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青少年犯罪動機法律論文

青少年學者運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對青少年的失范行為進行研究,同時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以及差異交往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在犯罪行為的研究方面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的《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鑑》,對青少年犯罪情況進行了規定、闡釋和研究。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中指出:預防未成年犯罪應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矯治以預防犯罪的對策。

中國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滿十四周歲至未滿二十五周歲的人觸犯了刑事法律而應受到法律規定處罰的行為。按照中國法律規定,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為未成年人,已滿十八周歲的人為成年人。所以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滿十四周歲至未滿十八周歲),也包括成年人的青年犯罪(已滿十八周歲至未滿二十五周歲)。但中國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辦理已滿十四周歲至不滿十八周歲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偵探、強制措施、檢控、審理、判處刑罰、矯正與康復等。

第一,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過程。任何故意犯罪,都是一定的犯罪心理(其核心是犯罪動機)所支配。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個體與外在不良因素的矛盾、鬥爭和轉化的過程。這種轉化過程是由許多小的矛盾運動的累積而產生的一些小的品德和個性方面的質變,即犯罪心理的最終形成。如下圖表示:[4]

第二, 犯罪心理結構。人的心理包括心理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情感和意志等)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等)和心理狀態。簡言之,心理結構就是人在某種狀態下或從事某種活動中,各種心理成分之間以錯綜複雜的關係、多水平多層次的一種構成情況。人的心理具有意識性,即人的心理活動是自覺進行的。因此,人能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對行為進行自覺的支配和調節。犯罪行為是由犯罪人的心理直接支配的,青少年犯罪是因為長期處於外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就會加強不良行為的個性定型,這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產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