考慮:

這兩個班的成績在級組中分別處於前列和中上水平,他們應該有能力較好地完成能拉開差距的題目——現代文閱讀, 所以要捨得投入時間進行備考。而且要出成績,就得找出成績的地方,基礎、文言、語用、作文,這些都是備考比較成熟的板塊,大家的經驗積累也不少了,剩下的是詩歌和現代文閱讀,詩歌是個難點,現代文閱讀出現了選考題,大家對這部分如何備考還處於思考的狀態;詩歌分值少,備考投入卻不少,現代文分值高,備考投入比詩歌多不了多少。教師要備考兩類文體,會辛苦點;但對基本確定了選考某類文體的學生來說,備考量是沒有多大變化的,所以應該在現代文備考上花功夫。

另外,對於選考題,我拋棄了備考“實用類”還是“文學類”的思路,採用了備考具體文體如傳記、散文、小說、新聞、科技文……的思路。因為我發現不少學生對不同文體的把握能力並非以“文學”或“實用”來區分,而是“傳記-散文-新聞-科技文-小說……”這自然增加了現代文閱讀複習時間。

我校備課組在去年較以往大約提前了二十天複習現代文閱讀(中間穿插語言運用複習),這就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時間接觸各類文體的題目,到一模前,我讓學生統計一下自己在各類文體中的得分率,從而排列出自己選考的文體順序。

當然,這種做法並非適用於每個層次的學生,如在XX年的聯考備考中,我帶了兩個全級最落後的班,每次考試,選文學類的學生不超過5%(學生實在無法看懂文章),所以備考就集中力量在實用類文體上了。

我個人認為,對有能力的學生,提前一點複習現代文閱讀是有利的,一個是必考部分的讀解能力通過訓練後,見效比較明顯,但這需要時間;提前複習還有利於把必考部分的能力遷移到選考當中,這也需要一段時間。另外,如果提前一點複習,學生做了一定量的題目,有利於教師在一模前幫助學生回顧、總結選考類的題目,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

去年在閱讀教學上花不少時間的第三個原因,是我不僅採用以往按“縱”(按照具體的文體、文章來講解)的方法來教學,而且用“橫”的方法,即一般兩個星期左右,就把最近做的題目中同類型的歸納一次。這也是很耗時間的,有時候講一類題目,就要花一節課。但這個“橫”我覺得對學生大有裨益,很多學生在每次歸納的時候,總是“恍然大悟”。每次歸納的內容也不必多,甚至只講一類題型,把它講透,而且不必局限在某類文體中,只要是同類題型,就可以拿來講,這樣對培養學生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心理很有好處,學生手裡掌握著幾種基本的閱讀解題能力,就不會對“考什麼文體”過於在意了。

當時覺得花這么多時間在現代文閱讀上,是有點危險;今天看來,這於我們的學生來講,應該是可行的。

第二,教學“重點部分細節化”。

學生在現代文閱讀教學這個部分,通常是“聽得明白”,“做題走樣”。

要應對這種窘況,我覺得就得細節化,也就是要把學生“走樣”的情況“放大”,讓學生自己直視自己的問題。課堂上寧願講少一點題,但要講到點、講深入一點,並且要把學生的問題用恰當的方式暴露出來,讓他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比如,我喜歡在課前就讓學生把昨天的作業,或者他在測驗中寫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寫在黑板上的答案,一般存在以下的情況:不審題作答、不扣題目作答、不懂借原文語句歸納作答、答題思路混亂等。有時候也讓一些答得好的同學上黑板寫,讓這些學生講自己的思路,給其他同學啟發。做這個工作前,一般已經抽檢了學生的作業,知道問題所在,所以寫在黑板上的答案都有代表性。

現代文閱讀除了講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他“從閱讀文章到答題”這整個過程,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是一開始就先入為主,沒有讀清文章,連作者的意圖都沒有弄清楚就做題,還是做題的時候沒有做題的意識(如沒有確定問題的指向、範圍就亂找答案),又或是篩選句子、組織語言的能力薄弱……這些最好能夠在批改作業、改卷的過程中,給學生指出來。有時候,你給學生指出問題了,他還不知道那是問題,你還得讓他自己總結,我喜歡讓學生在講評完的測驗卷旁邊寫一下他該題失分的原因,他寫對了,證明他明白這個理;此外,一般一個星期下來,我會讓學生總結一下本周的做題目心得,下次再訓練的時候儘量不出現上次出現過的錯誤。

前面我講到講課的思路是一個階段下來還要“橫”著講,這“橫”著講的內容,很多時候是根據學生在作業、測驗、平時課後提的疑問來確定的。把他們出現的問題,一個時間段作一個總結,歸納,等於又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問題。

整個過程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現代文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多次的“放大”與糾正:作業訂正——在黑板上放大錯誤——課後反思——測驗再檢測再訂正再反思——階段總結。我把這個叫作“重點部分細節化”,老師利用一切機會提醒學生,也讓他自我提醒、自我糾正,這樣子錯誤應該可以少犯一些吧。

在區統考、一模、二模這樣的大考後,除了做課堂常規的講評工作以外,還要做好課後的面評工作。學生多,就要充分利用數據,把出現同樣問題的學生幾個集中在一起面評,讓他們講講自己在答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種面評對於比較靦腆、鬥志不是很強,平時不是很愛問問題的學生特別有效,平時問問題的人多,他們擠不上,對於閱讀中出現的問題他總是模模糊糊,這個時候你給個機會給他,有時候一下子就把他給點醒了。這種面評還是一種心理療法,在一模、二模這樣動盪的時期,通過談話,給學生學習上具體的幫助,比你老叫他“勤奮”有用得多。

總結去年的一些做法,我個人認為以上的兩點是最重要的,第一點是選準突破點,並解決了把時間花在哪裡,什麼時候開始複習等問題;第二點是把握住方法,如何把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儘量減到最少,有效提高學生的答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