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錫惠公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是無錫市內最主要的風景名勝區——錫惠公園。它位於無錫市西2.5公里處,包括錫山和惠山,全園面積達6.85平方公里。

【公園概況和名稱由來】

遊客們:錫惠公園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東部是錫山。惠山高329米,周圍約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稱。它是天目山的支脈,從東南連綿而來,山有九峰,境蜒似龍,又稱“九龍山”。惠山因晉代開山禪師慧照在此建寺,後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時慧、惠兩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龍眼泉等十多處,名勝古蹟有春申澗、惠山寺、聽松石床、竹爐山房等數十處。

錫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圍長約1.5公里,相傳因周秦時盛產錫礦而得名。錫山是惠山東峰脈斷處突起的小峰。山頂建有龍光塔和龍光寺,山下有龍光洞。1958年開鑿映山湖後與惠山連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產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遊客們:錫惠公園全國分為三個遊覽觀賞區:一是名勝古蹟區,包括惠山寺、寄暢園、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風景區,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澗等;三是文娛活動區,在錫山南麓。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前往參觀遊覽。

【錫山:龍光塔—龍光洞—吳文化福壽天地】

各位遊客:請隨我進入錫山大門。錫山大門,面對大運河,飛檐翹角,大門正中高懸“山色溪光”橫匾,為當年康熙南巡時所書。進人大門,一塊巨石屹立於水池之畔,上刻“錫山”兩個大字。各位請看:下刻《無錫金匾縣誌》所載無錫和錫山的幾句話,點出了此處地名的來歷。

沿山路向上,錫山頂上就是龍光塔。關於龍光塔,還有這么一段歷史傳說:明朝正德初年,禮部大臣崑山人顧鼎臣,遊覽錫惠勝景後說;“惠山是龍身,錫山是龍頭,無錫所以自南宋以來長期無狀元的原因,是龍頭上無角的緣故。”聽了這位大臣的話,人們信以為真,於是後人就在錫山頂上建了一座實心的石塔。此後幾十年仍沒有人中狀元,於是有人又提出“龍以角聽,塔中宜空”。因此又在萬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層八角的樓閣式磚塔,並由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取名“龍光塔”,寓意龍光普照。龍光塔建造以來,屢次被毀。1924年重修時把培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頂鑄重1.5噸,高2.85米銅剎,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糾正傾斜,把牆面由杏黃色改成深紅色,使古塔更為挺拔端莊,英姿煥發。

錫山腳下是龍光洞,為地下遊覽場所,於1979年春建成。洞前迴廊、樓亭相連,人口處拱門上磚刻“隱辰”兩字,“辰”屬龍年,“隱辰”是把龍隱於山內之意。洞內有三百多米長的通道,兩邊壁上燈火通明。東部的地下劇場,可容納五六百人。另有13個廳室,陳列工藝、陶瓷、泥人等。這裡的氣溫常年保持18“C,冬暖夏涼,遊人至此,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龍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頂三部分組成,彩陶燒制,以花崗岩為基座,金星綠琉璃瓦頂,全長26.71米,高4.09米,九龍騰空,氣勢不凡。再向西是“吳文化福壽天地”。它沿錫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著著名書畫家朱屺瞻102歲時題寫的景點名稱。石階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壽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瓊林赴宴;壽仙默默為我海屋添籌。”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長壽。”繞過承露台,上面兩座方亭合併而成的雙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對聯寫道:“國泰盡福地,民安多壽星。”亭名和對聯均由我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書寫。

錫山就參觀到此,下面我們再去參觀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遺址。

【惠山:惠山寺遺址—山門—唐宋石經幢】

惠山寺在惠山東麓,早在南北朝時,劉宋司徒長史湛挺就在此建造“歷山草堂”,後改為“華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惠山寺。由於寺院地處福地,又因與天下第二泉同處名山勝景,於是名聞遐邇。

遊客們:我們來到了惠山寺山門前,看到這座黃色拱形建築門上刻有“古華山門”4個金色題字,因惠山古稱“華山”,惠山寺原是“華山精舍”,所以惠山頭山門就叫“古華山門”,大門背面門檻上刻有“勝地名泉”4字。這個山門是1954年惠山街拓寬時王耀庭重新設計的,拱門頂端有雙龍戲珠的裝飾。

現在我們來到了山門內,各位看到的兩座古老的石經幢,南側一座建於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無錫現存最古老的石刻經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由白鹿山人李瑞符書寫,經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雕刻精美,充分顯示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北側一座建於宋代熙寧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傘蓋神咒”。這種刻咒而不刻經的做法,是宋代以後才在佛教界流行的。兩座石幢分別用幾塊圓形湖石壘成,極具歷史價值。

【山門殿—日月池和香花橋—聽松石床—古銀杏樹】

進入古華山門,迎面是金剛殿,也叫“山門殿”。始建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改建於1976年。正中高懸“惠山寺”匾,匾額最早為明代陳勉所寫,清雍正時蔣衡重書,現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據影片《無錫景》畫面複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