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石林導遊詞

雲南地處西南邊睡,交通十分不便,在貴昆鐵路通車前,米軌鐵路是雲南惟一的而且是不通國內通國外的鐵路;加之是窄軌,坡陡彎急,行速很慢,因此才出現了“十八怪”中的兩怪。 

各位看到的另一條鐵路是南昆鐵路,是我國“八五”、“九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是中國在艱險山區修建的又一條鐵路。它東起廣西南 寧、西至雲南昆明,北接貴州紅果,幹線全長899.7千米,為國家一級幹線,並一次建成電汽化。南昆鐵路途經滇黔桂三省區的29個縣,輻射12.4萬平方千米,沿線2000多萬人民直接受益,對於開發大西南,振興三省區經濟意義重大。鐵路所經地區地質情況十分複雜,地形非常險峻,被稱為“地質博物館”、“地下迷宮”。全線共修隧道263座、橋樑461座,許多重點工程創下了中國鐵路施工史上的新紀錄。南昆鐵路的長度約為京九線的三分之一,但隧道長度卻是京九線的3倍。 

只顧講鐵路了,現在各位請看窗外,又有一個湖,它是著名的滇中五大湖之一的陽宗海。陽宗海位於宜良、呈貢、澄江三縣之間,古稱明湖。它形如草鞋,兩頭寬中部略窄,南北長約12千米,東西寬3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處30米,是我省第三深水湖,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斷陷湖,湖東北面的湯池河為出水口,湖水匯入南盤江最後歸入南海。陽宗海1992年9月列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它碧波粼粼景色秀麗,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也吸引了投資者。各位請看對岸就是由新加坡投資者投資建設的高爾夫球場,現己建成並投入使用,生意紅火。 

有朋友問了,這僅僅是個湖,你怎么把它稱為海?是不是雲南地處內陸高原,沒見過大海,嚮往大海的緣故呢?其實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問過我,有人還把它編入“雲南十八怪”:“湖泊叫尾帶“黑”音的便是這個意思。如滇池彝語謂之“洛朵黑”,文山的“普者黑”,其它如洱海、通海……按雲南方言音直譯,“海”字自當寫作“黑”字,但因漢字是表意文字,若將彝語直音完全譯作“黑”,則音存而義非,實不相宜。所以,古人以“海”代之,不僅音近義似,而且兩全齊美,二者可以得而兼之。 

過了陽宗海,我們現已進入了昆明市的另一個郊縣——宜良。由於海拔相對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良的糧食產量很高,故有“滇中糧倉”之美譽。 

現在駛過的是南盤江大橋。南盤江是珠江正源,其源頭在雲南曲靖的馬雄山。雲南不僅山•多,而且江河眾多。雲南境內河網縱橫,大小河:流共有600多條,分別屬於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盤江六大水系。六大水系在分布上構成“帚形”分布的奇特自然現象。特別是在北緯27。37’附近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形成三江併流的奇觀。 

過了大橋,各位看到道路兩旁都是餐館。每家餐館門口都有烤爐,並有一隻只白胖的鴨子掛滿桿頭。這就是著名的宜良烤鴨。宜良烤鴨有70多年歷史,烤制工藝獨特:首先選用肥壯的鴨仔,去毛去掌,洗淨後從右翼下切口取出內臟,再以蜂蜜水均勻地抹遍鴨身,之後用6厘米長的葦桿作堵塞,插入鴨子的肛門內,防止灌湯後湯從肛門漏出。然後用小鐵鉤鉤住鴨頸,掛在通風處晾乾,再灌入調好味的上湯。用編成辮的乾松針(“雲南十八怪”稱“松樹葉子辮起來賣”)置於特製的爐內點燃,待煙火去盡,把鴨子掛於爐壁,蓋上蓋子,適時翻轉,燜燒三四十分鐘,待鴨身色澤深紅油亮時取出,拔去堵塞,撤去上湯,斬為小塊,理擺於盤中,佐以花椒鹽或特製面醬,配上蔥白、酸蘿蔔,即可食用。 

現在我們馬上就要到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了。“石林縣,地圖上及資料上明明寫的是路南縣啊?”這位朋友問得好。路南由來已久,早在元朝就有路南州的設定。路南二字源於彝語,其一,“路南”彝語為“魯乃”,“魯”即石,“乃”即黑色,“魯乃”就是長滿黑石頭的地方;其二,“路南”彝語也作“路甸”,路為城,甸為平壩或寬敞之地。路南這一稱呼一直沿用到199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旅遊事業的發展,石林風景區的知度在海內外越來越高,旅遊業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劃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1998年12月14日將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由於有些書籍是此前出版的,因此各位看到的仍是路南這一地名。 

石林縣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並充滿生機的地方。如今它是全國50個文化先進地區之一,有“一個彝縣五鄉美譽”之稱,即“岩溶之鄉”、“歌舞之鄉”、“摔跤之鄉”、“繪畫之鄉”、“菸草之鄉”。國家、省、市在這片土地上確立了六大基地:全國41個烤菸生產基地縣之一(是優良品種“紅花大金元”的故鄉,“紅河”牌所用菸葉產地),全國奶山羊基地縣之一,國家“八五”萬畝蘋果商品基地縣,省商品豬生產基地,省綠肥種子基地,市煤炭生產基地。 

說到石林彝族自治縣,我們還要介紹世居於此的撒尼人。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人自稱“尼”,意為快樂的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彝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1950年彝族代表到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他們,大家談到彝族名稱過去不統一,有的還帶有侮辱和歧視性,應該改掉。毛主席聽後很贊同,提出將“夷”字改為“彝”字。他認為“鼎彝”之“彝”這個字好,像宮殿裡面放東西,有“米”又有“絲”, 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鼎彝又是古代祭把用的器具,有莊重美好之意。大家聽了,都很高興,一致表示贊成。從此,“彝”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個支系的統一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