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千山完整導遊詞

雖然這個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虛構,但是從此五佛頂的普安觀卻更為神秘。普安觀院內分為東西兩殿,左為老君樓,建於民國年間,它是千山為數很少的二層建築,裡面供奉道教玉清宮主人太上老君,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兩邊為呂祖(呂洞賓)和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邱祖(邱處機),右為關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築,裡面供奉忠義財神,關帝君(關羽),它的“桃圓三結義”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送皇嫂”的佳話仍被人們所傳誦,兩邊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在普安觀的供奉上看,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而道教也是多神論者,在他們認為只要對人民作出貢獻之後都會成為仙,也都會供奉,在世界上中國道教也被稱為唯一的一個沒有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教,看過普安觀,我們歹頃著比較陡的台階向上走就來到了這長20米,寬15米的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五佛頂開發於明代萬曆年間,由於山頂光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和尚光禿的頭,故日佛頭山。相傳,當唐朝李世民曾與高句麗族有一些交戰,曾屯兵於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與老僧一同遊覽千山風景,當遊覽至佛頭山時,不覺為佛頭山的景色所驚呆,近望座座山峰猶如朵朵蓮花開放,遠眺視野開闊,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帶奔流不輟,唐太宗興之所致便問僧眾此山何名?老僧答曰:“佛頭山”,唐太宗沉吟半響脫口說道:“名曰佛頭山,無佛在山巔,何不請佛至,證明實佛山”。老僧聽後認為皇上要運上五佛,因為他們把“無佛”聽為“五佛”,聽“實佛”為“石佛”,於是五大禪林各命一名弟子不遠萬里,從河南少林寺運回五佛立於佛頭山,從此易名為“五佛頂”。這個傳說流傳至今,而現在立於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風景區重塑玉佛為墨玉的,依次為日月燈佛、阿閃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頂極巔,萬仞白雲俱在腳下,近望山巒疊嶂,松海飛濤,蒼翠盡染,遠眺藍天盡處,秀峰景亭點綴其中,輕雲薄霧繚繞峰尖,恍若仙境。

龍泉寺

始建於隋末唐初,它座北朝南,居於群山環抱之中,景色優美,古蹟繁多,建築宏偉壯觀,是千山僧廟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涮都以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最早建築都是明朝的建築風格,單檐歇山式建築,建築面積為881,3平方米。費效通題寫“南有黃山,北有千山”,黃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松迎客,文質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寺門外的巨石就是龍泉寺的迎賓石,所以83年8月“鍾靈毓秀”四個字被薄一波老先生寫於此,其含義為千山結合天地之靈氣,孕育山川之秀美,這樣說這裡還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區。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徹山門,重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1601年),正面有“敕建龍泉’’四個大字,旁有“明萬曆三十八年”一行小字,據載這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御筆親題,但現存的這四個字是否出於皇家的親題呢?不是,在文革中這四個字被紅衛兵小將打掉,恢復宗教以後是廟上的石匠將其修補上的,所以看起來象一個玩童所寫一樣,進山門迎面有影碧牆上寫嘉慶老師王爾烈在他5l歲錦衣還鄉與翰林院同仁游千山時所題寫的“鳥引花迎到寺門,翠屏環擁紺宮尊。一千峰里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絕壁時懸雲外屋,怪石皆走石間根,來游總向西堂宿,瓊島虛舟愜夢魂”。這首詩里,王翰林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就是當年他與翰林院眾人在游千山時可沒有導遊給沿途講解,給引路只是小鳥,翠綠色的圍繞著繹紫色的寺廟,一千座山峰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

龍泉寺清繆潤紱所品評的十六景,景景如畫,寺廟建立在懸崖峭壁上,樹木長在懸崖峭壁之中。法水常流,是龍泉寺的第三道泉眼,但現在無論是雨季,還是晴天,都看不到泉水流出為什麼?因為在日本侵華時,發現千山山脈含有礦物質,所以建有早期的三大鐵礦和最早的鋼療所,日本人投降後,鞍山人接著開採,破壞了生態平衡。離千山最近的大孤山鐵礦已經負地表200米的大深坑,所以水脈被截流,現存泉水很少,抬望高高山牆將遊人的視線與寺廟隔開,為了驗應深山藏古剎,古剎有高僧的說法。古剎龍泉是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龍泉寺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以水而命名,據載,當年唐王遊覽千山時,到此廟飲用泉水,喝完之後,感到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於是感嘆到真乃龍泉也,他貴為真龍天子,所以他飲用的水稱為龍泉,此廟因此而得名。說法其二,以山而命名,龍泉寺從風水上講可算是一塊風水寶地,因剛好生落於龍泉谷內也就是說一條石龍盤踞之中,龍頭按逆時針而下,頭尾最近的地方,就是進來的第一道山門,龍頭下有漱瓊的字,這是明朝巡遼御史盛泰宇所根據楹聯末尾兩字所題“龍脈泉聲吐柱如漱,洞明天朗,光照若瓊”,這裡的漱代表洗涮,瓊代表瓊漿玉液。當年拍攝電影《古剎鐘聲》時小和尚打水的位置就是兩口小紅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是廟上飲用水,另一口又苦又澀不能喝,左邊井就是廟上飲用水,另一井邊澆花澆菜都不用它,其實水質的不同,也是出手打井人的忌料之處,因為正在咫尺不在一水脈之上,所以也象徵人生有苦必有甜,有甜必有苦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