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有效性”研討活動評課反思

歷史組,曹韻老師的《甲午中日戰爭》這節課容量很大,無論是視頻資料、文字資料還是圖片資料都很豐富。將本課內容按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大標題展開,脈絡清晰。本課由台灣愛國詩人的《春愁》引入,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曹韻老師將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及導火索分析的十分清楚,便於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理解。在講述黃海海戰中,運用多媒體播放《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率領廣大愛國官兵撞擊日軍吉野艦的場面,引導學生思考鄧世昌等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給人印象深刻。但也正是由於老師準備的資料太多,課堂上在給學生的討論時間比較少,所以建議在資料的選取上要做好取捨,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時間再多一些。

物理組,9月6日,張長磊老師在初二(12)班做了>的公開課。課堂引入,先以學生們在生活中用手觸摸冷水和熱水時的感覺(或經驗)引出溫度的概念――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以及溫度的單位和簡寫。然後,再通過這種感覺來比較三杯冷熱不同的水,引出如何準確測量物體溫度的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教學生攝氏溫度的讀和寫,在認讀溫度計模型時,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零上溫度、零下溫度及零度來指導認讀。並提醒,零以下的溫度越往下數字越大,但溫度越低。學生結合模型來觀察和理解,比較形象和直觀,也較容易理解。很巧妙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整節課很緊湊,各個知識點之間過渡銜接的好,講解也很透徹,演示實驗清楚效果好,教學環節完整,充分體現了張長磊老師很強的的教學基本功。

9月10日,陸幫老師在初二(14)班做了>的公開課。本節課的教學,突出對學生實驗能力的的培養,將原來作為演示實驗的“固體熔化過程”改成了學生實驗,使學生充分認識固體熔化時的特點,並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小組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利用實驗數據繪製圖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陸老師在學生實驗完成後,根據學生實驗圖像,適時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在交流互動中,學生所表達的語言不斷地被糾正,完善,最終得出結論。整節課語言很流暢,實驗效果也很好,教學環節完整,充分體現了陸幫老師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9月13日,呂卿卿老師在初二(3)班做了>的公開課。在《蒸發》這節課的教學中,呂老師以學生為主體,設定活動,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感受生活中常見的蒸發現象,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什麼是蒸發現象、蒸發的特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以及蒸發要吸收熱量。通過生活中普遍的蒸發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控制蒸發的快慢。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進一步強化了“生活處處有科學,科學離不開生活”的理念。然後讓學生動腦思考如何設計實驗證明猜想的結論,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實驗是檢驗知識的唯一途徑,同時使學生鞏固了控制變數法和對比這兩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節能

環保教育,體現我校全員育人的德育理念。

9月15日,陳希連老師在初二(10)班做了>的公開課。這節課,陳老師採用了實驗教學的方式進行。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又要有良好的實驗觀察能力。作為一堂非常充實的物理課,整個課堂的設計非常重要,教學思路要嚴謹、合理,知識點覆蓋全面。同時注意了科學的引入,自然的銜接,使整堂課順暢的進行,課堂的練習很精煉,能體現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課上能充分掌握整堂課的精髓。做到既把物理的課的內容上的精彩,又能把教學成果進一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