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畢業論文:前景誘人的海洋能

海洋能的概念

海洋能,顧名思義,由海洋中的海水所產生的能量,都可視為海洋能。海水的漲落潮運動所攜帶的能量由兩部分組成:海水的垂直升、降攜帶的能量為勢能,即潮汐能;海水的流動攜帶的能量為動能,即潮流能。海面在風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波浪運動所具有的能量稱為波浪能。海洋中由於海水度、鹽度的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海水密度和壓力梯度,或海面上風的作用等產生的海水方向基本穩定的流動,稱為海流能。在低緯度地區,海洋深層、表層海水之間的度差的形式所儲存的熱能稱為差能。在沿岸河口地區,由流入海洋的江河淡水與海水之間的鹽度差(溶液的濃度差)所蘊藏的物理化學能稱為鹽差能。

海洋能究其成因,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月亮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的以外,其他均來源於太陽輻射。海水是一個龐大的蓄能庫,只要有海水存在,海洋能永遠不會枯竭,所以人們常說海洋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而且開發海洋能不會產生廢水、廢氣,也不會占用大片良田,更沒有輻射污染。因此,海洋能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被許多能源專家看好。

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源,海洋能的全球儲量達1500億千瓦。例如,從南緯20度到北緯20度之間的海洋洋面,只要將其中一半用來差發電,海水水僅平均下降1攝氏度,就能獲得600億千瓦的電能,相當於目前全世界所產生的全部電能。

目前許多國家紛紛加快了對海洋能的開發利用研究,海洋能開發和綜合利用已取得明顯效益,其規模不斷擴大,已達到或接近商業化套用階段。有專家預計,在2024年後,全球海洋能源的利用率將是目前的數百倍。

我國地處亞洲大陸東部,鄰接太平洋,擁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陸岸線。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和大陸架制度,中國可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沿海島嶼6500多個。在沿海地區有4億多人口,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60%左右。

隨著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尤其近海、深水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以及海洋工程作業的擴大,能源消耗和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海洋能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海洋能的發展

人類很早就利用海洋能了。11世紀左右的歷史記載有潮汐磨坊。那時在大西洋沿岸的歐洲一些國家,建造過許多磨坊,功率在20~73.5kw,有的磨坊甚至運轉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20世紀初,德國在蘇興姆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潮汐電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研究、發展不同形式的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差能、鹽差能等。從國外海洋能利用技術與發展來看,海洋能開發裝置本身也經歷了理論探索、試驗與大規模開發這樣一條發展之路。由於海洋能能量密度低,現有的研究大都集中於提高轉化效率方面。在裝置容量上看,有逐漸增大並向商業套用推廣的趨勢。

我國海洋熱能主要分布在南中國海。潮流、鹽度差能等主要分布在長江口以南海域。華東、華南等地區常規能源短缺,而工農業生產密集。至於眾多待開發的邊遠島嶼更是不通電網、缺能缺水。在1億千瓦時的潮汐能中,80%以上資源分布在福建、浙江兩省。我國海洋能的分布正與上述需要相適應,可以就地利用,避免和減少北煤南運、西電東輸,以及運送燃料的花費和不便。海洋能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國如果能從海洋能的蘊藏儲量中開發1%,並用於發電的話,那么其裝機容量就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全國裝機總容量。我國的海洋能利用經過了20世紀50年代末以及70年代初兩次高潮,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洋能的開發處於充實和穩步推進時期。1985年建成的江廈潮汐電站完成5台裝機,發電能力超過設計水平,達3200千瓦,它的建成是我國海洋能發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