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學下學期德育工作計畫

2、學校整體“全員育人、全員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圍營造不濃,教師科學育人觀念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教師仍然只重對知識的傳授,輕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學生的學科成績,輕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評價學生的標準單一,科學育人觀念、能力有待提高,“依託教師成功,助推學生成材”的人本教育理念需深入人心。

3、隨著我校辦學聲譽及社會關注度的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大。由於自身的責任感及使命感,面對升學壓力、家長的關注、挑剔及對孩子教養方式的不同,我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班主任的主觀幸福感有所降低,如何使教師體驗成功,體驗職場幸福對我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具體工作任務

(一)轉變育人觀念,實施全員育人。

1、堅持“全員育人”,形成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格局,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今天也作為我們轉變育人觀念、營造全員育人氛圍的一次共同學習的培訓。)

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一書中,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就指出:“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哲學家費希特說:“教育首先是培養人,不是首先著眼於實用性,不是首先傳授知識與技術,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應該有一種新的發展方向,那就是釋放人的潛能。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教育呢?我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進行這樣的教育,因為人一出生就具有無限潛能。”

大家可能都聽過,曾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入開水盆中青蛙會立刻從盆中跳出;再將這隻青蛙放進涼水盆中,然後慢慢加溫,結果青蛙直到被燙死,也沒有跳出盆外。

還有另一個實驗是:將一隻跳瘙放入瓶中,它會立刻跳出瓶外;再放入加有透明蓋的瓶中,它起初也不停地向上跳,但受到瓶蓋的阻止,無法跳出後,這隻跳瘙慢慢地越跳越低,最後,即使去掉瓶蓋,它都跳不出去了。

將這兩個實驗與人才培養聯繫起來,給我們的啟示是:恰當的培養模式、管理機制、生態環境,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激發學生的潛能,應是教育的關鍵。教育,決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力、激發受教育著的潛能、發展受教育者的潛質。全體教師要牢固樹立“高分低能是次品,身體不健康是廢品,道德不良是危險品。”的理念。

2、強化課程德育的意識,開展學科德育滲透教育。教育局指出“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要充分發揮各學科自身的特點,指導教師深入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做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相統一,靈活隨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體現育人功能。

強化課程德育功能,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要將德育有機融入學科教學和學校管理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在《南崗區中國小校辦學水平評估細則》滿分500分,其中德育評價包括德育管理、班主任隊伍、安全教育等德育評估項目占185分。其中有兩項涉及全體教工,一是“課程德育在教案中有不同程度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落實。”(占10分)還有“強化全員德育意識,任務指標要落實到位,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圍。”(占10分)這 20分在年底對各學校的對標考核中會有檢查,主要的文本體現就是教案。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應分為三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第三個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德育目標的體現,而且必須要有,不但得體現在教案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於日常課堂教學中;另外原來的教後記,或者是後記,反思,我校教案體現是教學小結這一欄中,也要有育人的反思。