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方民族特色導遊選述

牧區經濟、吸引中外遊客、促進民族團結等新的有益的內容和形式。那達慕  蒙語意為“娛樂”或“遊戲”,是蒙古族傳統的民眾性集會。當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剌子模(在今中亞土庫曼一帶),為慶祝勝利,就曾舉行過那達慕盛會。在古代和近現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舉行男子“賽馬”、“射箭”、“摔跤”(即“搏克”)三項競技比賽,俗稱“男兒三藝”。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進行這三項競技賽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田徑、電影、話劇、烏蘭牧騎文藝演出等新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那達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間舉行。屆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的盛裝,紛紛策馬驅車前來參賽或觀摩。那達慕大會是中國和世界各民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蒙古族大型傳統盛會,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中和當今內蒙古旅遊貿易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舉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為中國民俗風情游活動增添別具一格的濃郁色彩。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的有以下“八忌”:1.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和火神、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與神靈。所以,進入蒙古包後,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爐或腳蹬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將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從鍋中扎取肉食。2.水忌  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將不乾淨的東西投入河中。牧民視水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節約用水,並養成了節約用水和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習慣。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者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相當於掛出了“聞人免進”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4.產忌  蒙古族婦女生孩子,忌外人進產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掛個明顯的標誌。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紅布條,客人見此止步。5.做客忌  牧民雖好客,但作客忌諱亦多。客人進蒙古包時,切忌挽著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帶上;也不可提著馬鞭子進去,要將鞭子放在門右,且要立放。進包後,忌坐佛龕前面,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俗、不尊重民族習慣而受主人冷待。6.忌蹬門檻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時,忌蹬踩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與此類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誤踏蒙古大汗宮帳的門檻,無論是誰,必被立即處死。此禁忌風俗沿襲至今。7.忌摸頭  蒙古族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部,認為生人手不潔,摸了孩子頭部,會有害於孩子的健康發育。8.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切忌打罵主人家的狗,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極大的不尊重。俗話說:“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可千萬不要打罵主人的狗喲!騎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馬慢行,待主人出來迎接並看住狗後再下馬,以免被狗撲咬而發生賓主俱不愉快的事情噢! 走敖特爾  敖特爾,蒙古語意為“遊牧時逐水草而遷徙的地方”,又譯作“沃太”。過去,在正常情況下,一年遊牧要輪換四個地方,即春營盤(地)、夏營盤(地)、秋營盤(地)、冬營盤(地)。現在,由於牧民相對定居,一年大致輪換二至三個遊牧營地。走敖特爾,即根據季節、草場變化情況而形成的輪換草場的放牧形式,漢語直譯為“倒場”。“倒場”時,要用數輛勒勒車拉著蒙古包構件、炊具等生活用品,載著家人,吆著畜群遷往新的遊牧營地。長調·呼麥·馬頭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為長調、呼麥、馬頭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經在在,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蒙古族長調的產生與蒙古族遊牧生活有關,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長調是一種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的風格。出生於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扎布(2005年逝世,享年83歲)被譽為“長調歌聖”、“草原歌王”。2005年11月25日,經過中蒙兩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呼麥是蒙古族原生態喉音歌唱藝術。呼麥,蒙古語意為“喉嚨里發生的聲響”,運用特殊的發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演唱者多為男性,而青年女演員文麗(蘇伊拉賽汗)是當今國際馳名的呼麥演唱家。馬頭琴是蒙古族代表性樂器之一,用白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塊桐木板制並蒙以蟒皮,琴頭雕作馬頭狀。齊·寶力高為世界馬頭琴演奏大師。安代舞為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形式,由“踏歌而舞”等集體歌舞形式演變而來。(二)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歷史上有名的契丹民族的後裔,現代主要聚居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其他盟市和黑龍江、新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