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範文

就連康德也不得不遺憾地講:“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雖然人人都是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但這並沒有阻礙人們探討幸福含義的腳步。中外無數醉心幸福追求的人對幸福的涵義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據載,單是羅馬尼祿時代就有200多種關於幸福的不同定義。綜觀中外先哲的這些思想,大體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建立在自然人性基礎上的感性主義幸福觀,將現實感官快樂視為幸福;二是建立在理性主義人性論基礎上的理性主義幸福觀,將精神滿足視為幸福;三是建立在社會人性論基礎上的德性幸福觀,認為有了德性就有了幸福,或者認為德性就是幸福。在這些思想中,不論對幸福的定義有多少種,但對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時的快樂感受和體驗這一點,是得到人類思想家共識的。人的需求不一樣,幸福和快樂的感受也就不同。

因此,我們認為,幸福就是人各方面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愉悅的主觀心理體驗。快樂的心理體驗是幸福的主觀形式;而人生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乃是幸福的客觀內容。

目的可以分為工具性目的和終極目的。在自身之外仍有目的的目的是工具性目的,只有自身之外再無目的的目的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工具性目的的核心,工具性目的服從於最終目的。教育目的也可以劃分為工具性目的、具體目的、現實性目的和終極目的。龐學光教授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規定性:第一,從教育活動領域來說,這個目的是屬於人類教育活動領域的目的,而不是某一種教育活動目的;第二,這個目的與教育共存亡;第三,這個目的是人類所有教育目的的最後目的。在這些目的中,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衡量其他目的的準繩和依據,它在一定程度上規約著其它目的,進而在整體上引導著人類教育活動的發展走向。如果教育沒有或無視終極目標,必將失去準繩和方向,最終危害教育活動本身。我們當今的教育就是由於忽視了或沒有看到終極目的,導致了教育異化。如應試教育,把學生作為考試的機器,使人性關懷在教育中失落,愛的精神在教育中淡漠。因此,確認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