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寄暢園導遊詞

從“錦匯滿”東岸沿長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盤”,取自王維《輔川園記》中“鬱郁盤盤,雲水飛動”之句。亭中青石圓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秦氏舊物。鬱金亭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藝高超。乾隆游惠山時,便和他在青石圓台上對弈。結果,乾隆連連得勝、他想:我的棋藝遠不如老僧,為何反而連連得勝?無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勝罷了。後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雖然獲勝,仍鬱郁不歡,後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郁盤”,亭就叫一郁盤亭”了。

由郁盤亭向北的長廊叫“郁盤長廊”,為秦耀改造園林時所建。舊廊前後古木成蔭,鬱鬱蔥蔥,牆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隱若現。遊客仔細看會發現,這裡的廊柱特別高,這條長廊也特別高敞。因此在廊內舉目四望,“錦匯漪”對面的高大樹木,以及雄偉的惠山也能一覽無遺。

【知魚檻—鶴步灘—七星橋—涵碧亭】

順著長廊向北,只見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魚檻”。它三面環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後言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額是張辛稼所書,中間懸掛著吳永康畫的觀魚圖。

“知魚檻”對面是“鶴步灘”。它是園中的主山,用當地山石圍疊,並用土夯實。造園者把這裡的假山當作惠山余脈來處理,使它們氣勢相連,假山腳下有彎曲谷道,洞水順流而下,水石相諧,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鶴棲息漫步,因此取名“鶴步灘”。

“錦匯漪”上的石橋,用7條石板直鋪而成,因名“七星橋”。七星橋東面臨水的是飛檐翹角的“涵碧亭”。亭後的古樟,已有400多年歷史。

【嘉樹堂—八音澗—明清古樟—《寄暢園法帖》石刻】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築,1993年全面翻修,恢復明代硬山式建築風格。遊客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鬱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這是寄暢園小中見大建園風格的體現。

嘉樹堂東面是“浣綠”廊門,而出西邊“聞韻”廊門,便到了“八音澗”。此澗是根據晉代左思“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黃石堆砌而成,上面種古樹,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澗邊假山群中的這些古樹,都是有二三百年樹齡的古樟,它們枝繁葉茂,最大的胸圍有4米。

在遊覽寄暢園中,我們還可欣賞到《寄暢園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布在郁盤亭長廊、秉禮堂、含貞齋的牆上,以及鄰梵閣、嘉樹堂中。這些法帖是清嘉慶年間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賜《三希堂法帖》的基礎上,蒐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觀、文徵明、董其昌、劉塘等的墨跡,精雕細刻而成。現在看到的是1981年根據舊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現古時風采。在含貞齋南側圍牆上,還保存著零星殘存的原有石刻。如果客人中有書法愛好者,可以慢慢瀏覽欣賞。

各位遊客:寄暢園的遊覽已經結束了。通過剛才的遊覽,使我們感到此園面積雖小,卻能巧用借景,小中見大,達到咫尺園林,多方勝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