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千山完整導遊詞

王爾烈,字君武,號遙峰,生於清雍正六年(1728),卒於1801年,他功詩善文,確為聞名遐邇的遼東才子,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壓倒三江”王爾烈,據載,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所以(江蘇飛江西飛浙江)三江沒有考官願意去。這次乾隆卻派了王爾烈遼東人。江南眾才子聽說後,無不歡呼崔躍,因為,關外在歷朝歷代沒有做大官的人,所以當年王爾烈乘船而入,他想像是鼓樂喧天,例隊迎接,可是一下船,卻看到一個個冷冰凍的秀才的臉,而且,休息的房門前只有一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大人看後揮筆寫下:“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眾秀人譁然,其中一秀才說:王大人自侍清高,居然把自己比喻聖人。眾秀才大笑,王大人回答說:天一皇帝地一皇后聖人一孔子也。大家默默無語,進屋落座後,王大人說:“你們窗子上糊的紙是誰裁”?秀才回答:“我們眾人所裁”。“喔,有長飛有寬飛有橫飛有短……”競然如此裁紙(才子),秀才聽出有諷刺意味,但又不知怎樣反駁才好,便無味散去。當考試時,王大人出題為“斗柄回寅”命用甲股文答,眾秀才無一人答卷優秀,王知道無法回朝交差,所以改題,但眾秀才不依,說題出離題,應從四書五經中出,王大人說,此題出於“易經’’是眾經之首,難到大家沒有讀到。默默無語,只好按新題再考,題為“學而識習之”,按八股文形式飛立論、正論三篇,眾秀才第一場尚可力成一章,第二章文不成章,第三場自嘆才盡面面相覷。但眾考生皆不服氣,請王大人自作三篇。哪知道王爾烈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享享珠玉,而且立意新穎,眾人傾倒,王大人真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這時王大人還隨筆寫一首打油詩:“天下才子數三江,三江不如我家鄉,我家才子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所以當王大人離開遼南時,準備乘船而走,可是在碼頭有一上聯:“虎走山還在”南方將東北人稱為東北虎。王大人看後笑著揮筆下:“山在虎還來”,這樣故事有很多。

書房,對面山峰為淨瓶峰,它看起來很小,即是千山一千座峰其中一座,酷似花瓶上插有松樹,王爾烈淨書房取名為“瓊島虛舟”,這山峰就是被王爾烈稱為“瓊島”,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虛舟”是指他的書房很少象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小舟。在淨瓶峰還刻有“屏藩獨峙”四個字,那么淨瓶峰就改成記事碑了。在光緒21年,日本侵略遼陽,知洲在沒有清政府的支持下打退日本人,但沒有功勞,因為光緒年間清政府非常腐敗無能,與日本人簽下了不平等條約,所以知洲徐慶在游千山時看到此峰從此角度看時獨立,但換角度卻是與千山山峰相連,所以他與日本打仗時是獨立的。

到龍頭上可以俯瞰龍泉寺全景。這是一座倒坐彌勒,在全國各寺廟中觀音倒坐皆是彌勒倒坐僅此一家。清繆潤紱在此留下“山門倒坐石頭頑,轉背臨峰一笑間。豈是老僧真入定,回頭正看自家山’’的詩句。因為此廟與對面山峰遙遙相望,笑彌勒正笑看自己的石像呢?此處有一寶杵,杵是古代的兵器,有降妖降魔的法力,將他放置此處,有一傳說:古代有風水先生看過此廟說這條石龍每逢百年都會向前動,若干年後,會首尾相接,山上又有泉水流出,會淹沒寺廟。為保風水,只好在龍頭石杵。從杵桿與杵座看,修於不同年代,因為此杵桿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打斷,恢復宗教後,廟上重立。站在此外,回望整座寺廟,廟宇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正殿居中,兩旁配殿、鐘樓、鼓樓相迎飛東閣藏經飛西閣講學、雕樑畫棟飛古色古香飛清戚鴻藻,在詩中贊道,山重水複碧雲端,路轉峰迴別有天,世外桃源今再見,幾生修得到龍泉?

普安觀

普安觀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立於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後玉皇洞,內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淨土。普安圓寂後,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於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於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

滴水洞

滴水洞位於普安觀後懸崖下,自然形成稍加修鑿卜深5米,寬3米,高2.5米,因洞頂滲水下滴,故名滴水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龍泉寺僧普安與其外甥宏光隱居滴水洞苦修20餘年。傳說,一天普安下山化緣,宏光問:“你走後,我吃什麼?”普安因柴米俱有,何為此問,便生氣地說:“吃石頭。”宏光又問: “燒什麼?”普安一聽更覺生氣,回答:“燒大腿。”普安化緣數日回來,果見宏光燃腿煮石,石已成粥,二人食之,踏祥雲而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士錢來吉來到滴水洞,重修西明庵,易名滴水洞為玉皇洞,內塑玉皇像,並設普安鐵像。清乾隆年間人王志鱉以詩讚道;“峻增狹路步時艱,到處遊人意乍閒。翠見面前排樹樹,青看腳底起山山。牆邊花色今猶古,洞裡仙人去不還。安得雲中來自鶴,豈蟯佛頂不愁攀”

青雲觀

位於五佛頂北,有大殿、關帝殿、客堂、靜室、雲廚、庫房,10幢30間,建築面積810平方米。大殿三間,120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構。內塑有瑤池聖母、梨山聖母、泰山聖母、草登蓮花天尊、靈官等像。關帝殿三間,67.5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構。內塑有關帝、關平、周倉、呂祖、正陽帝君等像。其它殿宇均為硬山式,磚石木結構。“文化大革命”中,神像和古碑全部被“紅衛兵”推倒砸毀,將殿宇作為養雞場,門窗被拆,牆垣已倒塌不堪。養雞場遷出後,尚未修復。青雲觀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l816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修。民國8年(1919年)、民國15年(l926年)重修。青雲觀有四景,即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噴雲虎。《遼陽縣誌》載;“青雲觀在千山之北麓,山中著名道觀也。道士述山中勝景以為神異。每當酷暑大雨時行之際,石罅中突呈多物狀如犬,頃刻間山峰瀰漫,不辨東西。道人命之曰‘噴雲虎’。”《千華山志》載:“值雨將霽,’或晴空油然作雲。是時也,南山峰頭虛無縹緲,突現奇物,狀如小犬,靈活生動,倏來倏往,忽有忽無。有也不知其何來,去也不知其何往。沿呼‘噴雲虎’,蓋出岫巧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