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環境對低碳消費的影響經濟學範文

近些年,氣候變暖已經導致水資源失衡、農業減產、生態系統等嚴重損害,嚴重影響了人類環境和自然生態,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衝擊。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人文環境對低碳消費的影響

一份來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響以外,主要是歸因於人類活動,特別是與人類活動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關。從而,低碳消費的議題便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與重視,有些國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費”。

從現有看,學者們圍繞低碳消費的命題已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探討:①低碳消費的含義。陳曉春、譚娟(2017)等認為低碳消費包括五個層次,即“恆溫消費、經濟消費、安全消費、可持續消費和新領域消費”。②低碳消費的意義。張一鵬(2017)認為,低碳消費的廣泛實施,將從根本上扼制高碳經濟的蔓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國應當在實行低碳生產的同時,實行低碳消費,為保護世界氣候和全球環境做出貢獻。③低碳消費的影響因素。辛章平和張銀太(2017)認為,低碳消費的實現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消費文化和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結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低碳消費則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發展階段、發展方式、資源稟賦、貿易結構、鎖定效應等。④推行低碳消費的對策建議。李勝、陳曉春(2017)分析認為,在形成低碳消費方式中,需要政府、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分別發揮引領、主導、積極推進和廣泛參與的具體作用。構建政府、市場與企業“三位一體”化的監管體制。

本文試圖通過對低碳消費及其人文環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環境對低碳消費的作用機理,以期探索出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

低碳消費是消費者以對社會和後代負責任的態度在消費過程中積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種基於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經濟學上講,低碳消費包括低碳生產消費和低碳非生產消費。

至於人文環境,“人文”是個不甚明確的觀念符號,游離於許多概念的邊緣,各學科對它的界定頗有歧義。從研究文獻看,將人文因素引入經濟史和消費史中的一個變數來考察尚不多見。在此,我們對人文環境作一簡明的界定———人文,即有關人的文化和文明。

人文環境可以理解為一定社會系統中各種能夠反映文化價值內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現為社會本體中某些有形環境,也表現為隱藏在社會本體中的某些無形環境,如社會成員的認知模式、價值觀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環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標,如人均受教育年數、人均文化設施面積、居民掌握科技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程度等,但人文環境中最本質的東西應該是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道德規範等人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