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

有的遊客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樂山大佛這尊彌勒佛跟寺廟裡的彌勒佛造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寺廟裡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實在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裡的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中輝煌燦爛的階段,造像著力表現了佛的“神情”。

樂山大佛溫文爾雅的神情,和藹可親的神態,以及凝思中蘊含智慧,威嚴中帶有慈祥的面容,都讓人情不自禁產生崇敬與親切的感覺。我想大家在驚嘆樂山大佛高大與壯觀的同時,還不能不讚嘆它的造像工藝的精美。好了,現在我請大家自由活動,十分鐘後我們沿著1983年新修的凌雲棧道往上走,去參觀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遊客,在這裡,我要給大家介紹樂山古代的一種墓葬習俗。

說起墓葬習俗,大家也許比較熟悉川東長江兩岸的懸棺吧。而在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挖鑿一個方形的洞穴,然後將屍體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結構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而從外部看上去,則是一個個深邃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故而稱為東漢崖墓。在樂山範圍內約有上萬座這樣的崖墓,而在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則是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麻浩崖墓,它長約200米,寬約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無論你是樂觀的面對還是悲觀的面對,生死是一個人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人們對死亡的無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種祈求、一種願望,希望死去以後,能過著比生存時好的生活。再加上當時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認為西王母、女蝸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說鑿山為室可成神仙,故而這種墓制形式逐漸流行開來。東漢時期,樂山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地處交通要道,人口不斷增加,社會階級關係、政治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響,“忠、孝、仁、信、節、義”觀念最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時孝養,死後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耗費巨資來修建崖墓便應運而生,前後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先抬頭看看這個門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們身後邊的這條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所開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這塊匾是咱們的文壇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題寫的。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認為樂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麼?也許遊客朋友都會不加思索的說——樂山大佛,對吧?是的。而咱們郭老卻說了,能與樂山大佛媲美的只有樂山崖墓。用他當時的話來說:“有搞頭”(四川話,也就說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意思)。所以說,來到樂山除了觀大佛,還應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後兩次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看我右手邊這塊碑文的記載就知道了。我左手邊的這塊石碑所記載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而建博物館。前面這塊門匾上寫的“麻浩崖墓博物館”,是現代學者楊超所寫的。

現在我們一塊來參觀一下這個墓群的內部結構。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馬圖仿製品,是根據墓裡邊的挽馬圖仿製的,它所表現的意義到了裡面我再給大家詳細介紹。現在到了麻浩1號崖墓。我們眼前的這塊空地,是仿造現實生活修建的陰間生活庭院和花園。門上面有很多的畫像石刻,雕刻技藝精湛絕倫,其功能是引導死者的魂魄,魂氣升天,形魄歸地,而以形魄歸地為主要目的。同時,每幅圖還表現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我們從左至右看一下,這裡邊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這幅“荊軻刺秦王”圖。它反映的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封建倫理觀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來是“西王母賜藥圖”。

西王母是我們神化傳說中的王母娘娘,是漢代人們心目中保佑長生不死、人丁興旺的崇拜對象。圖上西王母端坐中間,向許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藥。能獲得不死之藥是夢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許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邊的這幅圖就是剛才大家進門時所看到的“挽馬圖”的藍本。大家一定發現該圖與一般的車馬行列迥然不同,圖里是一烈馬被馬夫用力拉韁,作者以非常簡練的手法,刻畫了馬夫全神貫注控制烈馬的神態和烈馬桀驁不馴的雄姿,這種力量和速度相結合的氣勢是非常有觀賞價值的。因此畫氣勢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內。這幅圖也許體現墓主人生前有喜愛獵騎名馬的愛好吧。大家請抬頭看,這座佛的雕像是整個墓室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著通肩天衣、右手作“施無畏印”,表現的是“安樂一切”的意思。這座佛像是我國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