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銷總監的辭職報告

薪酬標準的制定,財務部門能拿出分析數據嗎?沒有啊! 

……

再說生產部門: 

我們產品的生產成本為什麼居高不下?為什麼人家的生產成本卻只有不到我們的一半(還開稅票),而我們卻做不了? 

我們產品的質量為什麼老是出一些低級的錯誤?比如:放錯了開孔板?或者開孔板的尺寸不對?安錯了燈泡?接上電源燈不亮等等? 

我們的型號很多,卻為什麼總是青黃不接呢?老的沒有了,新的還沒有出來? 

我們的型號不少,但我們產品的生命周期卻很短?匆忙上市又匆忙退市? 

再說…… 

不說了。 

原本我們的力量就很薄弱,原本我們的資源就很分散,我們需要把薄弱的力量分散的資源集中結合起來使用,我們才可以乾點事情!否則,我們只可能是做歷史的匆匆過客,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體系的力量是驚人的是巨大的,孤軍作戰只會是讓“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各自作戰只會是互相拆台只會加速企業的滅亡!

華為有兩句話說得很好: 

“我們提倡學雷峰,但絕不能讓雷峰吃虧!” 

“我們提倡學焦裕祿,但絕不能讓焦裕祿早逝!” 

但我們呢? 

企業文化的阻力可以殺死人

曾經有人這么說,文化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是從內到外的,它會滲透組織成員的每一根毛細血管;與此同時,文化的力量殺人是無形的卻也是最厲害的,它可以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剛來公司時,記得有人提醒我“石總,您來之後,可要小心啊,公司裡面可到處都是地雷啊,稍不小心,中了地雷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記得我當時說過一句話,“只要我是為公司著想,對工作負責,不徇私,我想,公司領導會理解和支持的。所以,我說,就是前面有萬丈深淵,有地雷陣,我也一樣地勇往無前”。 

然而,時至今日,我發現,我想錯了。 

卻正如某人所說。 

而我呢,卻好象“出師未捷身先死”“傷痕累累”。 

也許,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殺人於無形中。 

我想,如果我的引進能換來公司的企業文化的提升,這未嘗也不是件好事。這關鍵就是*總您的英明決策啊。 

我想,有了*總您的英明決策,有了大家對未來方向的堅定認識,我們上一個台階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正如聯想的柳傳志所說,做企業,就像撒土一樣,撒一層土,把它夯實,再撒一層土,再把它夯實,層層撒土,層層夯實,企業就是這樣的煉成的! 

我們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引進專業人才,通過專業人才的引進,帶來一股又一股清新的職業習慣和氛圍,不斷地融合和聚合,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性格和文化。 

而我們呢?

留不住外來人才,留不住新聘人才,永遠就是那股舊有的習慣和勢力在堅守陣地,就算是有些新鮮空氣偶然吹進來,但最後還是被“吹”走了。 

只有新進力量大或強到足以抵抗或阻止舊有勢力的進攻或蔓延,新舊文化才可以和平共處或相互融合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