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污染宣戰的倡議書

“向污染宣戰,共建生態文明”倡議書

為紀念第43個“六·五”世界環境保護日,根據教育局相關工作安排,6月5日上午10時,南廣中學開展了主題為“向污染宣戰,共建生態文明”的環保進校園宣傳教育活動。

學校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小手牽大手等方式,廣泛宣傳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和方式。學校發出倡議書,倡導全體師生從自我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攜手加入“向污染宣戰,共建生態文明”的隊伍當中!全體師生認真學習了《“六·五”世界環境日倡議書》和《環境保護宣傳手冊》,學生們紛紛領取了“六·五”世界環境日倡議書回家,學校希望學生能向家人、朋友、向社區居民宣傳尊重自然、保護自熱的環保知識,宣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最後所有師生一起在橫幅上籤上自己的名字,表明了踐行環境保護、推崇綠色生活的決心和信念。

據悉,今天緊緊只是一個啟動儀式,在本月餘下的時間,南廣中學還將利用升旗儀式、班會、校園廣播、黑板報手抄報、志願者實際行動等活動形式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旨在是讓每一位學生更清醒的認識到:環境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向污染宣戰不僅是政府行為,更是一種公民行為。環保的藍天需要更多熱心的雙手來支撐,少抽一根煙,多植一棵樹,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環保就在我們身邊。

抗擊霧霾向污染宣戰倡議書

環境是我們人類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愛護地球、維護生態、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由於空氣污染、亂砍亂伐、汽車尾氣等諸多原因致使我們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天空已不再像往日那樣湛藍, 河流也缺少了昔日的碧綠,環境污染已成為影響我們生活的一大問題。為了北京通州的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舉全區之力,全面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打贏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工業污染治理攻堅戰,實現城市副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是關係全區人民切身利益和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是全區人民的共同願望,改善我們的環境狀況已迫在眉睫。

為此,我們提議:請全區人民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抗擊污染的行動中來:

一、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主動保護好環境。

二、樹立綠色文明觀念,把個人環保行為視為個人文明修養的組成部分。

三、治理污染減少超標排污,實現達標排放;

四、節水節電節能;不要浪費資源能源。

五、倡導綠色消費,使用環保型產品;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危害環境的製品。

六、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不要露天焚燒,污染大氣環境。

七、植綠護綠;保護花草樹木。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寸綠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樹木。

八、愛護公共衛生,實行垃圾分類,清理“白色”污染;

九、倡議全區每周“少開一天車”,儘量採用步行、騎車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十、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要及時制止或舉報。

為了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的孩子、

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讓我們都獻一份愛心,都盡一份責任。

我們期盼著您的熱情、您的關愛、您的行動,為通州區的碧水藍天做出貢獻!

向污染宣戰倡議書

嚴峻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各方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xx總理提出“治理霧霾不能等風靠雨,要主動作為,要鐵腕治污,鐵規治污。”,這機會贏了人民民眾的關切也回應了中央政府治污的信心、決心,也道出了各級官員在治污中應擔當的責任。

污染和貧窮一樣都是人類社會發展難以承受之重。貧困給生存帶來危難,而污染給人生命帶來威脅。現階段污染現象嚴峻,我們看到又席捲大半箇中國的霧霾;困擾華北的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危害全國135個城市的酸雨,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城市遭遇的垃圾圍城。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土壤正遭到威脅,因污染引發的群體事件時有發生,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號列車已經面臨生態環境的困局,成為了我們前行路上難以繞開的攔路虎。

堅持向污染宣戰是推動神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堅決向污染宣戰是提高人民民眾生活的內在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地公眾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決向污染宣戰是彰顯我大國負責任的有力宣誓。我國用全球9%耕地養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成為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相信我們有能力向解決貧困問題那樣解決好環境問題。

向污染宣戰必然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污更難畢其功於一役。當下中國污染問題已不是一個地方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相互交錯日趨複雜,各級政府的主攻方向應是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戰役。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用鐵規、鐵腕防治污染。誠然,驅趕霧霾不能單靠政府的單打獨鬥,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xx總理強調,“要樹立全民意識,全民參與,共同治理”,因此,我們的公民和企業都應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

中國曾在歷史上創建罕見的扶貧攻堅奇蹟,我們也相信治污之戰能夠取得勝利,一個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美麗中國終將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