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研究

自然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這樣才能站在學生的心理需求上。在每節數學課中,都應極力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概念。如講軸對稱圖形時,在本課開始充分利用學生愛玩、好勝的心理特徵,以遊戲的形式直接導課:“你們願意和老師比賽摺紙飛機嗎?”從而調動全班的積極性。接著用自己折的左右翼不對稱的飛機和學生折的飛機比賽,讓學生大膽猜測誰的飛機會飛得又高又穩,為什麼?這時學生憑著生活經驗脫口而出:“老師一定會輸,因為老師折的飛機左右翼不對稱。” 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並引出了“對稱”的概念。這樣的情境非常具有親切感,讓學生很快就融入了遊戲情境中,自覺主動地去認識事物。

大量感知,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積累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學中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原則。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這種過渡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豐富的感性材料,從各種類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數學概念。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的。如: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在學生認識了百分數以後,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和作用。然後通過大量的資料,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4%;期中考試六一班合格率99.6%,優秀率72.2%;洋快餐的營業額是中式快餐營業額的220%”等,通過這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深入理解百分數的現實意義。

在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百分數的意義,水到渠成。

在質疑問難中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的有些重要特徵,如果僅靠教師的強調或表面的揭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而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質疑,在解決問題中深化理解反而會使概念更加完善。“思緣於疑”,人的思維活動都是從疑問開始的,沒有疑問就沒有思考。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可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四年級下冊“商不變的規律”教學片斷。

(1)觀察發現:學生在通過對一組算式的觀察對比後發現被除數與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結果不變。

(2)引導學生歸納: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概括一下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匯報小結後出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