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方民族特色導遊選述

地也散居著不少達斡爾族同胞。解放初,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約5萬,現僅我區就已近8萬(比1947年建區時增長4倍),約90%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又是其主要聚居地——這裡的達斡爾族目前不少於4萬人。莫力達瓦,達斡爾語意為“馬嶺”,因山高路險,乘馬才能翻過,故名。達斡爾族的奇異習俗主要有:介字房·蔓子炕  達斡爾族的村落多坐落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房舍院落修建整齊,多用紅柳、樺木桿或柞條編織的籬笆圍起來,大方而雅觀。房屋脊突出,形似“介”字,故名之“介字房”。達斡爾人傳統習俗以西為貴,房西屋為居窒,內有南、西、北三面大炕相連,組成所謂“蔓子炕”。炕牆圍裝木板,間壁多用木板鑲嵌,門及隔扇飾以木雕,似有現代賓館客房裝修之格調。夜間,長者睡南炕、晚輩睡北炕,來客睡西炕。察恩特·托列·拉里粥及祝詞  達斡爾族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擇日送彩禮到女家,首次過禮稱之為“察恩特”,二次過禮稱“托列”。察恩特要送7條生命——豬5口(毛豬4,煺毛豬1)、帶韁馬1匹(表示韁連姻緣)、乳牛1頭(表示補償岳母育女付出的乳汁),還有白酒、糕點和奶皮等。托列則多半是未婚妻結婚時需要的布匹、服裝和首飾等。女方家長則用男方送來的酒、肉、糕點大擺接收“察恩特”宴招待全莫昆(村落)的人,男方陪送禮品的代表要致傳統的祝詞,女方父親接過對方敬酒後要致答詞。在此過程中,待嫁的姑娘要躲起來,不能和未婚夫見面。婚前的一個月左右,女婿還要送小禮到女家,兩人方可見面,並在一塊吃“拉里粥”(用乳牛下犢後最初幾天的乳水和稷子米做成),有的人家當晚便讓他們同室而居,而多數是婚前幾天才讓他們吃“拉里粥”並同房的。婚日,送親車必須中途停息,點燃篝火、喝酒、吃點心。車行至距男家二、三里處,男方父母親友前來敬酒迎親。婚宴上,男方陪客中一位長輩要捧一支箭致祝詞——祝願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祝願新娘尊老愛幼並做事光明磊落,祝願新郎帶著這支箭外出行獵必能滿載而歸、名揚四方。酒宴通宵 達旦,賓客盡興而去。年俗  達斡爾人亦以過年為最隆重的節慶活動。農曆臘月三十,白天要祭祖、掃墓,合家吃手把肉,給長輩敬酒磕頭。除夕晚間,每家要在大門前點燃篝火,長者將大塊的肉等鮮美食物扔進火堆,表示對火神的敬奉,並祝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屋裡要燈火通明,人們要通宵不眠。正月初一清晨,各家要儘快吃完早飯,如拜年的人來了還沒吃完,就被認為是“堵住了飯碗”,意味著一年不順利。正月初,婦女們要互贈禮物,把最好的菸葉一份份包好,同奶皮、糕點、凍肉等一起送給老人和其他親友。外出作客,不論男女,均須互相敬煙,對長輩,更得行“敬煙禮”。年節一直延續至正月十六,其間,婦女們唱歌、跳舞,男子則玩“波依闊”(打曲棍球)。正月十六這天是傳統的“黑灰日”。這天,人們起得很早,兩手都擦上鍋底黑,互相往臉上抹黑,越黑越好。據說,誰在這天不往臉上抹黑,誰這一年就不吉利,就要遭到“年”這個惡魔的作梗、襲擾。服飾  達斡爾人各季穿的靴子一般是用毛朝外的狍腿皮或兒犴腿皮縫製靴靿,以狍脖子皮或牛皮製底,分別稱作“奇卡密”和“塔特瑪勒”。這兩種靴子穿著輕便耐寒,而且在雪地里不打滑。達斡爾男子春秋兩季穿的皮袍名曰“哈日密”,用狍子皮製成,長至膝,前後開衩,便於騎馬、勞動;而冬季穿的“布貢奇·德力”狍皮袍則稍長些,扣子為銅質或用布條編結。達斡爾獵人穿用的是狍皮製作的毛朝外的長袍,稱作“果羅穆”,穿此,並戴上用狍子、狼或孤狸的頭皮製成的毛朝外、獸耳聳立並嵌入兩隻眼睛的帽子(名“密雅特·瑪格勒”),既可禦寒,又便於行獵時偽裝起來迷惑野獸。達斡爾婦女喜愛刺繡,常在長袍和坎肩的襟邊、領口、袖口等處配飾繡花或各種圖案的鑲邊;姑娘出嫁時,也必穿上自做的繡花緞幫木屐(木底1寸厚)。美食  達斡爾人特別愛吃一種水艾類草本植物“柳蒿芽”,達斡爾語稱之為“坤必樂”,意為庫存的食物。其味清爽而微苦,有清熱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能。它生長在沼澤地里,端午節前後便可採集,晾乾貯存,常年食用。製作時配以牛、羊肉或豬肉,加上芸豆、粉條等,美味可口,多食不膩,不僅是道別具風味的傳統菜餚,而且已成為達斡爾人的一種象徵物。俗話說:“哪裡有達斡爾人,哪裡就有坤必樂;哪裡有坤必樂,哪裡就有達斡爾人”。達斡爾人愛吃“大樂·布達”(即蕎面餄餎),吃時澆上用飛龍(一種珍禽)、野雞、野兔或狍子肉做的肉湯,常用來招待貴賓好友。(三)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的祖先在夏、商時期就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和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的山林中,從事漁獵並飼養馴鹿。十七世紀沙俄侵華時,清朝政府將鄂溫克族遷至大興安嶺嫩江流域居住。現在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聚居的鄂溫克族是260多年前來呼倫貝爾地區戍邊的鄂溫克族兵丁的後裔。內蒙古鄂溫克族現有人口約2.9萬,是解放初的4倍多,占全國鄂溫克族總人口數近90%。“鄂溫克”,鄂溫克語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