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法律性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形成過程做一個基本的簡單描述:商業銀行直接向社會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信貸行為的發生和終結之間存在一個時間間隔,貸出貨幣與清償行為始終有時間差,正是在這段時間內,借貸的資金可能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不能發揮原來預期的效用,不能正常周轉或者借貸人在主觀上不願償還貸款,從而導致信貸風險發生。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的目前狀況

1.系統性風險

從銀行業整體的情況來看,貸款集中度較高是較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這種高度集中的貸款結構不但不利於化解銀行自身的系統性風險,還會對巨觀調控形成一定的阻礙作用。銀行貸款呈現出向大城市、大行業、大客戶集中的趨勢,每一層的集中都將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不斷提升。從貸款的地區來看,新增貸款主要投向了經濟發達的城區,而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貸款需求難以滿足,這種情況將加劇區域經濟結構的失衡,帶來一系列社會理由,使得信貸風險在政治層面上更進一步提升。從貸款投向的行業來看,不合理的結構性特徵依然延續,新增貸款仍主要流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業等;從貸款的客戶來看,各金融機構都把信貸投放的重點集中於大型企業集團,對某些企業往往是多家銀行多頭授信、多方貸款。

2.流動性風險

當前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中長期貸款在各項貸款中所占的比例卻不斷升高,這種變化趨勢導致了銀行資產負債在期限結構上的不匹配,從而加大了流動性風險。從存款的角度來看,儲蓄存款的比例變動和增速變動都不利於金融機構的資金儲備;從貸款的角度看,我國商業銀行1993年以來短期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呈下降走勢,中長期貸款的比重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1998年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綜合存貸款兩方的情況,商業銀行“短存長貸”的現象日益突出。目前商業行的中長期貸款和中長期存款之比基本在140%左右或更高,超過了120%的流動性監管指標。

3.政策性風險

近幾年,國家重點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增長過快的現象進行了巨觀調控。實施巨觀調控所帶來的政策性風險又令商業銀行已有的系統性風險更加顯性化,在貸款較為集中且受到巨觀調控影響的行業或企業,商業銀行形成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於過熱行業或大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而言,如果在已投入前期資金之後對其行調控或收緊,銀行就極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資產,從而成經濟緊縮的風險承擔者。以鋼鐵、水泥、電解鋁以及房地產行業為例,其投資資金中除20~30%的比例為企業自有資金之外,其餘的均來自銀行貸款。當上述過熱行業被納入巨觀調控的實施領域時,許多停建或緩建的大型項目使銀行早期投入的資金很有可能成為不良資產。

4.法律性風險

商業銀行業以經營金融資產和負債為對象,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作為自己的經營目標。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是商業銀行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促成了信貸業等高利潤產業的出現。但是,高利潤必定伴隨著高風險,為了防範風險,《商業銀行法》第39條規定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的強制規定。即使由此強制性的規定,但商業銀行追求高利潤的初衷不會轉變,商業銀行業的高風險的特點也無法徹底的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