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人事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和下半年打算

上半年,我區人才人事和編制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人事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大力引進高層次、急缺型人才,切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繼續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構建小康和諧新xx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人事和機構編制保障。

一、圍繞發展大局,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緊緊圍繞“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以大力引進高層次、急缺型人才為重點,以面向全國選聘“小巷總理”為亮點,深入做好“引才”、“用才”大文章,努力為xx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繼續面向全國選聘大學生“小巷總理”。 圍繞區委、區政府5年引進100名大學生“小巷總理”的目標,成功實施了第二批面向全國選聘“小巷總理”工作,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份的1188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報名參考,經過充分競爭,過細遴選,36名佼佼者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成為xx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或主任助理,其中碩士研究生6名,中共黨員20名。至此,我區社區幹部隊伍中本科以上學歷占到近一半的比例,社區幹部隊伍梯次結構得到了明顯最佳化,幹部隊伍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為社區各項工作的創新、深入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 加大高層次、急缺型人才引進力度。一是以面向全市選聘緊缺人才為抓手,為區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引進音響師、助產師、燈光(舞美設計)師及旅遊管理人員、文博人員共7名。二是面向全國選聘優秀教師,為開明中學(新區學校)公開招聘語、數、外等專業課優秀教師11名。三是面向村居主任書記定向招聘街道事業人員8名,解決了社區幹部的後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社區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四是組團赴長沙、武漢等地,參加各類高層次人才專場招聘會和畢業生雙選招聘會,為全區企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170餘名,較好地緩解了我區高層次人才相對緊缺的現狀,進一步最佳化了我區人才隊伍整體結構。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激勵機制。我們結合區情實際,進一步修訂完善了《xx區選聘到社區任職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並在此基礎上制訂出台了《xx區到社區任職高校畢業生考核辦法(試行)》,定期對社區幹部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續聘、獎懲、培訓、崗位調整、幹部選拔及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重要依據,建立完善了社區幹部的長效管理和正常考核機制。

二、強化考核獎懲,全面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以考核獎懲為抓手,以能力提升為重點,嚴把“三關”,規範管理,全面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

(一)嚴把入口關,保證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按照市組織人事部門的統一部署,會同區委組織部實施了2011年全區公務員招錄工作,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周密部署,嚴肅紀律,圓滿完成了公務員招錄的網上報名、筆試、資格複審、面試、體檢和政審考察等各環節工作,為區發改委、建設局等部門及街道機關、參照單位新招錄公務員26名,新招錄公務員將於7月份走上工作崗位。

(二)嚴把考核關,促進公務員隊伍勤政廉政。紮實開展公務員考核工作,認真按照《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嚴格考核標準,規範考核程式,對全區625名公務員和參照管理人員進行考核,保證了考核結果的公正與合理。同時把考核結果同獎懲制度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公務員獎勵規定(試行)》,及時報請區委、區政府對符合條件人員予以嘉獎或記三等功,共有41人受到嘉獎,10人記個人三等功,5部門記公務員集體三等功,使考核真正起到了獎優罰劣、激勵鞭策的作用。

(三)嚴把培訓關,提高公務員隊伍能力素質。根據省公務員培訓總體規劃和上級人事部門的要求,繼續實施“5+x”公務員能力培訓工程,今年的培訓著力改革方式,健全機制,加強管理,以集中授課的形式,組織全區科級以下公務員及參照管理人員參加為期2天的創新能力培訓,培訓結束後進行考核,通過對全區近500名公務員及參照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提升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按照項目建設“百日會戰”的時間節點要求,培訓將在7月份進行,目前培訓工作正在積極準備當中。

三、著力改革創新,依法規範機構編制管理

嚴格按照國家、省、市各項規定,及區委、區政府對機構編制管理的要求和對事業單位改革的部署,認真抓好機構編制管理各項工作的落實,進一步提高管理的法制化、規範化水平。

(一)積極探索事業單位網上登記培訓。為更好地做好我區事業單位網上登記工作,我們以xx區人事局網站為依託,在網站上建立xx區機構編制網頁連結,在網頁上發布事業單位登記法規、規章以及事業單位網上登記操作演示和問答,以全新的網路形式對事業單位登記操作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通過開設事業單位網上登記培訓,進一步規範了登記管理機關的行政行為,減少了事業單位申辦登記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費用,拓展了為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服務的渠道,豐富了培訓內容和形式,實現了登記管理機關與事業單位、公眾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