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方民族特色導遊選述

一、內蒙古的盟、旗、蘇木、嘎查、艾力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現為9個自治區直轄市(地級)、3個盟(地級)、11個縣級市(含2個市委書記為副地級幹部的自治區計畫單列市)、21個地級市直轄區(縣級)、17個縣、49個旗(縣級)、3個自治旗(縣級)一般稱為“9市3盟101個旗縣(市區)”,是全國惟一盟市、旗縣並存的省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內蒙古盟、旗,源於清代在蒙古地區推行的“盟旗制度”。民國以來,尤其是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來,在歷史沿革的基礎上,內蒙古地區一直是盟市、旗縣並存,只是盟長、旗長一般必須由蒙古族出任,自治旗旗長由當地自治民族人士擔任。旗內鄉、鎮、蘇木(鄉鎮級,蒙古族聚居,牧業相對發達)並存,蘇木下轄嘎查(相當於行政村),嘎查下轄艾力(相當於自然村,但在牧區實指散居於獨立蒙古包或零星定居點的牧戶人家)。二、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民俗風情薈萃  作為全國最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省級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118.3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生活著蒙、漢等49個民族近2400萬民眾。各民族由於居住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歷史條件不同,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這些民間習俗通常表現在居住、飲食、服飾、禮儀、游宴、行旅、節慶、結社、婚嫁、喪葬、禁忌、信仰、祭祀、娛樂、藝術、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各個民族的心理、意識、情感和生活方式,體現了一定的民族形式、民族特點,成為區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標誌。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多為世代沿襲和流傳下來的;當然,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經過一番移風易俗的變遷,一些傳統習俗被賦予了某些新的內容。常言道:“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的習俗,各地也不盡相同。  遵照馬列主義實事求是的原則,試對內蒙古自治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這四個自治民族的民俗風情概況作一簡明介紹。  您想最先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俗嗎?那么請看——  (一)蒙古族  內蒙古現有蒙古族人口423萬多,約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總數(500餘萬)的78%,占世界蒙古族人口總數(700多萬)的一半以上,約等於元朝時蒙古族總人口數。  歷史上,畜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一向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主體經濟和生活方式。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古代蒙古族信仰薩滿教,十六世紀後普遍改信了喇嘛教。蒙古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實行同姓不婚的習俗;喪葬一般為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區的蒙古族大都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如男女都穿蒙古袍,束以腰帶,腳著長筒馬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多以紅、藍色布纏頭,而且盛妝時還戴不少金銀頭飾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解放前居住蒙古包,現多已定居,改住磚木結構的房子;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憨厚豪爽,具有許多傳統美德;節慶,除了過春節等節日外,每年7、8月間都隆重舉辦那達慕大會(現已發展為“那達慕草原旅遊節”)和祭敖包活動。由於地域環境等多方面原因,內蒙古東、西部,以及農、牧區的蒙古族,在某些習俗上有一定差異。  蘇台柴  蒙語意為奶茶,蒙古民族一種日常飲料,同時也是待客必備佳品之一。做法是將磚茶放入鍋內加水熬成紫紅色,然後將鮮牛奶或羊、駝奶以6:1的比例倒入茶水鍋中,熬至沸騰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內蒙古各族人民大都喜好喝蒙古族風味的奶茶。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內蒙古東西部牧區用馬奶釀製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也是牧民款待賓客的一種最佳冷飲。製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馬奶酒歷史悠久,《馬可·波羅行記》和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詩中,都有對馬奶酒色、香、味盛讚之文句。常飲馬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 優酪乳子  牧區優質飲料之一。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優酪乳子。製法有二:一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晾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優酪乳子。優酪乳子營養豐富,醇香撲鼻,夏季常飲,止渴祛火,幫助消化。全羊席  蒙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嘉肴,又稱整羊席,乃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招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全羊席是將整羊加工(烤熟或煮熟)後擺在長方形大木盤中,像一隻臥著的活羊,濃香飄逸撲鼻,肉味鮮美異常。賓主進餐前,還要由主人主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讚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史載,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