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民俗語彙與古代人生禮儀分析論文

在有關民俗活動中若出“黑白顛倒”的現象可是要受到世人非議的一件大事。同時,人們往往只是知道在某種活動中應該是怎樣的,不應該是怎樣的,只是作為一種傳統相沿習,並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民俗內在的文化意蘊。

誕生、婚姻、喪葬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大禮儀。在古代任何一項都有其特定的一系列程式、儀式,不同的儀式在人心理上產生的情緒是不同的,因而在整個禮儀中這種心理情緒會以某種色彩基調得到渲染。考查一下不同的禮儀中所積澱下來的色彩民俗語彙,會對此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一、色彩民俗語彙與誕生習俗

誕生是人一生的開端,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極為重視子嗣的國度里,更是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一件大事。儘管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一套慶生禮儀,但有一些習俗卻是相當普遍的,如“掛紅布”,“送紅蛋”,“食紅蛋”,“系紅腰帶”等。“掛紅布”是指嬰兒降生後要在門口掛上紅布,以向鄉鄰報喜。這一習俗產生很早,《禮記·內則》中就有“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的記載。“弧”,即弓;“帨”,即佩巾,後來由紅布來代替,可見掛紅布原來是特指“生女”的,後來成為一種普遍意義的報喜之象徵。掛紅布除了報喜的作用外,還有一層意義,即向外人表示不要隨意進入打擾,以免帶來邪氣衝撞了新生兒,比如孕婦、著孝者不能靠近新生兒和產婦。而用選用紅色本身也帶有祛邪的意味。產婦在生產期間要“系紅腰帶”也是同樣的道理。

各民族中幾乎都存在類似的卵生神話傳說,因而不約而同地形成了誕生食紅蛋的習俗。同時古人還認為雞蛋是有神性的,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因而“食紅蛋”只能是“雞蛋”,而不能是別的蛋。蛋的神性則來自生蛋的雞,古人以雞為百禽之長,為古代“五牲”之一,祭祀活動中也常用雞血,由此人們推之雞蛋具有雞一樣的神性效應。種種原因使“食紅蛋”的習俗在民間不斷被強化。

二、色彩民俗語彙與婚姻禮儀文化

從古自今婚禮都被看得及重,行婚禮之日應該是人生最喜慶的日子,傳統中的紅色在這一天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從定親到結婚,每一程式都被紅色主導,結婚也被稱為“紅喜事”,因而形成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紅”系民俗語彙。首先從“謀合二姓”的媒說起,《禮記·曲禮》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坊記》曰:“男女無媒不交。”沒有媒人男女雙方是無法談婚論嫁的。傳說女媧是最早的媒人,之後又產生很多媒的稱呼,如“伐柯人”,“冰人”,“月下老”,“媒婆”等,而人們最樂於接受的卻是“紅娘”。“紅娘”這一稱呼出自元王實甫改自唐元稹《鶯鶯傳》的雜劇《西廂記》,劇中的極力撮合張生與鶯鶯的丫鬟紅娘以其聰明善良的性格打動了世人,這一人物形象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媒人的代稱,並且取得了取代其它稱呼的地位,同時這也與介紹對象“牽紅線”的說法暗合,與婚禮以“紅”為喜慶代表的整體基調相合。

按《禮記·婚義》中的說法有了媒之後要行問名、納吉之禮,這在民間俗稱“發紅庚”,也叫“下帖”,“換庚”。也就是男方家取得女方生辰八字請人進行占卜,如果八字相合,則男方就可以將雙方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並排寫在一張紅紙上送往女家,稱“發紅庚”,表明可以議婚。議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下紅定”,即男方把財禮送往女家以聘定女方為妻。何以把財禮稱“紅定”呢,按黃庭堅《子瞻詩句妙一世》詩云:“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任淵註:“今人訂婚者多以紅纏酒壺。”《東京夢華錄》卷五“娶婦”:“次日擔許口酒,以絡盛酒瓶……又以花紅繳擔上,謂之繳擔紅,與女家。”概以此稱“紅定”。

婚禮過程中積澱下來的紅色民俗語彙更是不勝枚舉,如新娘新郎要“戴紅花”,“穿紅衣”,門前要貼“紅喜聯”,“掛紅燈”,“放紅炮”,屋內要“點紅燭”,新娘要蒙“紅蓋頭”,從下轎到進入夫家雙腳不能著地,要“走紅氈”,以示娘家與夫家同為姑娘之家,不有界限。據考,此俗始於唐代,明外方山人《談徵·事部》有:“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入,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秀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同時主人家行婚禮要給下人發“花紅”,即賞錢,舊時風俗,插金花披紅綢是表示喜慶的意思,名為“花紅”,因此在喜慶時給僕役的錢物也叫“花紅”。現在仍有此稱,意義卻有所擴大,如職員所得獎金或年終分紅也都稱為“花紅”。

下面說一說古代婚儀中最有特色的“紅蓋頭”。蓋頭習俗究竟起於何時,有人考證說此俗源於“以扇障面”的婚俗,而這種婚俗則始於魏晉。宋代則是蓋頭代替了扇子,南宋江已很普遍。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二十“嫁娶”對此有了明確的記載:“(新郎新娘)並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蓋頭,民俗學者有各種解釋,如遮羞說、搶婚遺意說、禳解邪煞說、降太喜神說等各種民間說法,而另有一種解釋似乎更合情理,認為該俗根源於宋儒道學的影響。考查一下宋代的服飾可以發現,蓋頭在宋代是婦女普遍的一種頭飾,或直接蓋在頭上或系在冠上,一般用皂羅製成,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外出活動都不離頭。其作用不僅是遮陽或防塵,也是為了遮羞,以防男子窺視。因結婚乃人生一大喜事故而取紅色成為“紅蓋頭”。由此可見,宋代婦女是不可以隨意地“拋頭露面”的。南宋是儒家道學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時期,其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性”,“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論調成為當時婦女行為的種種禁錮。在這種意識形態的操縱下,自然出現了蓋頭蒙面的婚俗。

其實,古代的婚姻習俗是經歷了一個由“黑”到“紅”的一個轉變過程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尚紅的,古代迎親多在夜間進行,而且有“乘墨車”的習俗,迎親者服飾也以墨色為主。古人以夜為陰時,黑為陰色,正與娶妻所謂“陽往而陰來”相呼應。而人類文化學家則認為這種禮俗出自古代動奪婚之遺,也有一定道理。後來雖仍有夜間迎親現象但也早已由尚黑改為了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